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健康自护手册
7220400000012

第12章 快乐学习走向成功(4)

考试是对你近一段时间学习成果的检验,是发现问题的必要过程。学习的最后成果是要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检验自己。不必过于看重一次考试,但也不能轻视它。考好了,当然是好事,因为你努力了、付出了;考差了,应该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认真分析,汲取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讲,失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所以,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行动上做好准备。考试既然躲不掉,那么就潇洒一点,坦然面对,认真对待。

我们不为追求每个结局的圆满,但是我们要尽量做到无怨无悔,至少要对得住自己,对得住在学校所花的时间。

考试并不会随着毕业而结束。社会生活同样也是考试,不同的是,学校考试是分数的高低,而社会考试则是能力的高低。能力是社会地位与社会交际的体现。只有在学校奠定好基础,才能适应社会,不会被淘汰,而考试就是对基础的检测。

4.应对考试的方法

考试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同学会在考场上出现紧张的状况。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关键是同学们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缺乏十足的自信心。

考试时要放松,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可能会惧怕考试,但是我们应该有正确的心态去迎接考试,去看待考试,应对考试方法有:

(1)在考试前几天认真复习,但考试期间最好不要再复习了,以免看见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而感到没复习完,那样就会紧张,考试时不容易放松。

(2)学会放松小窍门,考试紧张时把笔放下,做一下深呼吸,调整一下,以舒服的姿势坐好,保持身体两边的平衡;用鼻子深深地、慢慢地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地吐出来;想像身体各部位的放松,放松的顺序为:脚、双腿、背部、颈、手心。

(3)遇到不会的题或一下想不起来时,一定要暂时跳过去,以免影响其他题目的回答,因为一直想一个题,会降低记忆力,而使下面的题答得乱,而影响整体成绩。

希望大家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考试,用每一次考试作为对自己实力的考验。若考得不理想,正说明在学习中有“毛病”,找出来,对“症”下药。这样考试才具有了它真正的意义。六、克服学习心理障碍

中学阶段基本上与人的青春期重合,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关键期。孩子们的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在迅猛发展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内外冲突不断加剧,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逆反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挣脱束缚想要独立、自我管理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孩子难管、自控力差、易发生多种心理问题和障碍,尤其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学习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得到老师、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孩子多加关注,协助孩子克服学习心理障碍,顺利度过青春期,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基础。

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受阻,心理调节和适应机制不良,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倾向。

造成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挫折,学习目标达不到,学习成绩差,多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好胜心理、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肯定却总是被否定等),遇到困难又寻求不到合适的办法加以解决,遭受挫折后得不到情感上的支持,社会、学校和家庭普遍存在的对人的片面评价(重成绩不重德行、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等)。这些原因导致产生的不同反应,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心理障碍。

1.几种典型的学习心理障碍

(1)焦虑

焦虑产生的原因很多。对环境的不适应和对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不适应会导致焦虑。这往往发生在初一或高一的新生身上。新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学习内容与难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竞争对手都发生了变化,很大一部分学生会感到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如果屡遭失败,又不能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就会对不愉快的情景增加敏感性,从而产生焦虑异常心理。

表现在:想看书,又看不下去;想休息,又安不下心。因为学习成绩差而担忧,怕看到家长、老师失望的目光。离考试越近,心里越恐慌,学习刻苦,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但效率不高,成绩得不到提升,甚至不断下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和开导,久而久之,焦虑、紧张、无助、迷茫和恐惧心理就会占据孩子的内心,造成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学习效率极低,失去自信,甚至否定自我、厌学。

(2)自卑

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气质性格、智力、能力的估计和自我评价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又称自我否定意识。在学习上表现为信心不足,自以为事事不如人,情绪低落。其实,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但是他们的挫折耐受力差,情绪波动大,对事对物缺乏客观恰当的评价体系,内归因倾向等,导致他们经受不起失败的打击,惧怕被否定和忽视,以致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依赖心理

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动脑独立思考、要掌握的知识和要解决的问题习惯依赖老师的讲解、灌输,离开老师就失去了方向,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随波逐流,学一点是一点,过一天算一天,课余时间很难自主学习和完成作业,需要家长和老师催着赶着、督促甚至强制其学习,学习效率低下,不思进取。

(4)厌学

厌学是指内心厌恶学习的倾向和逃避学习的行为。表现为把学习当成负担,不能专心致志听课,心里总是想着玩,或者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

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坚韧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对所学的学科缺乏兴趣;有的学生易受外界的各种干扰(如电视、网络等),自我调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学生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多太累而导致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虽很努力,但看到或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心里觉得不平衡,认为“认真学习也没用,不如投机取巧有成效,不想再学了。”

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负担。轻度厌学的学生学习被动,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没有时间紧迫感,对学习不当一回事,逃避学习。极其厌学的学生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

(5)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良

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能。有研究表明:当努力不到位时,学习成绩不会好;当学习压力过重以至焦虑时,还会产生超限抑制,学习成绩也会下降。心理学家指出,努力加方法,是提高成绩的最佳途径,所以学习者应努力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如阅读、记忆、听课、应试、调节需要“欲望”、节约时间的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