1.垒球的发展历史
垒球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这项运动很快发展起来,并逐渐又转移到室外,现在全世界有2000万人进行这项体育运动。
垒球的起源
(1)垒球的提出者
垒球运动由美国芝加哥弗拉加特划船俱乐部的乔治·汉考克和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消防队员莱维斯·罗伯特于1887年和1895年先后提出。
(2)垒球的诞生
垒球运动的产生是极具戏剧性的。在1887年的一场美式橄榄球竞赛中,耶鲁大学击败了老对手哈佛大学。赛后,在芝加哥弗拉加特的划船俱乐部举行的庆祝活动中,一个耶鲁毕业生将一个拳击手套掷向一名哈佛学生,哈佛学生则试图用一根棍子击打这个手套。不久之后,拳击手套变成了圆球,棍子变成了球棒,一项新的运动由此诞生了。
世界垒球的发展
垒球诞生的初,没有统一的场地画法和竞赛规则。竞赛时,有9人一队的也有10人一队的,投球、跑垒、打法各异。1926年制定了统一规则,1933年美国业余垒球协会成立,这项运动被正式命名为“Softball”,中文译作垒球,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
据说第一本规则是1889年制定的。垒球运动起初在室内进行,1895年这项运动移到室外,作为美国消防队员们等待火警前的热身活动。随后,人们开始组织联赛并推广此项运动。
1952年成立了国际垒球联合会,目前已拥有127个会员国或地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女子垒球正式被列为竞赛项目。
中国垒球的发展
垒球运动20世纪初传入中国。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上,菲律宾女子垒球队作了表演。此后,垒球逐渐在中国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教会学校中开展。
1924年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首次将女子垒球列为表演项目。1933年旧中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女子垒球正式列入竞赛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有21个省、市的女子垒球队参加竞赛。在已经举办过的10届全运会中,除第二届和第五届外,女子垒球在其余8届均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1974年成立中国垒球协会,1979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垒球联合会。1990年和1994年的世锦赛中,中国女子垒球队分别获得铜牌和银牌。1996年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女子垒球队一路闯关最后获得亚军。在第二十七届和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中两次获得第四名。
2.垒球的特点和种类
特点
由于垒球运动的规则比较复杂,战术变化多,局面千变万化,因此需要快速的反应和分析判断,强调勇敢顽强。特别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归纳起来,棒垒球运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结合
体力与脑力紧密结合的项目
(2)素质培养
对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起良好作用的运动。
(3)适于青年
对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适于青年的运动。
(4)协调配合
具有浓厚的游戏性,在激烈的对抗中强调协调配合的项目。
(5)体现面貌
其内涵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充满生机活力,机警灵活,自信又信任他人,勇于承担责任,又乐于助人,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协同一致,为共同目的而奉献。
种类
垒球运动分为两种,及快速垒球和慢速垒球。垒球的这两种形式都深受人民的喜爱,它们在某些规则上有一些不同。
3.垒球竞赛的场地
垒球与棒球有很多相同的处,主要不同在场地方面的表现是,垒球的场地较小。
场地的布局
竞赛场地是一个直角扇形区域,直角两边是区分界内地区和界外地区的边线。
(1)界内区
垒球竞赛场地是一个直角扇形区域,直角的两边是区分界内地区和界外地区的边线。两条边线分别长60.96米,男子为68.58米。两条边线以内的是界内地区,界内地区又分为内场和外场。内场呈正方形,为红沙土场地,四角各设一个垒位,在尖角上的垒位是本垒,并依逆时针方向分别为一垒、二垒和三垒。
(2)外场区
内场以外的地区为外场,外场为草皮场地。竞赛场地必须平整,不得有任何障碍物。
场地各区介绍
(1)投手区
以投手板前沿中心为圆心,2.44米为半径所画的圆即投手区。
(2)接手区
位于本垒板后方与两击球区相连接手区长3.0米,宽2.75米。
(3)击球区
长2.20米,宽1.0米
(4)击球区
以1.5米为直径所画的圆圈。
(5)限制线
自本垒与一垒之中点起,在垒线外侧0.91米画一条与垒线平行的线,称为“跑垒限制线”。
(6)指导区
在一垒和三垒外各有一个与边线平行的区域,竞赛时,供进攻队的教练员指挥时使用。
(7)边沿线
又称草地线。指以投手板前沿中心点为圆心,以18.29米为半径,连接两垒线所画的弧线。此线以外的外场地区为草地,以内为土地。
(8)界内区
从本垒经一、三垒垒线的延长线,直至外场围网以内的区域,称为“界内地区”。
(9)有效区
竞赛活动范围除原固定的内外场地外,还包括两垒线外侧至野传球线,即围网和后挡网前的场地,为竞赛有效区。一切活动必须在竞赛有效区内进行才算有效,球竞赛有效区即为死球。
4.垒球竞赛的器材
垒球运动的竞赛器材主要有球、球棒及护具等。
竞赛用球
(1)常用球材质
竞赛用球呈圆状,用橡皮或软木为球芯,以纱线或尼龙线缠紧并涂上胶质,球面用白色马皮或牛皮与球芯粘牢,用明线缝合。
(2)常用球重量
球面应整洁平滑,圆周长0.301米,重量应为177.19克至198.45克。
(3)少年竞赛球
其圆周可为0.276米至0.283米,其重量在166.5克至173.6克,球体表面应用双针缝法并至少要有80针。
投手板
板长0.61米,宽0.15米固定在投手区内,与地面齐平。投手板前沿与本垒尖角的距离称为投球距离,女子为12.20米。竞赛中投手必须触踏投手板进行投球。
本垒板
本垒板白色橡胶板制成,呈五角形,正对投手一边长度为0.45米,两便于击球区平行长0.22米,两斜边长0.3米。
垒包
使用帆布或其他适当的材料制成,并且必须钉牢在地面上的预定位置,一垒使用双垒包。
手套
(1)分指和连指
任何球员皆可使用分指手套,但是“连指手套”仅限接手及一垒手使用。
(2)规格和材料
任何手套的虎口上端长度,即拇指与食指间上端之间隔不得大于0.127米,使用皮绳或其他皮制品装置均可。
(3)颜色的要求
①投手投手手套必须为单一颜色,除白色及灰色外,其余均可;
②其他其他球员可戴拼色手套,但背面不得有白色或灰色圆圈。
护具
接手必须佩戴面罩、护胸、护喉、护腿,进攻队员须佩戴头盔。任何队员均可佩戴面罩。
球鞋
竞赛球员应穿着钉鞋,鞋面应以帆布、皮革或类似物质制成。成年赛可穿铁钉鞋,青少年赛不得使用铁钉鞋,可使用胶钉鞋。任何级别竞赛不得使用圆金属钉鞋,不得使用硬橡胶或聚氨酯等类金属鞋底。
服装
同队球员必须穿着同一颜色、式样的服装。不得佩戴任何金属类饰品或其他装饰物,如手表、手镯、耳环和项链等。
5.垒球竞赛的参赛人员
垒球竞赛双方各有9名队员上场参加竞赛,竞赛双方可以分为防守一方和进攻一方。
防守队员
防守队员根据场上位置分别为:投手、接手、一垒手、二垒手、三垒手、游击手等。
(1)投手
投手是垒球竞赛中,防守方负责投球供进攻方打击手打击的球员,通常被视为主宰竞赛胜负的灵魂人物。只要不违反规则,投手可采用任何一种姿势来做投球。
(2)接手
在本垒后接投手投来的球,并防守本垒和本垒垒球周围地区的队员。
(3)一垒手
一垒手指的是在垒球竞赛中,负责防守一垒的球员。其职责在于接捕一垒附近的击球,以及接捕守备球员的传球来促使击球跑垒员出局。
(4)二垒手
二垒手是在垒球竞赛中,负责防守二垒的球员。其职责在于接捕一二垒间的击球,以及接捕守备球员的传球来促使击球员或跑垒员出局。
(5)三垒手
三垒手指的是在垒球竞赛中,负责防守三垒的球员,其功能在接捕三垒附近区域的击球以及接捕其他防守球员的传球,促使打击者或跑垒者出局。
(6)游击手
游击手指的是在垒球竞赛中,负责防守二三垒间的球员。其职责在于接捕二三垒间的击球,以及接捕守备球员的传球来促使击球员或跑垒员出局。
(7)外场手
在外场进行防守的队员叫“外场手”。它包括左外场手、中外场手和右外场手。
进攻队员
在垒球竞赛中,进攻队员称为击球员,它们依次按事先排定的次序上场击球。
(1)击球员
击球员是进入击球区意在协助本队得分的进攻队员。在被判出局或成为击跑员之前的球员。
(2)击跑员
即是球员在完成打击之后,尚未到达一垒,也未被判出局的球员。
(3)跑垒员
又称作跑者,指已攻占在垒包上的攻击球员,跑垒员于进垒时应采顺时针方向触踏一垒、二垒、三垒及本垒,才算得分。若被迫返垒,仍须依逆时针方向次序返回。
指定球员
在快式垒球中,有指定球员,关于指定球员的要求如下:
(1)登记名单
指定球员的姓名应登记在竞赛开始时的打击次序的名单中,他可以被指定代替上场的任何一名球员打击。
(2)打击次序
指定球员必须保持其打击次序至竞赛结束。
(3)队员限制
任何替补员任何时间,均可在竞赛中为指定球员代打或代跑,但必须以未曾上场的球员为限。
(4)防守职务
指定球员不得上场担任防守的职务。
(5)替补退场
指定球员被替补退场之后,则不得再度上场竞赛。
(6)上场打击
指定的防守球员,在竞赛中的任何时间均不得上场打击。
(7)最后一位
指定的防守球员,必须列于打击次序名单的最后一位(第十位),提交裁判长或司球裁判。
特殊球员
在慢式垒球中,有特殊球员,其要求如下:
(1)登记名单
特殊球员任何球队均可采用,但必须在竞赛开始前将其姓名登记在打击次序的名单中,直至竞赛结束,否则被判“夺权竞赛”。
(2)打击次序
特殊球员必须在整场竞赛中保持相同的打击次序。
(3)位置更换
采用特殊球员则必须有11位球员打击,及10位球员防守,防守位置可以任意更换,但是打击次序不变。
(4)队员限制
在竞赛中任何替补员在任何时间,均可为“特殊球员”代打或代跑,但必须以未曾上场的球员为限。
垒球指导员
即是进攻队的人员于指导区内,指导其队友的打击和跑垒。并允许各区一位指导员进入指导区内,同时为了记录,仅可携带纪录簿、铅笔及计球器。
6.垒球竞赛的裁判人员
裁判员
(1)权力与职责
裁判员是大会的代表,被指派主持一项竞赛,而且授权执行规则的各条规定。裁判员依其判定,有权对球员、队长、指导或教练,强制实施其规则的一部或全部,并依规则的规定处理。遇有规则未详的处,则由司球裁判决定的。
①兼任裁判员不得兼任竞赛双方的队职员。例如:球员、指导、教练、干事、纪录员或赞助者;
②确知裁判员必须确知竞赛的日期、时间及地点,于规定时间提前20分钟至30分钟到达竞赛场地。并且准时开始竞赛,竞赛结束即行离开;
③服装男性裁判员必须穿着浅蓝色短袖或长袖衬衫、深蓝色长裤及帽子。女性裁判员必须穿着浅蓝色短袖或长袖衬衫、深蓝色裙裤,不必要戴帽子。但二者均需着深蓝色的袜子、皮带、球袋及外套。司球裁判必须戴护喉面罩,女性裁判员必须加戴护身;
④介绍裁判员必须向队长、教练及纪录员自我介绍;
⑤检查裁判员必须检查竞赛球场的界线及设备,并清楚的将特殊规则向两队及其指导说明;
⑥判决任何裁判员在竞赛结束之前,即继续竞赛或停止竞赛时发生违规事项,均有判决的权力;
⑦协商裁判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其他裁判员协商,但是最后的判定,仍属于当事的裁判员;
⑧宣判裁判员必须等待球员提出申诉是否符合规则,始可宣判击球员或跑垒员出局。
(2)裁判员分类
裁判员依其职务而命名,判定好球、坏球者为司球裁判,判决垒上情形者为司垒裁判。
①共同的权力司球裁判和司垒裁判均有相等的权力如下:
宣判跑垒员违规离垒,宣判跑垒员出局;
暂停为停止竞赛宣告暂停;
离场判犯规的球员、指导或教练驱逐离场;
违规宣判所有违规投球;
②司球裁判位于捕手后方,对于竞赛的正常进行负有全部的责任。
宣判宣判所有的:好球及坏球;
协助与司垒裁判协调合作,宣判击出的球为界内或界外;接球为合法或违规。在竞赛中,当司垒裁判必须离开时,司球裁判得协助其任务;
判定击球员是否触击或砍击;击出的球是否触及击球员的身体或衣服;飞球是内野飞球或外野飞球;
手册依据裁判员手册指示判决;
单人当指定单人裁判时,应负起所有的职责;
③司垒裁判依据裁判手册立于最适宜的位置。司垒裁判为了执行竞赛规则应以各种方式尽力协助司球裁判。
单人裁判职责
若只有一位裁判员执法其职责与权限扩大至所有条文,他可以立于球场中最适宜的位置完成其任务。
裁判员更换
除非竞赛进行中受伤或发病,不能完成其任务时,否则不得更换。
7.垒球运动的相关术语
在垒球运动中,有许多相关术语,这些术语常常在介绍竞赛、参与练习时时被用到。
器材设施类术语
(1)变造球棒
即是合法球棒的棒体被改造。例如金属球棒使用木质握柄,或使用异质胶带握柄,或插入其他物质于球棒内,或握柄部卷贴两层以上的胶带,或涂漆于球棒,但标记于棒头或底部除外。若仅另外更换合法的握柄套,则不在此限。但“牵牛花状或圆锥形”的握柄头,也视为变造球棒。
(2)垒道
即是在各垒间线的两侧各距1米的假想路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