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充实青少年的童话寓言传说故事
72696200000007

第7章 神话故事(6)

爹喊一声,娘叫一声,一声接着一声;乌龙听见爹娘喊他,就一叫一停一回头。爹喊了九声,娘叫了九声,乌龙总共停了十八停,回了十八次头。这时他已经到了钱塘江上空,把身子向下降落,顺江游到东洋大海去了。乌龙尾巴九个瓣,在杨梅岭上拖过,刮出九道沟沟,沟沟里灌满了雨水,潺潺地流成九条溪;乌龙一路回了十八次头,他回头的地方积起了十八个沙滩。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九溪十八滩”。

敖包会的由来

很早以前,在东北某鄂温克的村子里,有一个少女被人逼死了。由于她是含冤而死的,所以死后也不安生,阴魂不散。

这个冤死的阴魂为了寻找自己的仇人,便经常来村子里兴风作浪,今天侵扰东家,明天祸害西家,整个村子被她搅得人心惶惶。

怎么办呢?有位老人出了个主意,请来一位萨满跳神,捉住那阴魂投进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人们跪在火堆前祈祷:“我们已经杀了羊牛,把您当成伯母来接待。我们请来的萨满已穿上法衣,戴上铜面,看到您已经吃饱了。现在我们把您放进火里,祈求您和通红的火一起燃烧,让您的灵魂升上天空,变成永远闪烁的星斗。我们将把您留下的洁白的骨灰镇放在西边的岩石底下。愿您从此后不再给我们带来灾难,使我们像树木一样茂盛,像松树一样常青,子孙后代都像花朵一样兴旺娇艳,而满山遍野的牲畜像草木一样增长。”

人们把一切祈求都说给了那个少女的阴魂,那阴魂听了倒也十分满意,于是便悄悄地离开了这个村子,走得很远很远的,到它该去的地方去了。

人们按照自己提出的办法,把那个少女的骨灰镇在村子西边的岩石底下以后,还怕它再回来兴妖作怪,便每天都要派人往那岩石上去添上一两块石头。

来往的外村人和从别的地方来的过路人,每当经过这里时,也都学着这里人的做法,在上面添上一两块石头。时间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了,人们添上去的石头越来越多,最后竟堆积成了一座小山。有一年,小山上还长出了一棵美丽的松树。当然,那个少女的阴魂再也不出来兴风作浪了。

渐渐地,人们早就把这下面埋着少女骨灰的事忘记了,只把它当成一座小山看,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敖包”。

于是,每年的四五月份,村里的人们都要选择吉日进行祭祀“敖包”的活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如意,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祭祀以后,举行骑马、射箭、摔跤等比赛,全村老幼和外村的客人一起吃肉、喝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地欢乐。

这种活动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于是,就成了现在的“敖包”会。

花王和王后

古人把牡丹称为花中之王,又把“姚黄”称为牡丹之王,把“魏紫”称为牡丹王后。“姚黄魏紫”几乎成了牡丹的代名词。关于花王和王后,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唐朝时候,牡丹山里有一个小樵童,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父母早亡,一个靠打柴为生,小樵童酷爱牡丹,砍柴时遇到牡丹,总是要为它理理枝,浇浇水等,从没有毁坏过一株牡丹。

樵童每天上山砍柴,总要经过山坡上一个石人身边。石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就立在这里了,有模有样的,十分可爱。上山时,樵童把干粮袋子往石人手脖上一挂,说:“石人哥,你吃吧!”下山时,又取下来,笑笑说:“石人哥,你不吃,我可要吃了!”在山中打柴,难得遇见生人,樵童对石人也感到很亲热,有时还对着它自言自语,诉说自己的心事,他感到,石人哥能听得懂。

转眼间,小樵童长成了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一天,他照例打完一担柴,下山时,到石人前,准备休息一会。忽见一年轻女子从石人背后闪现出来,樵童感到异常惊讶。樵童转身要走,那姑娘却拦住了他,告诉他她叫花女,孤身一人,愿与他结为百年之好。樵童听后连连摇头,说道:“花女大姐,咱们俩素昧平生,一无媒,二无证,此事不妥。再说,我很贫穷,跟了我,你会受苦的。”花女说:“石人为媒,牡丹山作证,不行吗?若我们结为夫妻,凭我们的辛劳,我们会好起来的。”樵童仍然不肯:“石人和牡丹山能作媒证吗?”话音未落,没想到石人竟开口说话了:“老弟,我就当媒人,你就答应吧!”说罢,石人手上现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拿去吧,这叫二花长生珠,可作为你们的媒证。”樵童又惊又喜,从石人手中接过宝珠,对石人拜了又拜:“石人哥既肯作媒,这是上天有意,我答应了。”花女高兴地笑了。樵童和花女挽手正在离开,石人又告诉他们:“这颗宝珠,你们夫妻二人转换着,每天都要噙在口中一个时辰。否则,你们夫妻就会拆散。”樵童忙问:“为什么呢?”石人说:“一百年后再问我吧。”说罢,便不再开口。

春去冬来,一百年过去了。樵童和花女都已白发苍苍,可奇怪的是,他们虽然都已年过百岁,仍然身强体壮。樵童每天上山砍柴,花女在家操持家务,二人生活得和睦幸福。这一天,樵童再次来到石人身边,说道:“石人哥,一百年已经过去,你能不能再开金口,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噙那宝珠呢?”石人真地开了口:“老弟,那颗宝珠本是一丸仙丹,噙到口中百年以上,你就可以长久地活在这牡丹山里。”樵童说:“说真的,我真不想离开这牡丹山,可现头发都白了,还能活多久呢?”石人告诉他:“回去后,你把那颗宝珠切他两半,你和花女各吃一半,你就全明白了。”

樵童回到家,依言把那丸仙丹一分为二,他和花女各吃了一半。霎时,樵童变成了仙童,花女复原为仙女。清风吹来,他们飘飘悠悠地飞上了云天,整个牡丹山尽收眼底。

原来,花女是牡丹山上的紫花仙子。她爱上勤劳诚实又酷爱牡丹的樵童,带仙丹一颗,让护花仙翁做媒,与樵童结为夫妻,宁愿在人间受苦百年,决心超度樵童成仙。

樵童与花女升上云天,从空中飘下一黄一紫两条手帕,落在地上,立即化作两棵牡丹。一株开黄花,一棵开紫花,花朵奇美。都说它们是樵童和花女的化身。黄花最美,人称花王;紫花稍次,人称花后。即后人所说的姚黄和魏紫。

花二乔的传说

在曹州牡丹园里,有一种叫‘花二乔”的牡丹,花朵有两种颜色,鲜艳美丽,很受游人喜爱。若说起这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曹州有一对同胞姐妹,姐姐叫大乔,妹妹叫小乔。俩人整天形影不离,相处的一直很好。她们俩都非常喜欢牡丹,一有空就跑到牡丹园里,为牡丹松土、施肥、浇水。

当姐妹俩长到十八岁那年,有一天,突然从北方恶煞煞地飞来一条凶猛、粗壮的大黑龙,它在牡丹国上空盘旋、翻功起来。顿时,牡丹园上空黑云密布,不见了天日,“阿嚏”黑龙打了个震耳的喷嚏,紧接着,天上便开始下起雨来。细细的雨虽不算大,但奇怪的是雨水却是黑艳色的,像木炭水般的黑水落到牡丹上,牡丹花便枯萎起来,高挺的花朵也无力地垂下了头。

一个时辰后,黑龙飞走了,雨住了,太阳也露出来了。这时,乡亲们都纷纷地跑到牡丹园里,大家被枯萎的牡丹惊呆了。牡丹可是命根子呀,没有了花,就等于没有了粮食,乡亲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从西边的天空飘来一朵白云,白云上站着一位白发银须的仙翁,他声若洪钟地对百姓们说:“要救枚丹,只有杀死黑龙,把它的血滴在牡丹花上,牡丹才能复活。记住,被黑水淋过的牡丹只能活七天。”说完,仙翁便不见了。杀死黑龙,谈何容易。连黑龙住的地方都不知道,乡亲们再次陷入无望中。忽然,人群中有人说道;“这不难,杀死黑龙的事,就交给我们吧。”大家一看,原来是大乔、小乔。“两个小姑娘连条狗都杀不死,怎么去杀大黑龙呢?”但人们又没有其他好办法,只好看姐妹俩的了。

一天过去了,不见姐妹行动,二天过去了。也不见姐妹行动,有人便去催她们,可是姐妹俩却关着大门,呆在屋里不出来。就这样一直过了六天。第七天早上,枯萎的牡丹园里突然长出了九百九拾九朵新鲜美丽的社丹花、到中午时分,牡丹园上空又开始乌云滚滚,天空又出现那条大黑龙,它盘旋着,飞舞着,看到地上还有一大片牡丹没枯死,便恶狠狠地打了个喷嚏,天上便急刷刷地落起黑雨来,奇怪,新出的九百九拾九朵牡丹花淋着黑水却一点也不枯萎。黑龙感到十分惊异,便落下去看个究竟。当它落到离地面还有五尺高时,突然,从牡丹叶上钻出了大乔、小乔,每人手中握着一把明晃晃的长剑,姐妹俩使出全身力气,猛地刺向黑龙的左眼、右眼。

“啊!”黑龙痛叫一声,它双眼被刺瞎了,黑龙痛苦地在地翻滚起来。姐妹俩毫不畏惧地与瞎了眼的黑龙搏斗起来。一个时辰,二个时辰,到第三个时辰,姐妹两才把黑龙杀死。大乔、小乔看着死在地上的黑龙,长长地出了口气,说道:“这下牡丹有救了。”说完就累死在黑龙旁边。

原来,这九百九拾九朵牡丹是姐妹俩花了六天六夜时间用纸扎成的。因为她们知道黑龙第七天一定会来的,便趴在牡丹下,袭击黑龙。

听到了动静的人们,纷纷进来了。他们看到死在地上的大乔、小乔,都心痛地哭了。人们把两个喜爱牡丹的姐妹合埋在了牡丹园里。

人们把黑龙的血抽出来,逐个滴在即将枯死在杜丹身上,不一会牡丹都复活了,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和芬芳。

第二年春天,在姐妹俩的坟上,长出一棵牡丹,到谷雨时分,那棵牡丹开花了一朵花却有两种颜色,人们都说这是姐妹俩的化身,便把这种牡丹叫做“花二乔”。

谷雨和牡丹

相传,唐代高宗年间,黄河决堤,水掩曹州。千顷良田,黄水滚滚,房倒屋塌,军民溺死无数。有一个水性极好的青年,名叫谷雨,他推着一只大木箱游水将年迈的母亲送上城墙后,又游来游去从洪水中救出十几位乡亲。这时谷雨已是筋疲力尽,因为他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叫,蹲在城墙上,望着翻滚的洪水发呆。突然,他看见洪水中有一棵牡丹时沉时浮,绯红的花朵像一张少女的脸,绿色的叶儿在水面上摆动,好像在摆手呼救。谷雨猛地站起,他忘记了饥饿和疲劳,脱下衣服扔给母亲,“扑通”一声跳进水中,向牡丹游去。水急浪高。谷雨费了好大劲才靠近牡丹,眼看就要抓住花叶,忽然一个浪头打来,将牡丹冲出一丈开外。谷雨紧迫不放,社丹一会儿沉入水下,一会儿又漂浮上来。谷雨游啊,游啊,在黄水中足足游了两个时辰。过度的疲劳使他感到头昏目眩,两条腮象坠上了两块大石头一样沉,拨水的两只胳膊也不听使唤了,站在城墙上的母亲为儿子捏着一把汗,乡亲们高声喊叫着谷雨回来,谷雨不理不睬,在波涛中拼命地追寻着牡丹。

又过了一个时辰,牡丹挂在一裸被洪水冲倒的大树枝上,谷雨才追上了牡丹。他双手将牡丹捧起,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谷雨艰难地游回来了,他站立不稳,跌倒在城墙上,面色苍白,气喘吁吁,将牡丹交给身旁一个老汉。这老汉叫赵老大,是个栽花能手。赵老大双手颤抖着接过牡丹说:“孩子,你放心!等黄水退下去,把这棵社丹栽到我那百花园中,我会好好护理它!”谷雨笑了,笑得那样甜!

转眼两年过去了。这年春天,谷雨的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迷眼不睁,人瘦得皮包骨头,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谷雨心中着急,四处求医,房中能卖的东西都换汤药吃了,病情仍不见好转。这天,谷雨向赵老大借了二两银子,正要去给母亲抓药,一位少女飘然而进草房。这女子像画上的仙女一样美,红衣,红裙,红红的脸颊,红嘴唇,鬓角插着一支绯红色的花,弯弯的细眉下一双大眼睛紧盯着谷雨,微微一笑问道:“你就是谷雨吧?”谷雨急忙点头。少女说:“我叫丹凤,家住东村。俺世代行医,为百姓治病。听说大娘身体欠安,特来送药。”说着,展开手中红巾,将一服草药放在桌上,草房里里顿时一阵清香。谷雨不知如何是好,急忙掏出银子递过去。丹凤说:“平民百姓医病,俺不收银钱。”说着走到床前。谷雨的母亲听到声音强睁双服,感激地望着丹凤姑娘,示意她坐下‘丹凤俯身望着大娘,甜甜地说:“大娘,我去给你煎药,吃下这服药你的病就回见轻!”谷雨听说丹凤煎药,急忙去提水,抱柴,丹凤忙着烧火、煎药。一会儿工夫,二人把汤药煎好,丹凤又侍候大娘将药服下。说也怪,大娘服药后,顿时有了精神,浑身轻松,病去了大半,只想下床走动。谷雨眼望着丹凤,心里感激,口里却说不出半句话来。丹凤姑银看着憨厚的谷雨嫣然一笑,说了句:“我明日再来。”像一团火飘然而去。

一连三天,丹凤姑娘都来给大娘送药,谷雨见到丹凤,也不像地一天那样拘束了。二人有说有笑,象亲兄抹一样。不久,谷雨母亲的身体竞比病前还要硬朗,脸上的皱纹少了,头上的白发黑了,觉得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她见谷雨和丹凤那样亲近,别提有多高兴心里想,我若有这样一个儿媳妇该多好啊!想托人去说媒,又怕丹凤不肯嫁到这穷家破舍来。思前想后,还是自己暗地里问问丹凤,听听她的口气吧!说不定姑娘看中了谷雨,不嫌俺家贫哩!谁知自从谷雨母亲病好之后,丹凤姑娘却再也没有来过,大娘天天等,谷雨天天盼。天不亮,娘俩个就往大门口往东张望。

“丹凤姑娘今天准会来!”母亲说。

“她准会来!”谷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