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充实青少年的文学名著戏剧故事
72696000000007

第7章 文学故事(6)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的遭遇。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来到小人国。小人国的居民身高仅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小人们将他捆了起来,后来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

此时,该国受到了另一个小人国的入侵,格列佛掳来敌国的船只,迫使其求和。尽管他立了大功,但因为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想尽办法要陷害他。格列佛在得知消息后,仓皇逃往邻国,后来乘着只小船回到了家中。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格列佛又一次随“冒险号”山海,遭遇风暴,他被刮到了一个叫布罗卜丁奈格的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而格列佛身处其中就像一个侏儒。

大人国的农夫将格列佛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工相处。

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写的是在飞岛国的经历。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遭贼船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飞岛救起。这一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慧骃国的所见所闻。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格列佛游记》反映了当时现实中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

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此书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18世纪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

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1805年首次出版了专门的儿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

作者用虚构的手法,夸张、对比、反语的修辞,幽默讽刺的语言,使小说生动含蓄耐读,刻画了当时的英国现实。作品的情节故事与英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用象征影射,将讽刺的矛头直指腐败英国政府和丑恶的社会现实。

如小人国用跳绳来选拔官员,影射了英国君土的腐败无能和执政官吏的无才无德、投机钻营;用高跟党和低跟党之争来暗指英国的两人执政党托利党、辉格党间的争斗;博学、理智、贤明、仁慈的布罗卜奈格国王和慧骃国国王都是开明贤能君主的化身。

作品语言生动幽默,更富有讽刺的力量。如将慧骃与耶胡作对比,凸显了理智、仁慈、友谊的人性的可贵和贪婪、无信、嫉妒的丑陋。

全文还运用大量的反语使作品思想内涵得到形象而生动的体现,

如介绍格勒大锥:懦夫立了伟大的战功,阿谀奉承的人最诚实,出卖祖国的人竟具有了古罗马人的优良品质,信神的人最虔诚,告密者最诚实,以此来讽刺否定丑恶的社会现实。

迄今的儿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遇。《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构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伏尔泰、拜伦、高尔基、鲁迅都非常推崇斯威夫特的讽刺作品。

《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1872年被译作《谈瀛小录》登载于《申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影响到后来《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作品的创作。

各国读者对于《格列佛游记》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

吹牛大王历险记

只有荒诞得离奇、新鲜、大胆才能出效果,否则步人后尘永远也不会给人以新奇感。《孙子兵法》上有一计“出奇制胜”,说的就是策略上的变化多端,以“奇”制胜。

同样,童话的荒诞也须出奇,奇得超出常人的想像,使想像和生活的真实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那么,荒诞的最佳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敏豪森男爵是将以上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山来的典型,他是一个快乐的冒险家,也是一个著名的吹牛大王。

《吹牛大王历险记》的故事情节奇特夸张,但充满了想像力和机智。别拿它当真,但也别拿它当假,和他一起笑笑吧,在他惊心动魄的历险中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

有一次,吹牛大王在旅途中正坐着马拉雪橇缓缓地向前走,忽然,马快速地奔跑起来。吹牛大王向后一看,可不得了!原来有一条狼猛追过来。吹牛大王吓得赶紧贴在雪橇上,凶恶的狼从吹牛大王的头上一跃而过,扑向前面的马屁股。瞬间,马屁股和马肚子已经成了狼的腹中之物。马痛得拖着前半截身子向前狂奔,狼居然钻进了马肚子。

吹牛大王情急之下开始用鞭子猛抽狼,狼一边嗷叫一边拖着雪橇向前跑。半路上,马的前截身子掉了,狼代替马钻进了笼头!吹牛大王继续用鞭子抽狼。狼一直拖着吹牛大王和雪橇跑到彼得堡。城里的人们惊讶极了,纷纷跑来看狼拉雪橇。后来,一位富商竟然花十万美金买下了那匹狼。

再后来,吹牛大王就拿着这笔巨款去遨游世界了……

还有一回,吹牛大王在林中打猎时碰上了一只公鹿,可惜他手头没了子弹,于是顺手将一把樱桃核塞进枪膛里,有一枪打在了鹿角上。过了一两年,吹牛大王又遇上了那只公鹿——鹿角间已长出一株十来尺高的樱桃树!真是风趣幽默又让人充满无限的幻想。

另一次,吹牛大王看见湖里有几十只野鸭,子弹却只剩了一颗,他急中生智,将作干粮用的一块猪油拴在绳子上,自己躲到芦苇丛中。猪油是这样滑,被野鸭一口吞下之后,带着绳子顺着胃肠流出身体,第二只野鸭再凑上来……最后当然是大获全胜。

这里所说的吹牛大王确有其人,他的真名是卡尔·弗利德里希·敏豪森,他把自己的经历加上幻想,运用夸张的手法,编造出这些故事来。讲起这些故事的时候,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生花,博得听众的一致称赞,被人们公认为杰山的故事家。

这位爱吹牛的男爵生性幽默,擅长言谈,慷慨人方,深得朋友的敬重。他是18世纪德国汉诺威地区的庄园主,出身于名门望族。当过军人,在俄国服务过,和土耳其人打过仗,喜爱打猎。

他经常被邀请去参加各种场合的宴会,以上列举的几个故事就是这位男爵在朋友们的宴会上讲出来的。在18世纪末期,德国人有意无意地将许多笑话和滑稽故事统统移植在他的名下。

敏豪森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了。故事的特色就在于创造者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敢于荒诞,大胆荒诞,荒诞得透彻,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使得它们的艺术魅力永存。

1785年,移居英国的德国学者拉斯伯(1737-1794)将其辑录成书,名为《吹牛大王历险记》,出版后风靡英伦三岛,共出了五版。

作品传世以来,敏豪森男爵的名字就成了爱编瞎话的人和吹牛家的代用语,革命导师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谈到一个资产阶级的小文人时就曾说:“这个人论撒谎真是个敏豪森。”

《吹牛大王历险记》在欧洲各国,特别是在德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对他的故事津津乐道,喜爱有加,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1943年,有人根据这些故事,把其改变成电影剧本,并搬上了银幕,还有作家将其改写成戏剧和长篇小说。

([德]鲁道尔夫·埃里希·拉斯伯)

格林童话

“很久很久以前”、“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正在读这一行文字的你是不是感觉很亲切?记忆中那藏在被窝里捧着它爱不释手的片段回来了吗?不知道你是否和我现在的心情一样,正微笑着回忆我们曾走过的童话年代……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陪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走过无数春夏秋冬,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其实有时候看来,它的故事情节是那么的俗套,语言表达是那么的简单,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会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捧着它!

为孩子们收集和整理这些故事的人,就是格林兄弟——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之所以说是收集和整理,是因为他们俩只是《格林童话》200多个故事的收集者而并非原创者。

这两个莱茵河畔哈瑙出生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少年丧父而消沉,反倒是从艰苦中体验出了生活的真谛——真、善、美。于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格林兄弟花了八年的时间深入民间收集方言与故事,整理了即将流传的童话故事216篇。在为子孙后代恢复和保存民间文学遗产的信念的同时,把真、善、美的思想融会到浅显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