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过于死板,解题不能灵活多变,这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听课习惯不好。许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比数学方法更重要。听课时只要题目会做就不再认真听讲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鱼”和“渔”,然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小岛上有一对无父无母的兄弟,岛上的人见这对兄弟可怜,想帮助他们。于是,他们每次出海打鱼时都会给兄弟俩带一些鱼,弟弟很高兴能获得那么多的的鱼。可是,哥哥却对那些渔民说:“以后你们带我一起去捕鱼吧?”渔民们欣然答应了。从此以后,哥哥每天出去捕鱼,炼就了一身捕鱼的好技术,而弟弟却仍每天接受别人的赠送。一年年过去,兄弟俩长大了,没有人再去给弟弟送鱼,而哥哥却每天都能捕很多的鱼。这时,笔者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是因为哥哥获得的是‘渔’而弟弟获得的是‘鱼’。‘渔’和‘鱼’即好比我们数学中的方法和知识,如果同学们像弟弟那样一味的接受老师的知识,那么最终还是会枯竭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要做勤劳的哥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这要求同学们上课认真听讲,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数学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快乐的遨游。”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但笔者发现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听的比以前更认真仔细。纯粹的言语说教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故事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用故事去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由于思维的定势、逻辑思维发展的局限,有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不易掌握。故事可以很好的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混合运算,由于受原来从左往右运算顺序的影响,在计算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经常出现计算顺序上的错误。因此,笔者给学生上了一节续编故事的课,题目为“符号家族的一次争吵。”笔者给学生开了个头,符号家族的4名成员在参加一次晚会时,由于出场顺序而发生了一次争吵……接下去,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讲的清清楚楚。经历了这一节故事课,学生计算顺序上的错误明显减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呈阶段性的,故事是一节很好的阶梯。
三、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故事具有丰富的情节,学生对此都比较感兴趣。如果将复杂的数学题目编入故事之中,会增加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如在一次练习中,笔者出了一道的题目,却用故事的形式予以呈现:“小熊、小鹿、小猪3个好朋友在小熊家玩。小熊拿出一些苹果来招待他们,他分给小鹿一半,分给小猪一半的一半,自己还剩下7个,这时小猴来了,小熊将他分苹果的方法告诉了小猴,让他猜原来他有多少苹果。小猴灵机一动马上知道原来有多少个苹果了?同学们谁能像聪明的小猴一样呢?”学生思维活跃地思考着,交流着,教室里形成了一片探索发现的学习气氛。过了片刻,有的学生这样做:7×4=28(个),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思考着。有的学生这样做:7+7+7+7=28(个),教师也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又是这样做:14+14=28(个)等……,方法很多。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开拓,并且方法是多样化。在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学生更勇于探索,才因此思维更活跃,更新颖、独特。
故事可以让学生的世界更美丽,故事可以让学生的世界更生动、故事让学生的世界更精彩。故事同样可以走进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更自由、更轻松、更快乐。
4.故事运用情景进行数学教学
外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景,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做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情景教学一般都是教材情景的再现,然而用什么手段,从哪一个角度再现情景,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优化情景,做到情景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提高学习效能。
一、创设故事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景,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某老师创设了拯救白雪公主的情境。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白雪公主吗?美丽可爱的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一起在大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可恶的巫婆却把白雪公主关进了一座神秘的城堡,你们想和小矮人一起去救白雪公主吗?孩子们说“想”。这里有3座城堡(课件出示)〇城堡、⊿城堡、□城堡,你们猜,白雪公主被关在哪座城堡中呢?然后播放动画,引导孩子们对图形进行统计。整个情境贯穿全课,使孩子们在有趣的情境中愉快的学习。
这个情境的创设,运用了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并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法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起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探究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成了学生进行统计竞赛的场所和欢乐的海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上、下”概念时,一位老师先投影出示一棵拟人化的老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再给学生讲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他善良慈祥,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相处得很好,每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帮树爷爷干活,陪他聊天,树爷爷也经常给小动物讲故事。瞧,今天都有谁来了?”师边说边投影出示小动物。学生抢着要回答,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抓住这一契机,又提出问题:谁能说说这三只动物谁在谁上?谁在谁下?进一步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位老师在课上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教师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情绪高涨并主动亲近数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并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柔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5.名人数学小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人数和事件,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数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数学真理的相对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建议,教学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例如可以在教授数学知识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可以作专题演讲,也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在此基础上编写一些形式丰富的数学小作文、科普报告,并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应当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并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的老师交流,更好地促进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教材中有关数学文化的内容,要注意介绍重要的思想数学思想、优秀的数学成果、有关人和事的人文精神,贯穿思想品德教育,短小、生动、有趣、自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