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言,我们没有很好区分“民主”与“多数独裁”(the dictator ship of the majority)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我们在很多情况下是反对民主的,比如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把多数人排除在外,确保所谓民主的实现。
有人说,民主有两大难题:其一,穷人总是多数,少数服从多数富人必然吃亏;其二,傻子总是多数,少数服从多数,聪明人必然就会吃亏。从这里逻辑出发,真正的民主是不太可能顺利实现的。因为它伤害了统治者的利益。
民主不是一言堂。民主不是不需要集中。丘吉尔曾说过:跟其他的政体相比,民主是最坏的形式,但其他的形式更坏。但有人正是利用民主集中制来剥夺人们的民主权力的最终实现。
(4)学校民主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有教师权利意识。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都忙,没有时间或兴趣。但你要维护教师权利必须让他民主参与。
要有学生角色意识。学生是不是当事人,显然是不值得回答的问题。学生辛辛苦苦来受教育是付出代价的,当然,大学和中小学付出的代价不十分一致,但都有一份核心代价——生命的消耗。因此,学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平等的当事人,他并不愿意付出沉没成本。
要有民主意识。中国的管理中官本位思想是强烈的,行政人员思想深处的封建思想不清楚,民主管理是不容易做到的。管理就是管你。因此,学校所有当事人都要有民主意识。
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建设,建立民主管理的气氛和软环境。
要重视制度建设。人都有统治欲望,分不清楚需要和贪婪。
科学化思想原则
(1)基本含义。
学校管理活动要符合教育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科学化是学校管理所追求的,因此才有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发展,管理思想的引入。
(2)具体表现或衡量标准。
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权责一致);有可靠的制度建设(校长不可能天天在每个课堂上听课);有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特有的经验(共享性较弱);有现代管理手段。
(3)几个需要转变的观念。
科学不是绝对的概念和标准,制度等科学化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世界中有两样东西是无限的:宇宙和人类的愚蠢)
科学不是静止的概念,而是发展的运动的。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制度疲惫问题很严重。(《学位条例》、《学生管理暂行条例》)审判制度,听政制度等都在完善。
科学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有递进过程,而且是整体推进的过程。(学院不可能去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
(4)学校科学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教育改革;学校规模;手段支持程度)有位处长说教务处所承担的职能只需要简单地几个人。
第二,学校管理制度要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惩罚与人的积极性可能相左)
第三,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要加强。也是管理行为能有效、有实效的基础。
适应性思想原则(方向性原则)
(1)适应性的内涵与意义。
适应性思想原则是指学校管理活动反映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其意义表现在:
保证学校管理终极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是管理的终极目的)
保证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正确,避免教育教学失败;(教育不能失败)(素质教育是不是要牺牲一代人)
保证教育健康稳定发展,实现教育自身的价值。(教育是工具,但教育必须体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成为人类有价值的工具)
(2)学校管理适应什么。
为什么要强调适应性原则:学校存在的条件在变化。不积极主动适应就被迫适应,否则就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对于企业也是如此。
适应新的外部关系(学校与政府关系,与社会关系,与家长关系,与社区关系);
适应新的人才目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基本的培养目标(反映时代背景和要求:主体性、流动性、国际性等等);
适应新的教育和管理观念。管理中特别是学校管理中的价值或意识形态明显;
适应教师、学生新的身心变化(比如德育工作);
(3)学校管理如何坚持适应性思想原则。
建立有机、稳定、健康的公共交往关系。这样才能获得适应的信息和空间,确立适应的对象和标准(行政区域方面;学术环境方面);
建立和谐、友好、互信的人际交往关系(管理者、教师、学生相互信任是管理适应性的基石);
建立导向性的管理制度。价值导向、利益导向。
有效性思想原则
管理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追求行为的简约(不是增加教师负担,学生成本),以更便捷、经济的方式使教学活动达到目标。同时,管理意味着成本的相对投入,必须讲究产出,在单位成本下追求利益产出的最大化。这跟农民养鱼、学生上学没有什么严格的区别。因此,学校管理必须坚持有效性思想原则。
(1)管理有效性内涵及意义。
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指管理行为的发出指向所追求的目标,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单位成本效率。也就是说,一切管理行为就目标的实现来说是有贡献的,应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比如引入ISO9000)。反之,这种管理行为是不需要发出的,甚至是有害的。就学校管理来说,就是指向教育目标,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最终产生了经济、文化效益等。
其意义在于:
证明管理是应该存在的,因为它有效。人们应该建立管理机构,招聘管理人员,因为他们的行为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对学校可拥有的资源的利用是有意义的,充分地实现学校的功能。
提供改进的依据,矫正管理行为。
(2)学校管理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管理成本过大。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冗杂。中小学可能不十分突出,但大学很明显。
用投入的成本而不是产出价值来衡量学校管理。在我们的核算体系中,是用投入的成本而不是产出价值来衡量学校管理。
在测量教育的价值时,我们习惯于使用教师的工资和设备等有形成本而不是学生获得的发展和有价值的知识。这里忽略了两个问题:生命的成本;知识的使用价值没有得到证明。为了证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人们开始去调查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性状(跟踪调查)。这不仅是算法问题,而是思想观念问题。
学校管理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兼顾。教育及其管理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必然讲究投入与产出、回报,人们都会衡量投入的收益值,否则这种投入的积极性就会丧失。(《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教育的赢利问题有了突破)
学校管理效绩评价困难。
(3)贯彻有效性思想原则。
要分析管理在教育目的实现中的作用。学校管理有效性还表现在对教育目的的实现上。一般说,教育有两个直接目的:升学和就业,要为此做准备。首先,教育要促进学生进步以使教育阶段不断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升学率、高考指挥棒都是合理的。其次,教育要在学生就业问题上有帮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因为该阶段与社会联系的最紧密。如果学生不能就业或充分就业,那么教育的有效性是有问题的。学校提供的可能是偏差教育、贫乏教育或者是过量(过剩)教育。那么学校管理是不是有问题。
要有管理经济学思想观念。以更小的投入获取更有效的产出。认同经济学的假设:人的欲望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利用,开发,分配,机会,价格)
有时我们也认为追求有效性显得不够,我们还有追求高效性。就是要考虑我们的管理活动能不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尽量大的产出。(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
人本思想原则
(1)人本原则。
西方哲人早就判断“人是万物的尺度”。没有人,万物找不到价值,因为一般认为价值是属人的。是人主宰世界和它的将来,所以才有人本位,人的价值首位。
(2)人本原则遇到的挑战。
科学上:欧洲人本主义也接受了科学的四个发现所揭示的东西,以确定人类存在在世界上的地位,摧毁各种人类中心论。首先是哥白尼,他取消了人类居住于宇宙中心的特权;然后是达尔文,他使人类变成类人猿的后代,而不再是一个按照其造物主的形象造出的创造物。再次之是弗洛伊德,他使人类精神失去了神圣性。最后是哈勃,他把我们流放到宇宙最偏僻的郊野之一。即使如此,人还是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
思想认识上: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甚至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根本利益。“生态原教旨主义将自然维护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上。这样的自然保护与基本的人类价值无关,并将凌驾于诸如自由、繁荣、安全和公正这类人类欲望之上”。(这里使我们不仅关注程序公正、社会公正,也让人们思考代际公正问题。我们现代化过程中前面政府的作为有时会使后继者很难选择:是沿袭还是整顿,有时可能要放慢发展和改革的步伐。在这个意义上说,后发的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应该比先发的现代化国家发展要慢,而事实在中国并不是如此。)实际上我们不会去追求超人类的价值,如果这样,那么自然的价值或北极熊的价值应该由谁衡量。当然,我们可以充分考虑人的价值与非人的价值互补问题,避免冲突,因为那样对人类终极价值的实现并没有任何益处。
(3)学校管理人本思想原则。
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新人。法国当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声称,“上帝死亡的时代”正在为“人的死亡的时代”所替代(尼采宣布上帝的死亡)。弗洛姆也宣称:“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他指出:“让人压倒一切”。人们不仅失去了理想和信念,也失去了自己及其尊严。怎么办?教育要培养新人。而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目的,学校人本思想原则也就是以培养新人为本。
(4)学校人本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2005年北京两会上,北京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惟英提出“人口准入”引起轩然大波。她至今认为,她没有错。此前曾有深圳社会科学院教授提出限制外来务工人员提高深圳现代化速度的观点。
系统性思想原则
(1)学校是系统。
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元素结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整体,学校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与其他工作构成整体,不仅表现在内在要素的关系,也表现在社会大的系统中学校存在的状态,在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中运动。
(2)学校系统特征。
学校系统的核心要素:知识系统(学术系统)、组织系统(行政系统)
学校系统的特征:
(3)系统性思想原则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要建立系统的观念。把学校视为系统,教育视为系统。这是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关注局部,更要保护整体。
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既要全面把握,更要突出重点。
5.岗位管理优化的目标
按需设岗,因事设职
从适应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出发,参照同行业先进标准,总结以往设岗经验,科学分析单位性质、规模、工作量和管理幅度,合理确定管理职数、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做到有事有岗有责。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压缩管理层。突出核心层,优化辅助层,精简服务层,突出向核心、主营业务倾斜,向一线和外闯市场单位倾斜,并综合考虑单位发展,使生产、行政、技术、党群管理岗位形成合理配置。
优化合理,精简效能
以工作效率为前提,保证每个岗位满负荷工作,发挥岗位的最佳效能。能以少量岗位满足需要者,不多设岗位,不交叉设岗和重复设岗。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优化调整,达到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协调、规范、有序,发挥最佳的整体效益。
动态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立足于现有人力资源,实行岗位动态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突出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结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制定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考核标准,完善、规范和落实岗位考核制度,实行“庸者下、能者上”的激励机制,把过去的“伯乐相马”转变为赛场赛马、个人志向、群众认可、组织考察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6.岗位管理优化的思路
突出业务流程再造和职能分析。坚持以生产经营主体和市场开拓主体为中心,优化关键流程,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和纵短横宽、扁平柔性化管理,职能管理部门由任务导向型管理向服务导向型流程管理转变,缩短管理链条,提高办事效率。进行职能“唯一性”划分和重新梳理,提出管理职能上移、下沉和横向调整的意见和建议,消除上下交叉、重叠多头部分,使各项管理职责做到“上面有则下面无,上面无则下面有”。体现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合理性在于适应发展战略需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没有重复冗余等现象。完整性在于要覆盖所有的业务流程和职能,防止空白、遗漏,不留死角。有效性在于既适合自身的现实特点和发展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能够发挥各层次各部门的整合作用,维护组织架构在一定时期内不作出过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