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昂·费斯汀格
发现认知失调现象
如果你费尽全力,从别人那里抢来一个苹果,却发现这个苹果是酸的。这时有人问你:“这个苹果甜吗?”你会如何回答呢?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揭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一定会压制住嘴里和心中的酸涩,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说:“甜极了,你要不要来一个?”
3年前,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亲身参与了一个自称“世界末日到来”的宗教小团体后,发现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现象。他认为,当一个人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认知成分相互矛盾,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自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或者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为了证实这个理论,费斯汀格和同事麦里尔·卡尔史密斯(Mex“llcarlsmith)设计了一个实验室实验。受试者都是大学男生,费斯汀格让他们做一件极端烦人的工作:将十几个卷轴放进一只盘子里,然后再一个个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一直重复半个小时。然后,他们要转动记分板上的48个木钉,每根顺时针方向转动四分之一圈,再转四分之一圈,一直转上半个小时。待受试者都做完以后,费斯汀格告诉他说,实验的目的,是观察人对某件事情是否有趣的预期将影响其完成这件事情的效率,而且,他现在已经在“无预期组”里。
费斯汀格告诉受试者,下面还有人要来做测试,但是他的助手有事不能来了,他需要有人来接替助手的工作,并要求受试者帮忙一下。受试者被要求的任务是:告诉下一个受试者,说这件工作非常有趣。如果受试者愿意说这个谎,就可以得到1美元或20美元的报酬。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把明显是说谎的内容告诉下一个受试者。实际上,那个人是费斯汀格的同事,他会对受试者说:你自己觉得这件事有没有意思。前面所进行的实验显然没有一点意思,因对别人撒谎就会形成认知失调:可我并不是这种人。
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所得的报酬是否能够引导其减少认知失调。在当时,20美元对穷学生来说还是一大笔钱,所以从直觉上看,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应该比那些得到l美元的人更倾向于改变观点。但费斯汀格所预测的结果却与之相反:得到20美元的受试者为自己的撒谎找到了理由,得到1美元的人则感觉为1元钱而撒谎很不值得,他们会感到认知失调,所以,他们只好认为这项活动是有趣的,因而他们没有真正撒谎,同时就减少了认知失调。实验结果正是如此。
根据实验结果,费斯汀格归纳出,人类在处理自己信念受到挑战时,认知系统会进行一些处理。简言之,“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在解释当个体知觉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会感觉心理冲突,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调和一致的状态。
在实验之前,费斯汀格哄骗了受试者,不让其知道实验的真实目的,因为受试者一旦知道研究者想知道他们是否会为了减少认知失调而改变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他们也许会因不好意思而不予配合。在实验的真正目的被说穿了之后,费斯汀格要求所有的学生退还这笔钱。只有一个学生不肯还——他只得到了1美元。
心灵智慧点滴
我们的想法可以引导行为,但是有些时候,行为却可以反过来引导认知。认知行为失调理论指出了人们越陷越深的心理机制。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这同时又是产生失调的原因。除非我们能对之有充分认识,及早防备,否则一旦陷入自欺的死胡同,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无法自拔。
人物志
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195 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1955年到斯坦福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