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课改教学、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这突出表现为许多学生害怕上作文课,厌恶作文。其严重后果是六年中学毕业后,学生写不出一篇有理有据、文从字顺的像样文章。
现行作文教学的弊端何在?恐不能一言以蔽之。笔者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也参加了课改教学,对作文教学的困境深有体会,现不揣浅陋,拟从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度作一浅层探讨,以期引起诸位同仁在疗救时的注意,并愿以此就教于大方之家。
据笔者观察,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其一是“放羊式”。教师只布置一个题目,然后笼统地提几点要求,剩下的便全部交给学生,即是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为这是“话题作文”。结果是学生满头雾水、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作起;其二是“说教式”。
教师布置题目后,总想讲清写什么、怎么写。结果是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开头、过渡、照应、结尾……而学生是“你不讲我倒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了”。因此仍然是雾水满头、茫然一片,不知何处下笔。两种现象尤以后一种为甚。
造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当。要上好作文课,教师的讲与学生的作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过分强调或忽视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鲁迅先生就曾告诫过青年们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之类的骗人鬼话,吕叔湘也说:“……指导写小说、新诗的书似乎不多见,有也不见得管用。”
许多大师们对写作的共同感受就是多读多写多思而别无捷径。可在如今的中学教学中,学生由于课程繁多,负担过重而被大量机械性的练习、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读书的时间;由于时间紧张,许多学校便压缩语文学习的时间,因为他们认为,语文对提高考试成绩的影响不大。
这就进一步造成语文教学时间不足,作文的量不够:一学期大小作文总共就五六次,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规定的字数与字数要求。学生的作文水平无法在多读多写中提高,语文教师便要么弃之不管,让学生自行其是;要么大讲特讲所谓“方法”,希望走捷径,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当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充当了“放羊者”或“主讲者”的角色,而学生成为“羊”或“配角”后,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便愈发低下。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作文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低下的现状。
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就必须重新定位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即必须由作文课堂的“放羊者”“主讲者”转变为学生作文的动情者、激趣者和欣赏者,以期激发学生感情,调动作文兴趣,唤起写作欲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效率的目标。
教师要成为动情者
具有健康、正常、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先决条件。当学生被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情、景、物所感动,心中有不吐不快之感时,便是作文的最佳时机。
反之,如果学生对外界事物没有任何感受,那么教师再怎么逼也不会逼出好文章来。“无情则无以成文”,“情”与“文”须臾不可分离。没有“文”的“情”自然无所寄托,而失去“情”的“文”也必然枯燥无味。纵观古今中外之优美华章,无一不蕴涵丰富的“情”,无一不是作者感情的激荡。
反观当今中学作文课堂(特别是某些考试时),不给学生酝酿感情的时间,总是在匆忙之中限定内容、字数甚至形式。试问学生没有感情的积累,何以写出动人的文章?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学生作文前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
教师的命题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确定,切忌空泛、远离学生生活。犹记得数年前的某次考试,学生面对“我与电脑”这个题目时的窘态。是啊,在农村,别说几年前,就是现在又有几个学生家中装有电脑?更何况还要求写“上网的故事”。对没有认识也没有感情的题目,学生当然只好胡编乱造。
所以,教师在命题时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看完题目后就能产生表达的欲望,能激起心中或高兴愉悦兴奋或愤怒哀伤沉痛的感情并愿意倾诉给别人。即使是写说明文或议论文,也要让学生感觉到物和理决不是枯燥冷漠的,而应该充满感情。当然,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正常、丰富、高尚的感情。有人说,当今中学生是感情荒芜的一代。的确,学生中为琐事而伤人,为考试而弑母,为挫折而轻生的现象屡见报端。撇开其产生的种种原因不谈,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中学生的感情世界确有“荒漠化”的趋势。而一旦学生走入感情的沙漠,又怎么能写出文辞优美、健康向上的佳作?因而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感情。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爱亲人做起,逐步去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爱人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做到心中有爱,心中有情。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那些文情并茂的经典名作、传世之作,用书中那些忧国忧民、忠贞不贰、百折不挠、献身正义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用文中那些充满激情与美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产生有满腔情愫需一吐为快的冲动。
只有学生心中充满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满腔的激情,他的笔下才可能写出锦绣华章。而教师,正是学生这种感情的培养者、激发者,是学生作文之前的动情者。
教师要成为激趣者
要让学生乐于作文,便要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产生作文的兴趣呢?
(1)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学生作文畏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诸如缺乏信心、惰性心理、因某次作文失败、老师的态度等。
教师要因人而异、个别分析,找出解决办法。对懒惰者要鼓励其奋起,对缺乏信心者要多作表扬、指导,对因作文失败丧失兴趣者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特别是教师要反省自己在教学中态度是否粗暴,行为、语言是否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
一句话,教师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态度,让学生勤练笔,多写作,不要畏惧作文,逐渐对作文产生兴趣。
(2)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即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锻炼求异思维。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立性差,作文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误区,写不出新意。久之自己便厌倦了作文。
老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向一些传统、陈旧的观点挑战,激发其求异思维。如让学生写作《弄斧必到班门》、《狐狸的聪明》、《开卷未必有益》等。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创造思维。如让学生写《贾雨村的无奈》、《假如于勒是富翁》、《竞选州长失败之后》等。
学生经过多次练习后,将会逐步走上独立思考、认真作文的道路,此时作文对他们而言,或许会成为一件充满趣味的事。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师生共同写作,然后在全班展出评比。当老师写出一篇好文章后,学生会由衷地佩服你;同时,也会觉得作文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进而不再对作文畏之如虎。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采用此法,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师要成为欣赏者
很多时候,教师是学生(除自已外)作文的第一读者;在学生心中,教师往往也是其作文最权威的评判者。可以说,教师对每位学生作文的看法,在学生心中不啻于“圣旨”:当作文交给教师后,学生总是会显得惴惴为安,生怕写砸了教师会批评。
老师则往往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对学生的作文品头论足,总是要找出一大堆的毛病,仿佛找不出问题、挑不出刺儿就显得老师没水平一样。这样,无形之中又拉大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自己永远也写不好作文,即使再努力,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
长此以往,学生便也远离了作文。其实,教师只要仔细想想便不难发现,那些从小便有超常作文才能的“神童”,全中国又有几个?而我们教师自己,在学生这个年龄时又写出了多少像样的文章?这样想想,我们是否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挑剔了?对学生的要求是否太高了?以至于作文竟成了学生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们的笔下,是否扼杀了那一颗颗充满了创造力的脆弱的童心?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作文的欣赏者,要用一种赏识的目光来打量每一篇作文。虽然结构不够完整,但语言流畅啊;虽然缺乏过渡照应,但有创造意识啊;虽然语言不够优美,但书写工整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然后予以充分的表扬、鼓励。
对不足之处也要指出,但是否可以采取平等的商量式的建议而不采用居高临下式的命令式语气呢?用“我认为此处这样写会更好”的评语总比用“主题不清、结构混乱”等公式化评语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吧?
要知道,教师的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表扬、鼓励,或许都可能成为学生一生的转折点,因为教师的表扬往往会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原来作文这样写就行!同时,表扬还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要知道,就连我们成人都有强烈的成就感,对自己的付出与努力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何况是十来岁的小孩。一旦学生建立了自信心,有了成就感,或许你不让他作文都难。
要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有多种方法。诸如在作文评讲课上范读,推荐在板报、校报、校刊上发表,交学校广播室广播,向报刊投稿等。
当学生看见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发表时,心中就会充满兴奋、愉悦、成功、快乐等感情,而这些感情会激励他们不辍地写下去。也许将来学生会忘记教师教的所谓作文方法,而他们是绝不会忘记你曾经带给他们的成功的。这,或许是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追求的最高境界吧?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较为顽固的壁垒,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但是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肓的今天,如果不能解决作文的效率问题,那么语文教学的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作为教学的设计者,语文教师是教学诸多矛盾中关键的一环。
如果教师不能转变思想、开动脑筋,完成教学角色的转换,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而仍然在作文课堂上充当“放羊者”或“主讲者”,那么作文教学的改革更无从谈起。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旨,完成作文课堂上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兴趣,努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眼前的、亟须解决的严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