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特雷斯曼
提出特征整合理论
感觉是心理活动的起点,但是感觉是瞬间的、零散的,严格地说,植物也是有感觉的。所以我们必须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进而形成知觉。知觉与感觉通常是无法完全区分的,感觉是信息的初步加工,知觉是信息的深入加工。因此,知觉其实就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
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知觉加工理论,它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安妮·特雷斯曼(AnneTreisman)在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她将这两种加工的配合方式更加具体化,提出了一个模式识别的双阶段模型:在模式识别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前注意阶段,其加工方式是自动加工或平行加工;第二个阶段是特征整合阶段,其加工方式是控制加工或系列加工。特雷斯曼认为,在早期的前注意阶段,物体的特征处于“自由漂移”的状态,认知系统中只能首先形成一个“特征地图”;而在后期的特征整合阶段,各个特征犹如经过胶水“黏合”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位置地图,对于物体的知觉就这样完成了。
特雷斯曼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她的理论,主要有视觉搜索实验和错觉性结合实验。
在视觉搜索实验中,特雷斯曼向被试者呈现一系列简单的刺激(例如字母),这些刺激在多个维度(例如颜色和形状)有不同之处,接着设置了两种实验条件。
第一种条件是:要求被试者在其中搜寻一个具有独特特征的目标刺激(例如在一些其他颜色的字母中搜寻一个粉红色的字母,或从其他字母中搜寻一个不论何种颜色的字母T)。在目标刺激具有独特特征的情况下,目标刺激与作为背景的其他分心刺激在关键特征上明显不同,例如在一些绿色和棕色字母中搜索一个粉红色字母,关键特征就是颜色的不同,被试者甚至不用看清楚字母,就可以指出那个粉红色的字母。而从多个字母O中搜索字母T,关键特征就是形状,可以不管目标刺激是什么颜色。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实验条件下的目标刺激仿佛会自动地弹射出来,无需费力寻找。而且,分心刺激的个数不会影响被试者的反应。而这正是自动加工的典型证据。这说明,要检测出一个单一特征是相对容易的,在前注意阶段就能完成。
第二种条件是:要求被试者搜寻一个具有结合性特征的目标刺激,而作为背景的分心刺激可以具有两个参与结合的特征中的一个。例如,要求搜索一个粉红色的字母T,但是在分心刺激中有粉红色的其他字母,也有其他颜色的字母T。实验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被试者的反应会显著延长,而且随着分心刺激数目的增加而继续显著增加。这正是控制加工或系列加工的特征:从机制上讲,要完成这样的搜索,必须逐一比较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的颜色和形状,而不能仅仅根据颜色或仅仅根据字母形状就直接做出判断;从时间上讲,它完成的时间比较靠后,应该属于后期的特征整合阶段。
错觉性结合指的是在注意分散或过载时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例如,呈现的是绿色的X和红色的O,被试者却报告绿色的O和红色的x。特雷斯曼做了不少这样的实验,试图以此来证明,在知觉的初期,特征是处于一种自由漂移的状态,以后才出现特征间的结合,当然也就可能产生错误的结合。特雷斯曼和施密特采用字母、图形和文字作为刺激材料,都发现了相应的错觉性结合。
心灵智慧点滴
特征整合理论也不是人人都赞成的。有心理学家就认为目标刺激和分心刺激之间的相似性。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越高,搜索就越难,反之就越容易。另外,分心刺激之间的相似性也会影响到搜索的难度。分心刺激越相似,搜索就越容易。而参与整合的特征的数量却不会影响搜索的速度。
特征整合理论有很强的应用性,比如在广告设计中,成功的广告必要遵循的四个原则,其中就有引发消费者注意的原则。有许多广告的设计者就应运用特征整合理论来设计广告以吸引顾客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