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如何让青少年心理健康
7221000000004

第4章 心理健康理论篇(4)

观察力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表现,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呢?

(1)发展学生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地提出观察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组织他们的注意力,使之指向于必须知觉的方面。在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时,应该有计划地培养中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目的、任务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教师和家长的提示。

(2)发展学生观察力,必须要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现实生活中,观察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观察能否深入,关键在于观察者的兴趣,因此,应该发展学生多方面且有中心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3)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其言语能力。

人的知觉形象,通常是用词来表示的,是和词密切联系的。在有第二信号统统参加知觉和观察活动时,就能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因此在观察时,教师和家长应引导他们的言语活动参加,作必要的观察记录,这样可以提高知觉和观察的质量。

(4)在学校里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地运用“讲、写、做(教态、手势和表情等)、画(图画等直观教具)、演(演示和实验)”5项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全部感觉器官参加课堂活动,才能使他们根据课堂的直观性,形成完整、鲜明、精确、生动的表象并和言语相结合,产生理性的知识,从而学得深刻,记得牢固。

青少年记忆能力的发展

记忆,顾名思义,它包括“记”和“忆”。所谓“记”,就是把它“记住”,把它“记牢”。这“记住它”,心理学上叫做识记。识记通常是一种反复感知的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联系;这“记牢”,心理学上叫做保持,好像录音带,录像带记下的声音、图像的痕迹那样。所谓“忆”,就是重新认出来或回想起来。确认以前感知过的,叫做“再认”;以前感知过的或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把对它的反映重新呈现出来,叫做“再现”。

记忆要以注意力为基础。注意力集中,在大脑皮质留下痕迹深刻,表现为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学习效果好。就像照相,先要把镜头对准物体,对好光,才能得到清晰的影像。

一、青少年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少年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中学阶段的记忆力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我国曾有一项研究指出,在同样长的时间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记住的学习材料的数量,比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多4倍,比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多1倍多,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如果假定高中毕业(18岁)到35岁记忆成绩为100的话,则35~60岁记忆平均成绩为95,60~85岁为80~85。

1.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青少年正处在记忆力的“全盛”时期,因此人们常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要青少年抓紧这个时期。然而,“老大”了,记忆力的自然衰退从上述研究数字来看,也并不是太显著的,而且由于知识经验丰富、理解力强,也有利于记忆,所以不必“伤悲”。但青少年一定要抓住这“全盛”时期,努力学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国台湾省心理学家概括了几个记忆的实验研究,如果“再现”成绩的最高分数为10,那么各年龄阶段在各项实验测试后得出如下结论:

(1)对各种不同材料记忆的效果,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发展的,到了16岁(高中一、二年级),记忆趋于成熟。16~18岁,记忆的成绩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因此,从16~18岁起,青少年(高中生)的记忆就成为记忆发展的“全盛”时代,或“黄金”时代。

(2)同一年龄的中、小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记忆效果是不一样的。对直观形象的物理刺激材料的记忆要优于抽象的语言刺激材料的记忆;同样是语言材料的刺激,对视觉语言材料的记忆要优于其他感官收到信息的记忆。可见,记忆的差异,不仅受主体差异的影响,而且为材料——信息的性质所制约。

记忆,有各种分类。一般按3种方式来分类:①从记忆的目的来说,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②从记忆的方法来说,可以分为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③从记忆的内容来说,可以分为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所谓无意识记,是没有预定目的、没有任务、不知不觉的识记。所谓有意识记,是有意识、有目的任务的识记。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这两种识记哪一种效果好。对比记忆效果,只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只是在同记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意识记的效果要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但是,这两种识记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人们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的有意识记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记往往被使用得更多一点,同时,有意识记的发展,与无意识记的发展往往相辅相成。

研究有意记忆或无意记忆的方法,主要是给予被试者一定的识记目的任务,一定时期后,检查其再认或再现的情况,这成绩就是这种识记的效果。研究表明:

(1)有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则越加显著。一般情况下,这个主导地位的显著表现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但小学生的有意识记的任务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

中学阶段,有意识记的突出特点是,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并且是适当长远的识记任务。从初中二、三年级起,他们能逐步自觉地、独立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主动地根据所识记任务的具体内容与自己的具体特点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

(2)青少年在中学阶段,不仅有意识记在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

不管有意识记或无意识记,其记忆效果主要在于记忆过程的思维活动的程度,也就是能否将所记忆的东西或材料当做智力活动内容或对象。

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有计划地发展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而且也要发展他们的无意识记,特别是教师,如果讲课生动、风趣,能激发学生情感,扣住学生心弦,那么学生无意识记的效果会相当显著,并能有较快的提高。

3.机械识记和理解识记的特点

所谓机械识记,是在不理解、不甚理解或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识记。例如,背书、识记国际音标,就是采用这种识记方法。所谓理解识记,就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识记。例如,学生通过分段、编写提纲,达到理解课文、熟记教材的目的。机械识记所反映的往往是事物的个别的、外部的联系,而理解识记则是以对材料的理解为基础的识记,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点。

少年阶段的学生,随着思维的发展,理解识记明显地发展起来,虽然此时的机械识记还是很发达,占相当优势地位,但机械识记的主导地位将转化为理解识记占主导地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到了中学阶段,教学内容更加深刻地反映着事物的本质特点,因此,对学生的理解识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对记忆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加上他们的知识经验日益丰富,言语、思维进一步发展,于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发展着理解识记。实验研究表明,中学阶段,年级越高,理解识记的成分越多,机械识记的成分相对地减少。对于中学生来说,随着年级增高,机械识记运用得越来越少,机械识记的效果也越来越差;相反地,理解识记是他们主要的识记方法,且效果也越来越好。

由此可见,发展中学生的理解识记是很重要的。但是中学生之中有不少人还“擅长”机械识记,这是因为:

(1)机械识记作为一种识记的方法,在中学阶段是不可少的。例如,人名、地名、年代、外文单词等,就要运用机械识记。

(2)学生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情况下,只得运用机械识记。

(3)限于知识经验与智力水平,难以展开一系列技能、技巧、运用方法等智力活动,容易使用机械识记。从这个角度说,理解识记的水平,也往往反映智力活动的水平。

(4)有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运用机械识记是出自于他们不愿积极地开展智力活动,或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较低,也就是说不愿意动脑筋;相反地,机械识记倒要“省事”一些。

教师和家长对中学生的机械识记,一是要利用,二是要引导。利用初中阶段良好的机械识记的效果,让他们多背一点知识,成为知识宝库中一份必要的财富;同时,在机械识记中,要引导运用理解方法,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以提高记忆效率。例如,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而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如果把这两个年代连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两个年代相差“10年”,如果这样让学生记住辛亥革命发生的年代,学生不仅马上记住,而且会长久地印在脑子里。

4.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

所谓形象识记,就是对过去感知过的具体事物或活动的形象的再现。所谓抽象识记,就是对概念、公式、定律、定理等抽象材料或语词材料的识记。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大量掌握各种科学概念,必须进行逻辑判断、推理和证明,这样,随着中学生言语和思维的发展,语词的、抽象的识记能力也日益发展着。

有人对中学生读了一遍具体的词(如房子、杯子等),并让他们重现所记忆的内容;以后又向他们读了一遍抽象的词(如运动、关系等),也让他们重现所记忆的内容。

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抽象材料识记数量的增加和对具体材料的增加相比,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加大了发展速度;但中学生的形象识记仍在发展,到了初中三年级之后则略有下降的趋势。我们不能把形象识记看做是低于抽象识记水平的记忆。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青少年记忆的培养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记忆力呢?主要是让他们学会记忆方法,掌握“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的要领。具体地说,有以下10点:

1.提高专注力,是增强记忆力的前提

要培养他们的“专注力”。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对象,做到“一心不二用”的高度专注,这就是“专注力”。同时,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排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刺激,使他们不分心,以便能够准确地、尽可能地领会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是保持记忆的基础。

2.要提高青少年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兴趣浓、情绪乐观,与长期牢固记忆而不忘记有一定关系;如果对记忆内容没有兴趣,或者一学习就发愁、厌烦或头痛,那往往是学不进去的,当然更谈不上记忆了。因此,培养记忆力应该从培养兴趣,尤其是学习兴趣入手。

3.培养学习和记忆知识的目的性

一样的材料,有目的的有意识记要比无目的的无意识记效果好。因此,要经常启发青少年明确了解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要让他们自觉提出较长时间的记忆任务,要培养他们学会独立地、自觉地检查自己记忆的效果,这样才能提高记忆的能力。

4.理解是记忆的翅膀

对记忆内容理解越深刻,思维活动越积极,则记忆效果越显著。如果中学生对内容没有深刻理解,只靠死记硬背,理解记忆就难以发展,也难以提高。

5.要善于对材料加以比较

通过比较和分析事物的异同,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这不仅有利于理解识记能力的发展,而且也能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6.学会对记忆材料的分类、分段、拟定小标题(或提纲)等方法

需要记忆的材料很多,可分类、分段、拟定小标题(或提纲),这样能使所记的内容重点突出,使记忆获得有力的支柱,可以加强记忆的效果。

7.要及时复习

复习的目的是与遗忘作斗争。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所创制的著名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刚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小时内的遗忘速度很快,两天后就较缓慢,一句话就是“先快后慢”。因此,要使中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就必须及时复习,使记忆内容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不致遗忘。

8.“试图回忆”

对必须记住的或要背诵的内容,要让中学生反复诵读或默读几遍,然后尽可能试图背出,即及早地试背,检查被遗忘的地方,再重点复习。如果按照这种办法坚持下去,成为习惯,就会形成良好的记忆能力。

9.间隔记忆

在背诵一段时间后停顿一下,或学习一些其他课程,比长时间地一次试图背诵下来效果要好。因为长时间地背诵,脑细胞容易起抑制作用,影响记忆的功能。因此,教师和家长安排学生复习时,各项课程最好交错进行。根据上述情况,对篇幅长、内容复杂的材料,可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

10.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学习和复习活动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同时投入一种记忆活动,这是巩固记忆,减少遗忘的有效办法。不管是背语文字词或外语单词,都要听、读、写、用并举,使耳、眼、嘴、手都参加,沟通大脑皮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加深痕迹,即记忆的深度。

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是把以上这些方法教给青少年学生,随着他们自觉性与主动性的提高,逐步地变成他们自己的记忆方法,从而发展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