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文教学的趣味名著设计(上)
72699100000004

第4章 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文学名著阅读的功效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由此可见,阅读是人们学习和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阅读不仅可以学习语文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更能丰富情感世界,建构精神家园。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文学名著阅读更能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大师进行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情感基础。

名著阅读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近年来名著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沃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学名著阅读的现状

笔者曾经对一所学校的课外阅读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四大经典名著阅读尚未普及,对其他有影响的作品也读得不多。

其二,对中国古典诗词缺乏学习兴趣。

第三,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热情不够。

第四,对外国经典名著知之甚少。

第五,偏重阅读体育自然文学;偏重阅读情节离奇、刺激的武侠小说和朦胧的校园文学。

学生的课外阅读相当贫乏,文学审美趣味偏低,知识面狭窄。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多:

其一,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名著阅读和考试成绩无关。

其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对语文知识的练习和掌握上,缺少阅读的时间。

第三,受学校阅读条件的影响,长期远离阅读,体会不到阅读的快感,没有阅读的兴趣。

文学名著阅读的方法

(1)转变阅读观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古人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同时也指明了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多读书,就会有充足的“源头活水”,多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把中小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明确了目标并提出了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

课内学方法,课外得“营养”,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紧紧抓住文学名著阅读这块重要阵地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与学全方位向名著开放。

①向名著作者开放名著的作者当然是名家,是一个文学名家、文化名家,认识名家就是一种素质、一种品位。

名著的作者在学生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理想的化身、神秘的偶像,也是点燃孩子心中对名著向往之火的一个着火点。

②向时代背景开放名著大多是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名著所讲述的故事大多也是处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了解一点背景知识,有利于孩子理解故事,更能激励孩子去探究名著。

③向名著人物开放名著和名著中的人物是相映生辉的,学生对名著的喜爱更多表现在对名著人物的喜爱,对某个人物的喜爱之情往往会成为孩子搜寻名著、阅读名著的主要动力,而对某个人物了解的多少又往往会成为学生之间炫耀的资本。

④向经典因素开放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有多种因素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或相得益彰,或推波助澜……这些经典因素主要包括一些或与名著的内容相关、或与名著的人物相关、或直接由名著而引发的经典诗文、民间谚语、优秀影视剧甚至经典游戏等。

⑤向文学评论开放文学评论大都成为了一门学问,浩瀚的《红楼梦》评论成就了“红学”的辉煌。文学评论是中学阶段名著教学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开发和利用好这份资源,可以促进孩子们深入阅读名著,打开孩子智慧的天窗。

此外,教师也应与家长取得共识,每接手一届学生,语文老师不妨给学生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也可以收集杨振宁、巴金、老舍等科学家、文学家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下发一些华罗庚、苏步青、朱光潜等人阅读名著的文章。同时也可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

(2)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会学有所成。

首先我们应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感悟美和欣赏美的过程。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

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给学生举办了“多读已有定评的名著“的讲座,讲明阅读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同时开列了80多部作品书目,简单介绍情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使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期中间我利用教科书上的名著选段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例: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引出与鲁智深有关的情节,推出许多有关的人物,课后布置学生列出《水浒传》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写出他们不平凡的事迹等。还利用第二课堂,请每位同学轮流向大家介绍自己阅读的名著。介绍内容包括作者的情况、写作背景、故事梗概、艺术特色等。还要有声有色地朗读一个相对完整的优秀片段。有时播放VCD,让学生欣赏名著拍成的影片,从而获得较直观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拓展阅读渠道要求班中每人购买一本名著,各各不同,相互交流着看,无形中就在班里形成了一个小型书库,有语文课代表管理并督促同学定期借阅。另外一点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做好学生的借阅工作。还可以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熟悉相关网址,推荐给学生阅读。

(4)加强阅读指导

(①课内示范,教给方法在课外阅读初期,我们可利用课堂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在讲《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有关文字,然后让学生明白香菱苦心学诗和黛玉认真指导的经过,并借此了解林黛玉的品行、为人等等。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去看《红楼梦》的其它有关章节等,对林黛玉的性格有进一步的体会。由此学生们不难悟出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特别的言行进行了界定,对其最终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而这也为学生了解其他人物指点了迷津。

②指导学生自我咀嚼读书切不可走马观花,读完后一点不留痕迹。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远远没达到要求。打个比方说,学生就好象只看到了枯枝藤搭成的画架,而没有欣赏到画架上面更富韵味的盆景。

我要求学生每月阅读一本文学名著,写两篇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可评论作品主题、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人物的评价、篇章结构、语言特色,甚至可改变情节、续写结局等。

每学期进行一次舞台剧表演,让学生自己把名著改编成剧本,然后由学生自己编排、设计、表演。没有对名著的一定把握,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③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读书札记互相检查,共同欣赏,看看谁读得多,读得精,读得投入;四人小组或八人小组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掏掏心窝诉说阅读过程中的真话、实话,真情实感,看看谁的收益最多。

班级每两周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可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慷慨陈辞,亮出自己的个性与特长,以得到更多的赞同者;还可以开展辩论会,此类活动可在课外活动中自行组织,事先准备一个课题确定正方和反方,然后各自选派干将精心策划,翻阅大量的资料,既有专一性,又有挑战性。

我曾在班中举行过一次林黛玉派和薛宝钗派的辩论,唇枪舌战历时一个多小时,场面空前激烈,最终还未分出胜负。如果不是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任何一方都将会不堪一击。而正因为学生们极其熟悉作品,并翻阅了大量的“红学”研究文章,所以能言人所未言,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以至老是使对方措手不及一时不能取胜。

阅读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通过组织、交流,使它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竞争,不仅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而且使自己的阅读目标得到了支持,阅读兴趣得到了强化,阅读视野得到了拓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因此只有针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诱因,从诱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入手,才能培养学生自己阅读的习惯,培养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习惯,增加他们做阅读主人的意识,激发他们不断阅读的求知欲。“不下汪洋海,焉得夜明珠。”

老师与其任凭学生在沙滩上踯躅徘徊,眺海远望,以至一无所得,不如带他们一起下海。他们一旦尝到在书海畅游的乐趣,观赏到了书海美妙的景观,怎会轻易上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