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7228400000013

第13章 公文写作方法要领(12)

语言更是显示气势的重要因素。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表达必然显示不同的文势。语言的情调、声调,句子的长短,不同的句式、成语、警句以及辞格的运用等,都体现着命令体公文的气势。《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文的开头部分,作者连续使用三个“拒绝这个协定……”构成的排比句,其势如强弩连发,击中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要害;“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均须缉拿归案,依法惩办”等短句与并列词语的连续使用,反映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态度及铿锵有力的声威,显示了“压倒一切敌人”的雄伟气势。

十四、如何撰写“公报”?

〔解答〕公报作为党政机关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公布体公文,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内容上的庄严性。

从公报文种的适用范围来看,它所涉及的内容有两项,一是重要决定、重大决策;二是重大事件。由于它的使用者是党和国家高级管理机关,而且内容重大,因此就使得这一文种具有很强的庄重性和严肃性,一经发布,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形式上的多样性。

从实践来看,公报的发布往往既不同于一般的例行公文,也不同于用于张贴的布告,而多是通过新闻渠道刊登和播发。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以新闻形式发布,则称《新闻公报》;以党和国家机关名义直接发布重要决定或重大决策的,称为《发布公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国家、社会团体的代表将会谈达成的协议通过正式文件公之于世,则称为《联合公报》。正因如此,就使得公报在发布形式上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特征。

3.使用上的习惯性。

从文种的适用范围上看,公报与行政公文中的公告极其相近,其所涉及的内容均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事项,而且辐射范围也相同,均是面向国内外发布。但从实际情况看,二者仍然存在差别,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上的习惯性。诸如公布重要会议情况,多用“公报”;公布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出访活动及人事变动,多用“公告”;公布重大事件,多用“公报”,而公布重要消息,则多用“公告”;公布有关人口普查、经济发展和国家计划执行情况,多用“公报”,公布重要事项,则多用“公告”。

公报的内容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有三种写法:一是由“会议名称”与“文种”组成,并在其下用括号标明会议通过的日期,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二是直接点明公报的“发布形式”与“文种”,如《新闻公报》、《联合公报》;三是由公报的“发布机关”、“内容”与“文种”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公报》等。

2.正文。由于公报内容及发布形式的不同,各种公报正文的写法也不尽一样。

一是发布会议情况的“公报”。其正文主要是由“引言”(即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即出席会议的人员、议题及主要活动内容)、“决定事项”与“会议的号召与要求”四方面内容组成。

由于是会议公报,涉及的是对会议全部内容的反映,代表全体与会人员的意志,因此文中先后多次出现“全会听取”、“全会指出”、“全会强调”、“会议审议”、“会议决定”“全会号召”等标志性语句,并以之提领一项议题内容,这是会议公报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是新闻公报。一般都非常简明扼要、精练概括,包括“导语”、“主体”与“结尾”三方面内容。如刊发于1980年5月22日《人民日报》上的一份《新闻公报》,导语是:“1980年5月18日至5月21日,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主体内容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参加研制、生产和试验的全体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和一切有关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解放思想、刻苦钻研、辛勤劳动、大力协同的结果”。结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三是联合公报。我们先看一个实例,即发表于1972年2月28日《人民日报》上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联合公报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自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尼克松总统于2月21日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领导人经过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接触之后,现在有机会坦率地互相介绍了彼此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对此,双方认为是有益的。他们回顾了经历着重大变化和巨大动荡的国际形势,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

这篇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在中美关系史上曾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解决了两国之间几十年的僵持关系,轰动世界。今年是《联合公报》公布38周年,当我们再次认真研读这篇公报时,仍可进一步体会到其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冲击力和高超的写作艺术。全文写得内容完整,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标题直接点明公报的发布形式和文种名称,十分显豁,突出;主文部分首先交代了发布公报的背景情况,紧接着用“中国方面声明”、“美国方面声明”以及“双方声明”、“双方同意”、“双方希望”等作提领语句,将中美双方各自的态度和立场作出了明确、具体的阐述。由于联合公报事关重大,故而在用语上极其讲究准确精练,恰当得体,这是写好此类公报的重要一环。此外,文中将中美双方各自的声明及其共同声明穿插起来进行表述,给人以圆润缜密之感。

写好“公报”的要领包括以下四点。

1.要注意严把“内容关”,做到当“公”则“公”,当“报”则“报”。

公报要公之于世,这是就空间来讲的;它又是一种历史性文件,这是就时间来讲的。正是因为这种时空特性,要求我们对写入公报中的内容必须认真筛选,严格把关。它应是党和国家的高级机关用来公布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消息和重要决策的,或是国家统计部门用以公布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情况的,除此之外,一般不能使用公报。

2.要做到重点明确,主旨突出。

有些公报,特别是会议公报和涉及统计情况的公报,内容往往比较繁杂,因此,在撰写时必须抓住重点,突出行文的主旨。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事件的陈述和观点的阐述上,而且要紧扣全文的核心内容来写,切忌杂芜并陈,令人难得要领。

3.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公报作为党和国家高级管理机关使用的公文,用以公布重大事件或重要决策,因此它十分讲究用语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是什么,不是什么;应当怎样做,不应怎样做,必须确切无误地传输给读者,而且要最大限度地使用低密度的语言,用较少的文字涵盖丰富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

4.要严格区别“公报”与“公告”,切忌混用或错用。

如前所述,公报与公告两个文种所涉及的内容事项及辐射范围基本相同,并且存在使用上的习惯性问题,因此极易导致错用或混用。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不可随意而为。否则,就会有损于公报的严肃性。十五、如何撰写“公告”与“通告”?

〔解答〕“公告”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时使用的告知性文种。

“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事项时使用的告知性文种。

“公告”、“通告”的内容结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标题。基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制文机关”与“文种”组成,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二是由“制文机关”、“事由”与“文种”组成,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撤销成克杰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职务的公告》。

2.正文。基本有三种写法。

一是问题专一,内容不太复杂的,通常采用“篇段合一”的写法,即全文只有一段文字,一气呵成。如前述撤销成克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的那份公告就是采用“篇段合一”的结构形式:“鉴于成克杰无视国家法律,滥用职权,收受巨额贿赂,谋取非法利益,其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已丧失了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基本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48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撤销成克杰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职务。”开头以“鉴于”做句首,使用4个并列成分组成一个介词结构的短句,说明撤销成克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职的原因,十分干脆利落、精悍有力、一语中的。这第一句话也即此文的第一层次。第二句话,是讲撤销的法律依据和决定事项,即第二个层次。先讲原因即缘由,再讲法律依据和决定事项,最后以“特此公告”结束全文。这完全符合此类公告的结构安排。

有的虽然问题专一,但内容比较复杂的公告,为了充分显示它的庄重性,也不乏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10月1日)就是如此:

“自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背叛祖国,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动革命战争以来,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之中。幸赖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之下,为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争取人民的权利,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得以消灭反动军队,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现在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上,由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集会,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贺龙……为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决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互选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同时决议:向各国政府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特此公告。”

这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庄严公告。全文基本划分为三方面内容:先是宣布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得到全国人民支持的人民解放军所推翻,从写作角度讲,这可以看做是交代缘由和背景;然后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已在北京胜利召开,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从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诞生。最后;宣布了中央人民政府的重大决议,包括政务院总理等重要领导人员的任命及新中国的内政、外交重大方针。综合上述三方面内容,实为两大层次,一是缘由与背景(或者是写作目的与依据),二是公告事项内容。这是公告的一般写法,结尾为“特此公告”。

二是“撮要分条”的写法,这是较为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层次明朗,令人一目了然。

例如2008年12月20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关于西开教堂地区道路实施交通限制的通告》也是“撮要分条式”的写法:“为保证‘圣诞节’前夜,西开教堂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及周围道路安全畅通,现通告如下:”此为该通告的“撮要”,以“为”作领语组成介词结构,讲明通告的目的;然后,讲了四条要求:

“一、2008年12月24日17:30时起至活动结束,西宁道(营口道—贵阳路)禁止各种车辆通行。

二、2008年12月24日18:30时起至活动结束,对以下道路实施交通限制:

(一)至(四)……

敬请广大市民和车辆驾驶人员自觉遵守,并配合公安机关维护好此次活动的交通秩序。

特此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