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人生幸福的四大秘密:爱·财富·健康·快乐
7212000000021

第21章 健康(1)

在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现在我们得病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卫生保健知识没跟上。美国白领阶层地位高收入也高,可是他们中患疾病者远远低于蓝领阶层。寿命也长。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白领阶层受到较好的健康教育卫生知识丰富,自我保健意识强。强健的心理、情绪与精神。都来自健壮的身体。假如你想功成名就,第一步。就是要考虑健康问题。因此,当你能够出人头地之前。首先需要学习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课题。就是让你的体格强壮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句话:“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人人需要健康,人人渴望健康。但是许多人并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健康,没有完全做到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而是沉湎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使自身健康遭受损害。在对付疾病方面,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培养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开始。

要关注自身的健康检查

健康专家指出,人们经常要接受健康检查。然而,除非收到“必须再次复查”的通知,否则一般人很少去注意检查结果,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健康检查大致来说有两个主要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对于没有自觉症状但很重大的疾病能够早期发现并治疗。如胃癌、大肠癌、肺癌、乳癌、子宫癌等,若能早期发现便能完全治愈。

健康检查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降低未来罹患疾病的几率。例如,即使血压高了一点,但不会有什么自觉症状,在生活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因此很多人便毫不在意。但是,有资料指出,高血压的人罹患脑中风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患高血压的人若能尽量从早期便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话,罹患脑中风的危险将大幅降低。

血液中胆固醇值偏高的入完全没有自觉症状,但是将来容易罹患狭心症和心肌梗塞。同样地,血糖值偏高也没有自觉症状,但未来罹患糖尿病、失明,或因肾功能障碍而必须洗肾的几率会大幅增加。

由此可知,即使现在没有自觉症状,一旦发病,也可能很严重。早期发现潜在的病症,极力防止疾病的发生,正是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对于一般人来说,为了尽量避免突发严重的疾病,最普通的健康检查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狭心症、心肌梗塞等许多疾病的重要诱因。肥胖度要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而得。最常用的方法是:

标准体重(kg)=:=身高(m)×身高(m)×22

例如,如果身高是170cm,则1.7×1.7×22=63.6(kg)是标准体重。在这个体重上下10%的范围都算是理想体重。超过20%就是太胖,低于20%则是太瘦。也就是说,身高170厘米的人,如果体重76.3公斤以上,便要注意肥胖的问题。

跟肥胖有关的三大要因是:饮食、运动、体质。有人大吃大喝却骨瘦如柴,有人整天算计饮食和运动量却一直发福。但是,一般而言,胖子多半是因摄取过多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加上运动不足所造成。

在美国,一个人甚至可能会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住”而被公司视为欠缺管理能力。就算是因为与生俱来的体质而发胖,也不要轻易放弃,必须比其他人更努力减肥才对。

通常,肥胖是指皮下脂肪过多的状态。但是,脂肪堆积在肠管等内脏器官周围的“内脏性肥胖”也日益受到重视。医学界认为,内脏性肥胖导致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的危险性更高,因此必须多加小心。内脏性肥胖无法从身高和体重得知;即使外表瘦巴巴的,肚子也没凸出,仍有可能罹患内脏性肥胖。CT(电脑断层摄影装置)照片可以同时把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的状态呈现出来,不放心的人,最好去检查一下。

(2)血压。

高血压是促成脑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血压高,脑动脉便容易硬化,导致脑梗塞及脑出血的几率加大。高血压最好在140mmHg以下,低血压最好在90mmHg以下。若是高血压在160mmHg以上,低血压在95mmHg以上,就必须努力使血压降低了。

血压会因运动及精神紧张而上升,一天中变动极大,因此,较理想的方法是测量“24小时血压”,以判断是否应该设法降低血压。但是,在健康检查的时候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要在生理及心理都很稳定的状态下测量血压.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有不少人受到健康检查的紧张气氛影响,或一看到医生血压立即上升,但一踏出医院门口血压又回复正常。这样的人最好在量血压前尽量保持安静,而且缓缓深呼吸直到血压测量完毕。对血压变动剧烈深感困扰的人,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如果消除了可能的干扰,血压依然很高,那就需要多加注意了。如果必要,就要进行治疗。

治疗的目的在于把血压控制在一定值以下。降血压药一旦开始服用之后,就会像麻药一样必须持续服用一辈子,因此有些人不愿意服用。如果血压并非高得离谱,可以通过运动和限制食盐摄取量等来降低血压;但若这样仍然无法降低,则最好尽早服用降血压药,以抑制动脉硬化的进展。

(3)眼底检查。

眼底是唯一能够直接观察微细血管的部位。高血压患者要经常做眼底检查,以便了解是否有动脉硬化及血管出血等症状。

眼底检查对于糖尿病患者也相当重要。糖尿病会使微血管产生粒状物(动脉瘤),发生点状出血或血浆外漏,甚至网膜剥离。许多人因为糖尿病造成的网膜剥离而失明。虽然现在可用“光凝固”法抑制剥离,但这依然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一旦罹患糖尿病,有可能必须洗肾,或容易因动脉硬化而产生心肌梗塞、狭心症等各种并发症。糖尿病本身几乎没有自觉症状,在毫不自知的情况下产生这种并发症真是太可怕了。肥胖的人、好吃的人,请务必阶段性地做一下眼底检查。

(4)心电图。

心脏病可大致分为心脏衰竭、心律不整、缺血性心疾。心脏衰竭患者在爬楼梯或坡道时,会感到喘不过气或心跳太快。瓣膜症和构成心脏的肌肉损坏造成的心肌症等,都会导致心脏衰竭。心律不齐患者在静止不动时,有时会感到脉搏加速的心悸,有时则感到心跳变慢而蹒跚不稳。由于心脏衰竭和心律不齐有自觉症状,多半会找医生诊断治疗。因此,检查的重点在于查验有无狭心症、心肌梗塞等缺血性心疾的危险。心脏是由厚度1厘米左右的肌肉(心肌)墙所构成。把营养运送到心肌的动脉称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如果变细,则当心脏比平时做更多活动时,便会因血液不足而感到疼痛(狭心症)。如果情况更严重,冠状动脉堵塞使血液无法抵达,心肌便会坏死,这时胸部会感到剧烈疼痛(心肌梗塞)。狭心症和心肌梗塞都是因血液无法充分抵达心肌而发生,所以归类为缺血性心疾。

做健康检查时,要在安静的状态下拍摄心电图。这称为“安静心电图”,可借此得知瓣膜症是否造成心房及心室的负担,以前是否发生心肌梗塞。但心电图无法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变细,所以要做运动使心脏成为缺血状态,再从心电图的变化来推断。一般的方法是让受检者重复上下两个台阶,测量运动期间、刚运动后、运动后2分钟及6分钟时的心电图。如果这项检查呈现阳性,则必须进一步详细检查。

当然,健康检查的项目还很多,然而,以上几项是最基本和需要经常进行的。

密切注意身体各部分的细微变化

在身体的某一部分出现异常变化时,往往是身体的相关部分出了毛病,常查常测,尽早发现,及时纠正,就能避免某些大病的发生。除了前面介绍的几项,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自我检查:

(1)体温是否正常。

人的正常体温应在36~37.4℃之间,若在37.5~38℃之间就是低烧,在39℃以上就是高烧;35℃以下为低体温,也属不正常。通过体温的变化可以了解体内部位的病变情况。

(2)呼吸是否正常。

人的正常呼吸每分钟应在16~20次之间,在缺氧和发烧时,可能会加¨央到每分钟40次。在感到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减少时,说明呼吸系统发生病症。所以超出或低于正常呼吸次数,过快过慢都属于不正常,应引起注意。

(3)脉搏是否正常。

一般人的脉搏每分钟应在70~80次,身体特别好的人和运动员,要低于这个数。小孩的脉搏应比成年人快,而成年人在情绪激动时或做剧烈活动后,脉搏也会加快。相反在休息和睡眠时脉搏会减慢。

(4)排尿是否正常。

健康人的尿多呈现淡黄色,如发现呈淡红色、红色或浑浊状且有脓性,要视为病变,进行检查,这可能与急性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或膀胱肿瘤有关。

如出现尿频、尿急,可能是泌尿系统或肾出现急性炎症,成年人也可能与患糖尿病有关。

儿童食入带有磷酸盐食物,也会出现尿色呈乳白色或浑浊尿,成年男子因纵欲过度也能引起血尿或脓性浑浊尿液。

长期服药也可能出现尿液颜色的变化。如长期服用一些霉素类药,致肝脏受损而引起血尿;常服用磺胺类药物,也可能使尿呈棕色;服多了核黄素,尿液呈深黄色等。

如果以上几项健康指标发现异常,就要考虑到医院去进行检查,以便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对“亚健康状态”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我感到自己容易疲劳,力不从心,倦怠乏力。如下班回家后,第一反应是往沙发上一坐或床上一躺,就懒得动。”

“最近我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焦虑、恐惧、抑郁。”

“我这几天睡眠不好,晚上难以入睡,早晨又恋床。”

“我常感头痛、头昏、耳鸣、健忘、浑身酸紧,好出虚汗。”

“我没有胃口,觉得饭菜不香,整天没有饥饿感。”

“我常感到颈部、四肢酸痛麻木。”

“不该急的事,我也往往忙得不知所措。工作无序,生活无章。”

这样抱怨的人怎么了?是病了吗?不像!没有病?也不像!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

长久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只停留在不生病的状态就算健康。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病”和“病人”。但是,几年前,又有学者提出一种既非病人又非健康人,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一词。第三种状态表现为:自感:不适,经常有病缠身,但却又查不出病来,试着治疗又总不对症,越治越糟。

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上的人口中有近半数处于第三种状态。健康并不能长驻人的一生,而在健康与疾病走廊徘徊的“第三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却几乎每个人都曾遇到或伴随相当长的岁月。

“亚健康状态”是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自从20世纪中叶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以来,人们对心理因素与不良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可以引起疾病有了深入的了解。自各种抗生素、疫苗等研制成功与应用以来,现今传染病已退居次要位置,而找不到病原体的非感染性疾病,尤其与心身疾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溃疡病、肿瘤、心律不齐等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这些状态的早期往往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呈游移状态,现今的检测仪及实验检查尚不能检测出明显的阳性结果或处于临界水平,有的人仅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不适感,有时俨然是“健康”状态,照常上班与生活,仅略有点疲惫而已。如一些满面红光、体力充沛的壮硕之人,尽管没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但一检查,却可能糖耐量有些异常。这些入若不节制饮食、不加强运动、不防止肥胖,朝夕酒筵之间,无须多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便会接踵而来。

对“亚健康状态”这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疾病、非疾病的状态,要熟识它的成因,知道它五花八门的外在表现,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预防它,增强健康意识。

亚健康在临床上常被诊断为疲劳性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其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烦躁、焦虑、易惊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乏力、气短、腰酸腿痛等。

此外,还有可能出现类似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

一般来说,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

现代社会竞争目趋激烈,工作压力加大,如果自身不能通过良好的习惯或适当的放松建立一个有效恢复的机制,人体的主要器官就可能在长期的非常负荷下出现效率低下、功能减退及暂时功能障碍等。这是最常见的导致亚健康的病因。

(2)人体的自然老化,表现出体力不足、精力不支等。

(3)不良生活习惯或处于不良环境诱发某些疾病的前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