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教学的趣味作文设计(上)
72699300000007

第7章 作文教学与趣味性的结合

学生兴趣与作文趣味教学

兴趣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优先认识的倾向。它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的动力,是学生自觉性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师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引火点。

“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宋朝朱熹道:“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

以上是从反面来阐述的。接下来从正面阐述,“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明朝王阳明论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于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由此足见,兴趣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的巨大作用。

作文趣味教学从学生的趣味出发,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不断地给予学生良好的正面刺激,触发学生神经元的亢奋,使之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热情。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知,练有所得。

怎样进行作文趣味教学

(1)注重教学内容和语言须在对现行高中作文教学训练序列有个全面而深入的把握的前提下,注重作文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的通俗化、形象化、趣味化。

其一,作文教学内容要力求通俗化、具体化。也就是说,“写作指导”的例子和“借鉴实例”的补充与更换,如高中第三册写作第一单元,训练的主题为“议论文要有理有据”。编写者在“写作指导”谈到了两个实例:一是学生对《失街亭》多角度立意,以说明“有理”和“针对性”;一是“滥竽充数”成语立意,以说明“有新意”。这两个实例都没有做到人性化,都没有附《失街亭》原文与“滥竽充数”的故事。

《失街亭》原文出现在高中教材第四册,“滥竽充数”的故事在此之前学生也未学过。这样一来,要学生自读两个例子后,并不能知道立意是否“有理”,是否有“针对性”,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读过《失街亭》和“滥竽充数”的故事,即便学生读过,究竟留下多少印象也是问题。

在教材没有变革之前,我们教师所能做的,一是补充,引导学生细读后,先谈感悟,再讨论实例,这样的“补”是有意义的,也会有趣些;这一单元还有一篇“借鉴实例”,好像是学生所为,不过真的如学生所说,“看了以后,我们不知道如何写有理有据的议论文了”。原因何在,这是一篇很不典范的议论文,与其说是议论文,还不如说是杂文或议论性散文,这叫学生如何借鉴?对此“借鉴实例”,最明智的做法是“换”。关于例文的取舍与更换,总的原则是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与学生的知识实际相扣。

作文教学的内容要投入。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投”与教材或作文训练有内在联系之“石”。如高中第三册写作第三单元,出现了“意象”“象征”等诗歌相关知识,可“投”相关内容,或将与“意象”“象征”有关的课内诗歌大集合,让学生自选品味;可教师进行专题讲析,只有这样,让学生在熟悉中获“智”,在应用中长“识”。二投社会生活之“石”。可抓住贴近学生生活而学生又十分关心的话题,让学生说,让学生议,学生是相当感兴趣的,关键是看教师善不善于抓“点”。

总而言之,这两“投”只要“投”得准,“投”得巧,定会使沉寂的课堂荡起五彩的涟漪。

其二,作文教学语言要通俗化、形象化、趣味化。这就要求老师随时锤炼自己的作文教学语言,或要言不烦,画龙点睛;或洋洋洒洒,娓娓而谈,力求有播音员的音色,相声似的幽默,小说样的形象,戏剧化的冲突,诗朗诵的激情。

总的要求是如行云流水,优美自然,不可单一呆板,而应有灵活多变的旋律。“起始阶段宜舒缓徐进,课堂高潮趋于紧亢,结束阶段宜微昂稳收,以音量牵动思维。”把握了这些,学生听起作文课来定会兴味盎然。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唤起和触发。

(2)注重教学方式和方法

其一,注重每课的“导入”要具有趣味性。“导”信息流通乐意思维的情趣,“破”压抑闭塞的学习心理。要艺术地运用作文教学语言,唤起学生原认知结构中与之相应的感受和观念,使学生对作文教学内容有似曾相识、近探究竟的对话欲望,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听讲。

如教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感受与思考”,可先讲“观察与体验”,用宋末元初大画家陈子昂爬在地上,仿效马的的各种姿势,体会马的性格以至画马达到出神入化境地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对“体验”有粗略而具象的认识,增强学生观察生活,认真体验,在体验中感受的积极性。

又如讲第六册“本色与文采”时,可让学生明白语言修养的重要性,教师可写出四个词“吃不起”“吃来来”“吃不得”“吃不了”让学生感受。

总之,“导入”是一堂作文课的首要环节,它凝聚着教师的智慧。至于导入方法,多种多样,贵在精心设计。

其二,作文要做到“练”而有趣,“练”而有效。读而不写,讲而不练,都等于一锅白水。怎样练?是每个教师必须深思熟虑的事。总的原则是“练”而有趣,“练”而有效。这就要注重训练方法的多样化、立体化、形象化。可让学生看电视录相,可带学生外出采风,可作科学演示实验,可组织调查,可组织论辩,可组织即席演说等。

总而言之,避除单调乏味,力求变化生动,构成一种美的教学情境,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训练任务。

第三,课型设计应灵活多变。即边练边讲边议结合,或答疑与评议结合,或示范交流结合,可写作与修改结合,这样有助于随时触发学生神经元的亢奋,使学生对训练保持旺盛的情绪。

第四,作文的形式要富于变化,确有趣味。这就要教师在设计作文时要舍远求近,注重实际,一是积极向学生的生活靠拢,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他们乐于写;二是挖掘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材料源,去除学生对作文的距离感,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一种乐事。三是要开展“编集子”“编报”活动。可由学生先编选,再由教师指导汇编成《班级作文选》。

总之,“编集子”也好,办报、写总结也罢,都是一些对学生来说十分有益而又十分有趣的作业形式。

(3)激发需要感和成就感在进行作文趣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持续不断地让学生滋生出需要感,不断地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要反复向学生讲明写作的好处,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不外表达思想与情感,写作可让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话要象强心剂一样注入学生的精神骨髓,使之变为学生作文的心理内驱力。

当然单靠这一方面是不行的,还得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作文的喜悦——获得“高峰体验”。这既可促进学生兴趣的保持,还可促进学生兴趣的增长。

如何让学生享受高峰体验呢?具体做法有三;一是种用作文批改契机,经常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随时捕捉其“闪光点”;二是可以组织学生翻看自己的或别人的作文,从中看到自己以前蹒跚的足迹,唤起对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写作是多么有趣的事;三是教师可将优秀作文通过壁报、板报、广播加以介绍、交流,并向报刊推荐。四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大赛,让学生在竞争中走向成熟。

总之,一句话,想方没法,以榜样带动全体,实现作文的最大效应——获得读者的共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