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沙赫特
发现亲和动机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健全社会的重要标志。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会产生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这种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社团活动等等。心理学家称之为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e)。亲和动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当交往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孤独、无助、焦虑和恐惧。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凡是群居动物,都存在合群和个体间的亲近行为,这是它们固有的生存方式。在这类动物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谁要是破坏这种生存方式,谁就会受到孤立,而孤立对它就是一种惩罚。但是亲和动机主要是由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人类的幼年期特别长,而幼年期的生活尤其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即使是成年人,遇到危险时,或者从事活动遇到困难时,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和保护。尤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生产劳动,不能没有分工协作、经验传递、信息交流。所以,亲和动机根源于人类的存在方式。
心理学家实验证明,人的亲和行为与恐惧心态密切相关。沙赫特提出一个假设:高度恐惧的人比低度恐惧的人有更强的亲和动机。实验选择恐惧量(俗称“胆量”)相同的人参加,实验中根据他们的恐惧程度,使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害怕。他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者,将被试者分为实验组(32人)和控制组(30人)。
实验者对电击作了两种不同的描述。对打算唤起高度恐惧的实验组被试者,用很不吉利的话来描绘:“这种电击会伤人……在这种研究中,如果我们要了解的所有内容真能有助于人类,电击强烈些是必要的……不过这种电击只是有痛苦,当然不会留下永久性损害。”并且让她们看一些令人生畏的仪器。
相反,在打算唤起低度恐惧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被试者感到轻松而安逸,把电击的严重性说得很轻。比如告诉被试者说:“我向您保证,您将要感到的电击无论如何不会不舒服。它不过有些像发痒或震颤那样的感觉。”
这样,尽管两组被试者都知道实验要被电击,但一组等待的是一种痛苦而惊恐的体验,另一组则期待着一种温和而无威胁的体验。恐惧唤起和测量之后,告诉被试者要推迟10分钟。并解释说,被试者都要到其他房间等候,那些房间是很舒适的,有椅子和报纸杂志。这时有人提出来,希望和这项实验的其他被试者一起等。这样,就让每一个被试者简要说明一下,是和他人一起等,还是一个人等,或者不作选择,同时还让被试者说明一下自己的选择强烈与否。当被试者做出了选择和回答后,这个实验就结束了。
结果,实验组被试者32人中有20人选择结伴,占62.5%;控制组30人中只有10人选择结伴,占33.3%。说明越是在焦虑、恐惧的情境下,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倾向越强烈。
恐惧的人为什么会增强亲和动机呢?人们通过把自己的反应与他人相比,来估价自己的反应是否适合。因此,社会对比的欲望是亲和行为的原因。而且,一个人越是不能确定自己的情感,就越希望与别人合群,以减小这种不确定性。
心灵智慧点滴
亲和力使人类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密不可分。就个体而言,亲和力加速了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从诞生之日起就浸泡在关怀、爱护的亲情之中,一点一滴地受到熏染,得到强化与培养。亲和力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障碍产生的几率。
人们社交的范围越广,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亲和力就越强,心理发展就越平衡。亲和力是培养良好个性、求取知识、获得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友谊、发展友谊的坚强动力。只要亲和力动机纯正,就会赢得许多朋友,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人物志
斯坦利·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1922一),美国心理学家。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沙赫特的研究兴趣还涉及肥胖症、抽烟、紧张、饥饿、交往的需要等。主要著述有《交往心理学》、《情绪、肥胖和犯罪》等。美国心理学会于1969年授予他杰出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