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做虎妈 不做狼爸
72192600000004

第4章 犯错是我成长的常态

给家长的备忘录:

别让我觉得犯了错误就像犯了罪,它会消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在大人的世界里,孩子们似乎天生爱犯错。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时,都会情不自禁地采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们觉得犯了错误就像犯罪一样不可饶恕。

由于孩子们的知识量不够丰富,逻辑思考能力不够成熟,因此面对一些事情他们常常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才能渐渐形成判断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经说过:“体罚孩子,只能使孩子变得顽固、冷酷和残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犯错是一种常态,孩子们会在不断地犯错中积累经验,也会随着慢慢长大不断地练习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些错误的经验将是孩子做出正确决定的奠基石。

正确对待以及处理孩子的错误,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家长就要学会尊重与宽容。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要注意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表扬,这样才能让孩子增加改正错误的信心。同时,奖罚分明更加适合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鲁莽后,其实我已经很害怕

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当然更不例外。从来没有不会犯错的孩子,关键是父母怎样对待孩子的错误。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给孩子多一点包容和鼓励,孩子才能从中获得成长,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个孩子站在小板凳上从冰箱拿奶瓶,可他的小手还不足以将奶瓶抓牢,奶瓶掉到地板上,奶水撒了一地。

妈妈走过来,并没有呵斥和责怪他,而是和他一起玩起地板上的奶水。

孩子忘记了刚刚打翻奶瓶的恐惧,觉得很有趣玩得很开心。

后来妈妈引导孩子要用布将地板收拾干净,并拿出另外一个奶瓶,手把手地教孩子怎样从瓶颈处抓住奶瓶,这样比较容易抓得牢。在这个过程里,妈妈没有愤怒和责怪,更多的是包容与鼓励,她不仅让孩子得到了经验,更给了他信心,在错误面前变得坦然并且从中得到乐趣。

托比是个淘气又好动的孩子,总是不停地“闯祸”。

一次托比拿着外婆的老花镜,开始觉得好玩,左看右看,没等大人们发现就用小卡车砸坏了镜片,同时划破了小手。

妈妈拿来药箱,给托比做了简单的包扎。托比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一声不吭。

过了一会,妈妈问:“还疼吗?”

托比见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妈妈给了托比一个大大拥抱,说:“乖儿子,你打坏了外婆的眼镜,那外婆怎么看报纸、怎么看电视呢?”

托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跑到外婆跟前去说了道歉的话。以后每次看到外婆的眼镜,托比都小心翼翼地帮忙放好,再也没有做过类似“搞破坏”的事情。

其实孩子在犯错之后,内心会充满恐惧,害怕父母的责怪甚至体罚,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包容,不要把错误无限扩大,甚至采取谩骂和恐吓的方式。可以心平气和地指出孩子的错误,跟孩子讲道理,注重情感的沟通,让孩子在犯错之后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所以,现实生活中,面对时不时会“犯错”的孩子,家长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不要第一时间责骂孩子。小孩子总是笨手笨脚,时不时打碎一些东西,或者弄坏父母们一些“宝贝”,让人很抓狂。但是家长在面临这样的境况时,不要第一时间呵斥或者责骂孩子,这不仅会加深他们的恐惧,还会让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担心会不会“被骂”,形成胆小的性格。

二是面对孩子的错误,多以鼓励为主。当孩子试图去尝试一件事情而犯了错误,或者他们很想做一件事情却没有成功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避免去责备他们。由于年龄原因,孩子们做事缺乏必要的技巧,但是失败并不能否定他们自身的价值。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做家长的应该更多的鼓励孩子,不要一味指责批评。同时要给孩子更多的包容,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批评责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才能让孩子得到正确处理事物的技巧和方法。

我的成长需要犯错的机会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有些不理解,一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犯错,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也是想尽一切办法纠正。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说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呢?

以多数育儿经验来说,在错误和失败中得到的成长是最多也是最快的。这里所说的犯错误是指增加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从错误中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只有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意识到并且去改正,以后才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最容易发现孩子的弱点,并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这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手段,也可以说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

在日常生活中,让很多爸爸、妈妈十分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们因为淘气、懒惰等原因而导致的错误层出不穷。

1岁前的孩子,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身体协调能力也比较差,而且由于年纪太小,犯错误往往不是有意的,这时,家长们应该无条件地原谅宝宝。

1岁以后就不能太纵容孩子了,这时的小家伙们已经逐渐具备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说教无效的情况下,要采取适当的惩罚。

父母们高明的惩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帮助宝宝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并且牢牢记住教训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一天,托比家里来了客人,小托比兴奋地跑来跑去。

托比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处乱跑。妈妈警告了他很多次,不能把水洒到地板上,但托比都像没听到一样。

最后,托比还是把水桶打翻了,水洒了一地。而他正玩得兴奋,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光着脚丫得意地踩水玩,把全身的衣服都弄湿了。

外婆连忙拿出拖把准备拖地。妈妈抢过拖把交给托比,对他说:“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然后把地拖干。”

托比当然不同意地又哭又闹。但妈妈态度坚决,见托比不肯执行命令,便直接把他拉到小屋里关禁闭。托比在里面大声地哭,过了一会儿,在房间里大声喊:“妈妈,妈妈,我错了。”

妈妈站在门外,问托比:“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我知道。”托比不加思考地回答。

妈妈打开门,托比从房间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高高的拖把,足足有他两倍高,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脱下衣服,光着小屁股走进洗手间,像模像样的洗起衣服来。

连客人们都很惊讶,一个三岁的孩子竟然可以这样听话。

虽然妈妈对托比如此严格,托比对妈妈却爱得不得了。

他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回家时会收集一些好看的花或者他认为漂亮的石头,郑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的小礼物,他也希望妈妈能和他一起拆开;有了好吃的,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妈妈。

可以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托比的妈妈确实给家长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其中,如下两个方面值得家长们认真拿捏:

其一,孩子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只要犯了错误,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都应该受到惩罚。”并且态度坚定。比如:孩子因为闹情绪而摔坏了杯子,虽然不是故意的,但确实是他自己的过错。虽然孩子本身也不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是结果已然造成,就要负责赔偿。同时要告诉孩子,如果勇于承认错误,并且确实是无意的,爸爸、妈妈会相信他,并考虑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说谎或者逃避责任,将受到加重的惩罚。

其二,适当的惩罚不是威胁。当孩子犯了错误,做父母的要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继续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当孩子不听父母的说教,就要执行适当的惩罚。但是不可以用威胁和恐吓的方式,这样不仅不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反正会让孩子产生恐惧,以后很多事情都不敢再告诉父母。

原谅我还分不清“对”与“错”

面对孩子时不时的“违规”行为,大多数父母都很难保持冷静,一时之间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立即制止”似乎是父母们的第一方式。可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相反会激起孩子更多的反抗行为,而且孩子很容易被父母的粗暴行为吓到。

因此,当面对宝宝们无厘头的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冷静下来,试着和孩子好好沟通,可以用其他事情来分散他的注意力,或者用别的方式来替换孩子们的“错误”行为。

比如:当孩子坚持一件父母认为是错误的事情,家长可以用孩子平时喜欢的东西去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自动放弃“错误”。

倘若父母总是第一时间蛮横地阻止,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犯错并不可怕,那些小“错误”正是其成长的一个独特标志。

另外,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好不要愤怒地指责,应该耐心引导,用自身的行动和爱,让孩子化错误为成长的契机,以保证孩子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3岁前的孩子很多行为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模仿,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一个愤怒的妈妈无疑会培养出一个愤怒的宝宝。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大可以采取游戏的态度,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寓教于乐,才是教育最好的方式。

那些经常因为犯错而被打骂的孩子,内心里会充满恐惧。这时他们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的错误所在,家长的打骂丝毫不能帮助儿童确立正确的对错观念,只会让孩子觉得暴力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就需要父母首先做出表率。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有礼貌,有教养的举止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曾经有父母这样说:“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竟然生出你这样的孩子!”父母们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向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不是个好孩子”,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如果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能够保持冷静,给孩子的感觉是“你是个好孩子,只是现在遇到点小问题”,效果就不一样了。

有一次,安娜遇到一个孩子在虐待小狗,就问他:“宝贝,你为什么要打小狗?”

孩子说:“因为我父亲经常这样打我,所以我也打狗。”

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因愤怒而打孩子的事情,棍棒教子,仍然是许多家长所热衷采用的教育方法。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孩子做错事,家长也有责任,不能全怪孩子。孩子之所以一再做错事,是父母对孩子的缺点处理不当的结果。

因此,如何在实践中应对犯错的孩子,家长们应牢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要善于控制自己,不要随意发怒。不论孩子犯了怎样的错误,家长都要学会忍耐,把问题的严重性讲明白,以便孩子对照改正。和颜悦色更有利于孩子悔悟自己的错误。

其次,让孩子学会思考和反省。当孩子犯了错误,应该让他独自反省、自己收拾残局,然后通过自身努力去弥补过错。有些孩子犯了错误,妈妈会让孩子到卫生间里反省,然后再让孩子完成家务劳动作为行为补偿,这样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之所以犯错,因为我好奇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好奇心也会越来越强,他们常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在孩子的眼睛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如此,家长们常常为宝宝的“错误”提心吊胆和哭笑不得。

有的父母选择跟在宝贝的身后为他们的“荒唐”一一买单,有的父母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威”责怪或者打骂孩子。其实,孩子们并不是故意犯错的,他们只是好奇而已。父母要学会正确引导,将“错误”化作“惊喜”,做一个和颜悦色的家长。

父母们千万不要认为宝贝们只会闯祸,其实小孩子也很有责任感,他们害怕父母的责备,害怕爸爸、妈妈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因为很多错误往往都是孩子们无心而为的,所以随意给孩子戴上“坏孩子”的“帽子”,对孩子很不公平。

因此,家长不要忽视宝宝“犯错”后的心理安抚,父母可以耐心地为他们收拾残局,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对于孩子的错误而导致的后果,家长也要注重先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要让宝宝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和包容,体验到温暖。

露西2岁的时候,曾经一度痴迷于各种声音,小鸟的叫声,动听的音乐声,甚至于各类玻璃破碎的声音。

有一次,露西把家里的玻璃杯高高举起,兴奋地摔到地上,杯子碎了一地,她却因为听到声响在旁边开心地笑。当妈妈阻止她时,她会睁着无辜的大眼睛看着妈妈,之后哇哇大哭。但是妈妈的阻止不起任何作用,家里的杯子还是不停地受到她的残害。

有一次,露西又摔坏了家里的玻璃杯,妈妈将她带到碎玻璃面前,告诉她:“宝贝,你打碎了玻璃是会伤到自己和家人的,被玻璃割破会流血,然后要去医院包扎,会很疼的。如果伤到了爸爸、妈妈,就没法照顾你了。”

露西将信将疑地点点头,但为了证明妈妈的话,她随后伸出小手摸了一下,瞬间被玻璃划破了手指。

妈妈心疼地给露西包扎伤口,并没有发怒。不过从那以后,露西真的再也不摔玻璃杯了。

所以,这里给家长们一些具体建议:

第一,如果宝宝因为好奇而做错事,比如:把玩具等拆坏或者砸坏,他们只是想弄清楚这些东西的新奇之处。那么对这类错误,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耐心地向孩子讲道理,必要时放手让他们承担一些小“伤害”,一定可以让他们记忆深刻。

第二,宝宝犯错也有特殊原因。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他们的智力发育远远先于其技能的发展,因此,孩子们似乎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破坏着周围的世界,加上年纪小,对外界的认知往往不正确,大人眼里的种种“错误”在孩子的脑海里则变成种种有趣的冒险。所以,当宝宝犯错时,做父母的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解,了解孩子的心理,不要简单粗暴地去制止。

第三,不要给宝宝贴标签。小孩子最担心的就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了,所以即使宝宝犯了错误,家长也要避免大声呵斥宝宝,不随便给孩子贴些“坏孩子”、“不听话”之类的标签,更不应该说这样的话:“不听话就不要你了”、“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不要让孩子感到恐慌和无措。

家中有个顽皮宝宝,可能很让家长头疼,但这也不是坏事,孩子们都是在“劣迹斑斑”的道路上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做父母的要有足够的包容心,允许孩子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即便错了也实在无需扳起面孔,微笑面对也未尝不可!

让我试着承担犯错的后果

责任心是一个人成长和做人的重要基础,也是做事情的重要指标,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长大以后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而一个人如果没有担当,将来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都无法避免犯错,即使长大成人也还是会犯一些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小孩子,犯错本就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但是应该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必须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代价。

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大可不必过多批评,言语上说得太多了,反正容易让孩子产生懈怠,根本听不进大人们的话。只要让孩子自己去承受因为他的错误所造成的后果,感受到由此产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就会使孩子自觉弥补过失,改正错误。

生活中,很多家长溺爱孩子,愿意为孩子的过失“买单”,孩子把地面弄脏了,家长在后面帮着收拾;孩子在外面跟人打架,家长出面去道歉、赔偿。

家长们以为这样是保护孩子,殊不知不让孩子去承担后果,他们就不会正确面对错误,吃一堑,才能长一智,没有体验到后果和惩罚,下一次错误还会重复再犯。

五岁的杰克上小学一年级,非常聪明可爱,但是经常丢三落四,总是将学习用品忘在家里,每次都要奶奶急急忙忙地给他送到学校。

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一天爸爸对杰克说:“我们来定个规矩,从今天开始如果你忘记带东西,只有一次机会我们可以帮你送到学校。超过一次,就要你自己想办法了。”

杰克说:“那老师要批评我的,同学们也会笑话我的。”

爸爸说:“那就是你的事情了,去上学的人是你又不是我们。”

第二个月,杰克第一次忘记带东西,爸爸没有多说就给他送到了学校。第二次杰克又打电话给爸爸:“爸爸,我的作业本忘在家里了,你能帮我送过来吗?”

爸爸说:“当然不能,你的一次机会已经用过了,没有了。”

杰克说:“可是没有作业本,老师要批评我,还会罚我的!”

“那就罚好了,是罚你又不是罚我。”

说完爸爸就挂断了电话。

那天上课,杰克真的被惩罚了。

放学回家后,小杰克开始闹情绪不跟爸爸说话。可是临睡觉前,爸爸到他的房间里发现,杰克把第二天上课要带的东西都画在了一张图画纸上,所有的东西也都已经塞进小书包里了。

从那天以后,杰克再也没有让家长为他送过一次东西。

其实,哪个孩子能不犯错呢?又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严谨细致的呢?坏习惯很多孩子都有,聪明的家长不妨试试像杰克爸爸一样的“狠心”,不着急为孩子的错误“买单”,试着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唯有如此,孩子才会明白人生要自己负责,除了自己,再也没有谁会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实践中,面对犯错的孩子,聪明的家长还应该记住如下两点:

首先,不要回避孩子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要积极引导孩子在错误中汲取教训,在错误中不断成长。做一个“狠心”的家长,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那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爱。

其次,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事情的结果无论是好是坏,只要是孩子自己做的,就应该引导并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家长不要替孩子去承担,否则容易给孩子养成逃避责任的坏习惯,同时还不利于责任心的培养。

面对我的错误,学学上帝吧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父母也有一千种教育方式。面对孩子犯错,每一位父母都有不同的反应。

有些家长喜欢批评,有些家长善于给孩子讲道理,有的会发怒,有的会责备,虽然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父母的出发点相同,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

可是家长忽略了错误让人成长,每个人都是在顺境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少,而在失败中得到的更多更深刻。

有句名言说:“上帝都不会责备犯错的孩子!”

只是很多家长却并不这么想,只要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就不问是什么原因,也不论错误大小,一概责备。

托比三岁的时候,很喜欢自己拿着杯子、碗之类的东西去装水喝,虽然他已经足够小心,但还是经常打碎妈妈的玻璃杯。

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妈妈在客厅陪客人聊天,小家伙看妈妈没有注意他,拿起桌上的杯子准备去装水的时候,一下子把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

妈妈看到后,对托比说:“下次小心一点。”

然后收拾起玻璃碎片就继续和客人聊天了。

客人很惊讶地说:“如果是我的宝宝这样做,我想我一定会克制不住发怒的。”

托比妈妈说:“这点小事不值得打骂孩子,他也不是故意要摔碎杯子的,孩子这么小,正是好动的时候,如果把他管得老老实实的,什么也不敢做,我反而会更担心。”

其实,妈妈对托比一向是很严厉的,倘若警告之后托比还“一意孤行”,托比一定会受到惩罚,但对于那些无心的小过失,妈妈从来不跟他“计较”。

还有一次,妈妈见托比拿着钥匙,笨拙地试图插进锁孔中,他想打开柜子的门,可怎么也不能准确地把钥匙插进锁眼。外婆想要去帮忙,却被妈妈制止了。

妈妈说:“让他自己琢磨一会吧,总能打开的,第一次打开了,下一次就不会忘记了!”

果然,折腾了一段时间后,小托比终于如愿以偿地打开了房门。

可见,孩子在一个领域里所犯的错误是有限的,然而得到的成长却是无限的。在孩子犯错的历程中,家长们要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区分孩子犯错的种类。比如:随手乱扔垃圾,欺负小动物等,对于小孩的这些行为,家长发现之后,必须及时予以纠正,不能放任,否则日后将很难改正。而另一种,是给孩子一些时间和机会,他们就能够明白并且改正的,比如把衣服穿反,打翻家里的花瓶,这种错误是可以允许孩子们犯的。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得到成长的过程,家长们不要剥夺了孩子成长的乐趣。

其次,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独立自主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孩子创造尝试错误和完善自身的机会,这种成长的“烦恼”会让宝宝记忆深刻。

你的“不喜欢”让我很恐惧

通常孩子的感受和行为有直接的联系,有好的感受,才会产生好的行为。感受自己被接纳的孩子,会更开朗,做事更自信。可以说,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们没有太多的烦恼,最直接的情绪信号来源于父母,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说:“我们不喜欢你,我们不爱你了”。

孩子对父母和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他们也会担心自己犯了错,父母就不喜欢他们了,父母的爱就改变了。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内心是充满恐惧的,所以即便是他们犯错的时候,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六岁的杰克问爸爸:“爸爸,现在有多少孩子被抛弃?”

爸爸很高兴看到儿子对社会问题感兴趣,查了一下资料告诉了他。但是杰克还是不满意,继续问同样的问题:“那在纽约有多少孩子被抛弃呢?在美国呢?在全世界呢?”

这时,爸爸终于明白,儿子关心的是个人问题,并不是关心“社会问题”。也不是儿子出于对被遗弃孩子的同情,而是他担心自己被抛弃。他小小年纪对数字没有那么敏感,只是想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于是,爸爸仔细考虑了一下然后回答道:“你担心爸爸、妈妈可能会像其他父母那样将你抛弃吗?我向你保证我们不会抛弃你,如果你再为此感到烦恼,告诉我,这样我才能帮你消除担心。”

杰克一下子哭了起来,对爸爸说:“可是你昨天说如果我不听话,你们就不爱我,不要我了。”

爸爸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自己无心的一句话,让小家伙的内心充满了恐惧。

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压力也很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闹,总会忍不住呵斥孩子,有的说“你怎么总是不听话,真是个烦人精!”。还有的家长会说:“你再这样,我们就不喜欢你,不要你了。”这种威胁式的口吻,大人们并不是有意说的,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当真,他们最怕的就是他们最爱的、非常依赖的父母不喜欢他们了。

一个有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

如果做父母的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不仅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胆小,而且也会让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也可以很权威地对待“弱者”,从而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鉴于此,家长们在面对犯错的孩子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与方法,不能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下面是两点值得家长们借鉴的建议:

一是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宝贝们即便做错了事情,家长也不要冷言冷语地去批评,可以跟孩子讲道理,可以适当地进行惩罚,并告诉他这是他做错事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后果。但是,同时也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依然喜欢你。

二是不要充当“巫婆”的角色。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被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巫婆每天都对公主说:“你长得很丑,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小公主相信巫婆的话而不敢逃走,她怕自己的样子吓到别人。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路过,他看到公主的美貌并救出了她。王子拿来一面镜子,小公主此时才看到自己原来如此美丽。

在纠正孩子犯错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会像上面故事中的巫婆一样,向孩子灌输“你不好”、“你很坏”、“没人喜欢你”的概念,让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很差,不讨人喜欢。所以,家长们不要总是说:“我不喜欢你了。”等等。不要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你的宽容能给我改正错误的勇气

陪孩子一起成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

作为家长,往往是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上教育孩子,其实父母应该意识到,小孩子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同时,也充满恐惧。他们每一次犯错,每一次慌张,都希望父母陪在他们身边,给他们鼓励和温暖。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即便满身灰尘,父母也不应该因为孩子弄脏衣服而不高兴,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备,家长应该更关注孩子为什么这么高兴,要关心孩子的快乐并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

当孩子因为犯错而恐惧,父母说声“错了也没关系”,这样的宽容能给孩子改错的勇气,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继续探索的胆量,要知道,小孩犯错是必然的。

亲子关系的和谐是孩子心中一盏温暖的明灯,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点亮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能按大人的情绪和经验去支配孩子,父母应该学会倾听,耐心听孩子解释和倾诉,了解他们犯错的真正原因。

托比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在草地上玩,不一会就哭着跑回了家。妈妈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果断地下结论:“你怎么又和人打架?一定是你做错事”等等,而是温柔地问托比:“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好吗?”

托比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原来他们因为谁先踢足球而产生了争执,但是并没有动手。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家长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地下结论,但过程往往并非家长所想的那样。

让孩子说清楚事情的经过,才不会冤枉孩子。而且,给孩子机会说话,即使他真的错了,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甘心认错,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作为家长,能够见证孩子的每一次挫折和成长是最大的幸福;而作为孩子,每一次失措和恐惧的时候,有父母陪在身边,鼓励他们,教导他们,也是莫大的幸运。

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在处理如上的问题时,家长们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首先,不论发生什么事情,第一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情。多问孩子:“那你现在的感觉如何,需要爸爸、妈妈帮你做什么事情吗。”犯了错的孩子,内心会更不安,此时家长要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关注和温暖。让孩子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都是他们最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人。孩子敢对家长说真话、讲实话,父母才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用更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

其次,引导孩子想办法。当孩子们闯了祸,或者做了一些家长认为不好的事情,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觉得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每个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如果了解后果,每个人都会权衡,做出最合理、明智的选择。可能孩子的抉择不是家长期望的结果,但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父母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问过孩子的意见之后,又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便孩子做了错误的决定,也是他经过思考的,并且在孩子承担了因为他的错误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之后,才会在之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身教大于言教。做家长的不要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缺点,首先自己应该在孩子面前树立一面镜子,用行动的光辉去影响孩子。孩子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言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表率,只有父母做好了,孩子才能学习父母身上的优点,摒弃自身的缺点。

对父母来说,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家长在教育着孩子的同时,还需逐步完善并提高自己,提高教育的智慧,享受教育孩子的快乐,让孩子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