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数学教学的趣味故事设计(上)
72699500000003

第3章 数学教学的趣味故事运用(2)

课堂教学如“八仙过海”,只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应用故事进行数学教学的创造性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小学生,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教学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单元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记得第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刚走进教室就看到讲台上整齐的摆放新华书店补发的《课外阅读》书。便灵机一动,何不就利用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呢?就拿起其中一本,告诉大家这本书有74页,如果现在有12本这样的书,一共多少页呢?怎样列算式解答?15本呢?20本呢?并指名学生板书。分别让学生列竖式解答。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所以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完全可以运用迁移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尝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总结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课堂上,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尽可能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合理答案的教师给与肯定。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教师不必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做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

三、题组训练,以旧带新,发现规律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的教学,主要是利用题组,运用迁移的方法,总结出积的末尾的0的确定。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并巩固简便的笔算方法。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

4.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学习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与诠释,同样也应该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的追求与共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数学实践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兴趣与信心;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与合作的乐趣,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与活动的主人。

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应用题望而生畏,而应用题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又不可缺少,是数学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如何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低年级学生很爱讲故事,也很爱听故事,就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数学故事作为问题的载体引进了课堂教学,经过探索和实验发现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故事,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非常有效。

一、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

自由思考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学生精神放松、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思考更是一种品质,是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重要前提。最初的、自然的思考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同时又是最具个性的思考。珍视这种思考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仅能保护儿童的学习热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还有利于相互启发,形成算法多样化的良好局面。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出示了一个算式9-4+3=()。学生根据算式分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表演动作。故事一:星期天,小红和妈妈坐车去奶奶家,看见刚上车时有9位乘客,到站后4位下车3位上车,小红想现在车上有几位乘客呢?故事二:星期六,小明做了9朵小红花,送给弟弟4朵后又做了3朵,现在是几朵?故事三:早上,妈妈给我9元钱,我高兴地去买了一个4元钱的文具盒,爸爸又给我3元钱让我再买一个字典,我的钱够吗?故事四:我洗了9颗草莓准备吃,看见奶奶走过来就送给奶奶4颗后又洗了3颗,现在我有几颗草莓?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不但能够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懂得关心人、帮助人、热爱人。

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现实问题情境之中,充分发挥情境本身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兴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我出示算式12÷3=4,4×5=20。学生说故事一:中午,我和妈妈来到超市玩具柜前,妈妈说:“12元钱能买3辆小汽车”。我想:每辆小汽车多少钱呢?要买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呢?故事二:把12只小兔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只小兔?如果每只小兔采5个蘑菇,一共能采多少个蘑菇?故事三:星期天,爸爸买了12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里放几个?如果有同样的5盘梨,一共是多少个?故事四:用12米布料做了3套衣服,每套衣服用了几米布料?如果每米布5元,一套衣服的布料需要多少元?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也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提高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三、创设开放的数学情境

开放性的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了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算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题意,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教学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根据算式()÷()=()自编故事一:用20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还多几根小棒?故事二:四月份有30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故事三:我们班有38位同学,如果每5人坐一条长凳,至少需要几条长凳才能全部坐下?故事四:老师把23个苹果发给9位同学,每人得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写算式、编故事,课堂气氛活跃。自习课上或课外活动时间,前后桌自然形成了四人一组的形式讲故事,他们越讲越熟练,越说语言表达能力越强,思维越敏捷,智力开发越迅速,运用知识越灵活。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由此生发的学习动力也是其它激励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进行写算式编故事的数学练习,久而久之,原来学习较落后的学生也无拘无束地与其他同学一起自由竞争,踊跃发言,享受成功的喜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说出来,我们要把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中,让他们在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中领悟,学会表达,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