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帕罗夫和“深蓝”最尖端的人工智能实验
1997年5月11日,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公平保险公司大厦一个挤满记者的房间里,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眼睁睁地看着对手将棋盘上的一个兵走到C4位置,然后沮丧地承认自己在历时9天的6盘棋比赛中以2.5分比3.5分输给对手——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更深的蓝”。一年前,卡斯帕罗夫曾经与电脑“深蓝”展开交锋,结果卡斯帕罗夫以4比2宣告胜利。经过研制方IBM公司一年多的改进,“更深的蓝”卷土重来,终于打败了人类。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计算机科学家,即怎样来看待计算机的工作。它是在思维吗?计算机是否能像人类一样具有智慧?
对此,计算机理论的重要先驱者艾伦·图灵在1950年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方法。他假设一个人与一台计算机同时接受另一个人的测验,测验者与被测验者相隔离,只使用电传打字机相互联系。如果这个测验者不能根据他(或者它)的回答而分辨出何者为人类,何者为计算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已创造出了有“智慧”的机器了。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验”。
在图灵测验中,只要计算机在智能领域表现得与人类相一致,计算机就被假定为是与人等价的。这一思想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发展,即把人类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机相类比,模仿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将人类的认知也划分为输入信息(感知觉)、储存信息(记忆)、加工信息(思考、推理)、输出信息(行为)等几个与外界交互影响的环节,从而为以后的计算机模拟奠定了理论根基。而首先使之成为现实的,则是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三位计算机学家:西蒙、纽厄尔和肖。他们在研究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试着编写出能以人的方式解答问题的计算机程序,这就是50年代末相继提出的“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解决者(GPS)”。
通用问题解决者遵循的原理是我们在处理日常事件中经常采用的“手段一目标分析法”。简而言之,也就是先确立一个目标,并列出这个目标与当前状态的差异,然后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消除这样的差异。
通用问题解决者的局限在于它只能处理定义明确的问题,一旦目标含混或含义不明确,比如涉及正义、合理、友好这类比较抽象的名词时,它就无能为力了。但是,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对于认知科学以及计算机模拟而言,通用问题解决者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是一种解决普遍问题的万能模型,是对人认知过程本身的模拟,从而向图灵所设定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科学家以后又陆续编制出了各式各样模拟人类思维的计算机程序,直到“更深的蓝”战胜了卡斯帕罗夫,这次举世瞩目的胜利使人类的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许多人认为这可能预示着计算机取代人类的一天终会到来。
然而,人工智能是否已具备了智慧呢?电脑是否比人脑更聪明?对这些问题,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起码迄今为止尚没有一台计算机能够通过图灵测验。卡斯帕罗夫也发现“深蓝”下棋的方式与真正的人迥然不同,也就是它似乎欠缺一种直观把握全局的能力。如今IBM公司所制造出的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Blue Gene/L每秒能进行70.7万亿次的运算,比深蓝快5700倍,可是心理学家评估它的功能大致也只是与老鼠的脑差不多而已。
心灵智慧点滴
计算机的出现为人类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就是其中之一。简单地说,人工智能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行为和功能。作为一门学科,它是认知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论、控制论、逻辑学、语言学等各门学科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推理(Real reasoning )和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它们不会创造,只会计算。不过他们与真正的人相比有个优点,就是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人物志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16—2001),又名司马贺,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在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都有较深厚造诣。西蒙和纽厄尔等人共同创建了信息加工心理学,开辟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类思维的方向,推动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197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是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