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校为便于教学,根据一定原则而组建的师生群体。一般来说,同班的学生是等质的。
班级管理的意义。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情感归属;共同进步。
(2)班集体建设。
班主任;班干部队伍;规范的制度建设。
学生的社团管理
(1)中国少年先锋队。
是中国共产党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的,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民主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劳动童子团、儿童团等。在反动统治区也有地下少先队。站岗放哨,募捐,送情报,发传单。少先队的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体现了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方式和党对少先队员的要求。
(2)共青团组织。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学生群众组织,是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的核心,是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助手。基本任务是在各级学校党组织领导下(不直接接受行政和教师的领导),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学生会。
中等学校和高校中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等学校和高校学生成立了进步的学生自治会,对学生运动起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定名学生会。在校学生都是其中的当然成员,学生会干部经全体学生民主协商选举产生。
学生会的任务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和共青团组织指导帮助下,团结学生,积极参加学习等各种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健康、全面成长。
(4)学生会的主要职责。
维护学生的权益,反映学生要求;促进学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有关活动,介绍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质量。
教育学生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开展必要的文娱体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
学生会存在的理由:代表并维护学生利益;淡化政治色彩;减少投机行为;
其他社团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其他以个人兴趣为纽带的学生社团将蓬勃发展。这种组织形式多样(学术、体育、影视);结构松散;成员平等;内容丰富。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严峻的问题。
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指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本研究和活动领域。
(2)现代学生评价的基本特征。
第一,学生评价的功能从证明走向改进。这一转变使学生评价由原来的“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第二,评价内容从学生认知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特别关注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第三,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
第四,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到重视学生发展。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第五,评价方法,从强调学生学业成绩向立体、综合、多层次发展。
5.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
明确学生的地位
学校就其直接的办学目的而言是为着学生的。为什么要办学校?是为了培养学生。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是因为社会需要。为什么社会需要?是因为组成社会的人需要,包括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为了学生,需要校舍,需要教学设备;为了学生,需要教师,需要校长;为了学生,需要优秀教师,需要优秀的校长,等等。也有反过来说的,为了校长,需要学生;为了教师,需要学生,需要教学设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说得过去,因为校长和教师确实需要学生,但并不是为了校长、为了教师才需要学生,假如没有学生来上学,学校就要关门,教师、校长就要另谋出路,也就不存在校长和教师了。
我们通常所说,教师与学生是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的,但学生是办学的原动力,社会要设置多少个教师岗位以及办多少所学校,取决于学生的多寡和分布状况。校长与师生之间也是相互需要的。相互依赖的,但师生是办学的原动力,因为肯定有学生来上学,所以就办起学校,政府就任命校长。校长把师资建设视为最重要的工作,那是因为师资条件是培养学生的最重要条件;校长要用很大的精力改善办学条件,那是因为办学条件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需要;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那是因为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途径。学校办学的一切情感之所以系在学生,是因为学生利益在学校是最高利益,学校管理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从教育发展史看,教育目的论上存在着两种倾向,即“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前者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或只是为着社会。后者强调人的自我发展,主张从儿童内在的自然潜力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或只是为着个人发展。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不符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或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人。我们的教育既是为着社会发展,也为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目的观,要求学生在学校具有崇高而恰当的地位,学校管理要体现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责任感的高度统一。
在教育史上,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一是“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有赖于教师,学生对教师来说是同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中心论则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自然过程,而只能是这一自然过程的仆人,教师不应当充当向导和指挥者的角色,而应只是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教师应站到学生背后去,总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中心取”的实质性差别在于:对教育过程中师生各自充当何种角色的看法不一样。这两种“中心论”的差别不表现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心智开发服务上,而是表现在如何培养上,表现在各自处于何种状态上。这种差别自然影响到学生管理方式。无论校长持何种观点,是笃信“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学生的地位都应是最重要的,这是办学目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在教育理论的不同流派、不同观点下,学生至高无上的地位都应当是被认可的,学校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中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从人小学到中学毕业,这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人生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一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对象,学生具有强烈的发展需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但我们的学生管理往往在内容上偏重于某一方面,在方式上强调外部管理,较多地强调管理者对学生的“管”,重视的是如何采取一些强制的、约束性的措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等,这就是一个学生观的问题。
从历史考察和现实对比看,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形成的学生观是不完全相同的,从古至今基本上形成了东西两种迥异的传统学生观。东方的传统学生或从中国、日本、韩国等封建社会发展历史较长的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倾向于把学生视作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强调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不太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和权利,要求学生单向地服从管理人员的命令。西方的学生观以美国等为代表,倾向于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和平等的公民看待,比较尊重学生的个体意志和权利,强调自由而不重强制,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两种传统的学生观各有利弊,前者便于形成良好的纪律,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容易抑制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后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纪律性的培养方面比较薄弱。显然,比较科学的学生观应该集东西方之长,避两者之短。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系统化的看法和观点。它蕴涵着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希望。学生管理正是从这里开端的。一般认为,现代学生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发展的整体观。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越强烈。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与日俱增,要求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知识等方面为今后发展打下全面基础,且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实现自己身心发展成长与外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所以,学校要引导和提升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精神完善,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在全面发展的整体发展观的指导下,强化素质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外在的客观要求与学生内在的身心发展状况的矛盾。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自我管理的管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那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进而单向灌输、发号施令、强制管理的做法,是不符合学生发展的主体观精神的,其结果只能压抑学生的发展,甚至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反抗性和逆反心理。成功的教育和管理实践,应该是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主要是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式,善于用尊重、理解、关心等方法去启迪、教育学生,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3)师生关系的平等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管理的前提。学龄期是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缺陷和个性的萎缩。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当以自尊、尊人互为依存的平等观为基础。管理者、教育者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把学生看成正在成长的人,把对学生的关心、尊重推向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和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并自觉地尊重教师。尊重管理者。
把握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管理的特点是指学生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殊规定性。关于什么是学生管理的特点,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学生管理的特点如下所述:
(1)全员性,即各方面人员都应积极参与;
(2)全面性,即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性,即要注意寓理于情;
(4)反复性,即根据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学生管理要有反复做好工作的韧性。
也有人认为,学生管理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体性,即管理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②整体性,即要通过管理实现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
③阶段性与连续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并且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生管理必然表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
④具体性和直接性,学生管理除了制定和公布一些规章制度、条例、行为规范之外,更多的还是需要采取面对面的直接管理,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有效的指导。
还有人将学生管理的特点归纳如下:
①整体性;
②循序性;
③集体性,即学生管理要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来展开。
上述这些概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管理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热爱、尊重、信赖学生
学生是一个能动体,他不仅被塑造。而且他能意识到自己也在塑造自己,他不仅为教育目的所规范,而且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需要有学生的自我目标。学生处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之中,他们的身心都在发展之中,他们的潜能在挖掘之中,他们的创造才智在孕育中,他们的许多许多都需要教育者、管理者悉心爱护。学校领导者、教育者所面对的不仅是人的精神需求,也面对人的物质需求,不仅要关心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而且要充心学生的生理发展,不仅要为他们奠定智能方面的精神基础t而且要为他们奠定身体素质方面的物质基础,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不仅要爱护学生、热爱学生,而且还要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是一种理智的表现,富有感情色彩。尊重学生也需要有感情基础,且更需要理智。因为论地位、论知识、论资历、论资格等,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一般都在学生之上,但论人格、论社会平等观念,并无上下之分,而且若论办学目的、教育目的、服务目的,校长、教师却要更多地为学生着想,把学生的利益看得更高,更应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