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7200400000019

第19章 生命,为何轻言放弃(4)

化茧成蝶——是危机,也是契机

维特在信中多次提到他自己像个孩子,的确是这样,他的心地很单纯,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幼稚。从书中我们看到,维特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他的应对方式就像孩子一样单一,只会逃避问题。其中,他也曾经尝试着斗争过,试图去改变环境,但每次没过几招便败下阵来、落荒而逃,逃到一个比较温和的环境中。《少年维特的烦恼》整部书,写的简直就是维特的逃亡历程:他从城市逃到农村,又逃到城市,最后又逃回到农村;他从自然与爱情,到工作,最后又想要回到爱情和自然。他在这个世界已经无处可逃了,就逃到了另一个世界。

维特有着孩子般的自我,这大概是绿蒂爱他,最终却没有选择他的原因。她爱他那天使般纯洁、金子般灿烂的心,却不敢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一个孩子般天真的人。维特还需要绿蒂的照顾与安慰,阿尔贝特则“对她和她的弟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靠山”。绿蒂的选择没有人可以责怪。

维特面对问题幼稚的处理方式,说明他的心理还没有长大。他的生活在遇到绿蒂以前是比较平稳的,没有什么挫折,更不用提生活的艰辛了。但挫折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在写贺卡送祝福的时候,我们常会写“一帆风顺”之类的话,这只是愿望而已。人生的挫折就像蜕皮,一成不变的生活安全而舒适,但只有经历了痛苦,人才可能长大,才可能化茧成蝶。

阿尔贝特回来是维特经历的一次大的危机。维特不得不改变环境,到城里找了一份工作。这次危机对维特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维特也确实试着去长大。虽然不喜欢那里小市民的氛围、不喜欢庸俗而自以为是的上级,但维特还是逼着自己去适应。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也确实有收获:他还是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虽然一开始有些勉强;更重要的是,新的环境里虽然找不到在瓦尔海姆时那种激情奔泻的快感,但平淡的生活却另有动人之处,维特真切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确是一件珍宝,简直就是欢乐本身……要是这珍宝能既贵重美丽,又不易破碎就好喽”,摆脱了少年的轻狂与冲动,维特开始成熟了。

面对一个问题,解决了就是契机,没能解决就是危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维特遇到了更大的挑战:被人从聚会中赶了出来。这种挑战对还很年轻的维特而言确实是难以独自面对的。可惜这个时候,没有人出来帮助他,于是已有的成长又倒退了回去,甚至退回了比原来更低的水平。这次尝试让维特伤得很重,于是以后再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维特再没有勇气、再也不愿意去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一直像个孩子一样,逃入自己用幻想建构的世界里。

异化的信念——我的执著有没有错

维特幻想的世界里有什么?有爱情。他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编织了一个故事,并被这个故事感动了,就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去完成这个故事,最终自己也分不清是故事还是现实。

在认识绿蒂以前,维特曾有过一个深爱的女友,这个女孩后来生病死了,维特非常痛苦,可还是活下来了。阿尔贝特回来,维特不得不离开时,他还是平静的,对阿尔贝特和绿蒂结婚的消息也坦然接受了。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维特是理解的。可是再一次到瓦尔海姆时,他却要为爱情放弃生命了。这种变化的产生是因为在贵族聚会中受到的侮辱。

对于生活一帆风顺、没有受过什么挫折、自尊心极强的维特来说,被别人赶出来是一种无法容忍的耻辱。忽然遭到袭击的自尊心就像一只受伤的兔子——惊恐、慌乱、不知所措。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人往往会有过激反应,维特也是这样。他像一个溺水的人紧紧抓住救命稻草不放一样,抓住“除了同情,什么都不能给他”的绿蒂。在慌乱中,他的理智已经失落了,他自己在内心无限放大了这份感情的意义,把它神圣化。由于理智、法律、道德、宗教都在阻止他对绿蒂的爱,维特不惜放弃了理智、扬弃了道德、抛弃了法律、舍弃了宗教信仰:他更直白地追求已为人妻的绿蒂,他坚持为一个与他有共同遭遇而杀了人的青年辩护,甚至想帮助他逃跑,“相信他即使做了错事也是无辜的”,他甚至开始怀疑上帝对他的意义,感到自己被上帝抛弃了。基督教是反对自杀的,自杀者不能升入天堂,而维特却选择了在圣诞节前自杀,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维特为这段感情平添了几分悲壮的色彩和一种义无反顾的庄严。维特爱的是真实的绿蒂,想象中的绿蒂,还是他自己?连绿蒂都感觉到维特是自己欺骗自己,但维特却不愿意承认,“似乎对他来说,一承认就等于背离了自己的本性”。拿破仑的话有一定道理:“维特自杀,是因为被伤害了的功名心。”

自认为是为信念而献身的人,是人间的飞蛾,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渴望在最后的一瞬间,得到光,也得到热。然而,用生命做燃料,是点燃了真理的火炬,还是成了无知的牺牲品?所追求的,是真正的光和热,还是自己思维中幻化出的虚影?请三思啊,因为人们对那些为了可笑的“教义”而自焚的人、为了一点儿小事就自杀的人,不会有多少同情。

自杀——幸福与解脱的直通车?

我们不能说自杀就是懦弱,不能对所有的自杀者一概否定。自杀,有重于泰山,也有轻于鸿毛。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不要轻易地放弃生命,这并不是侵犯人权、剥夺人选择死亡的权利,而是因为绝大多数的自杀都是毫无意义的浪费生命。虽然不应该,可是在一个人自杀之后,我们还是难免会去评价他的死是否值得,也许这种思考能够促进我们对自己生命的反思吧!

关于自杀的意义,有两个问题是必须思考的:一是他为之放弃生命的信念是否正确、是否值得用生命去交换;二是自杀能否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信念。维特的死之所以为许多人所不屑、所鄙夷,就是因为他的死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维特的自杀主要有两个信念。维特认为,他的死是给绿蒂带去幸福:他觉得自己是在为爱情、为绿蒂献身,“我要去死!——这并非绝望;这是信念,我确信自己苦已受够,是该为你而牺牲自己的时候了……绿蒂呀,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够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宁静,带来快乐。唉,可是人世间只有很少高尚的人肯为自己的亲眷抛洒热血,以自己的死在他们的朋友中鼓起新的、百倍的生的勇气”。与此同时,维特还感到自己的生活充斥着痛苦和折磨,已经没有希望了,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许会更快乐。他觉得自己“恰似一个从篱笆上拾取烂柴和沿门乞讨的穷老婆子,苟延残喘,得过且过,毫无生趣”,而“他在实际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快,在公使馆里的难堪,以及一切的失败,一切的屈辱,这时都统统在他心里上上下下翻腾开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使他觉得自己的无所作为就是应该的。他发现自己毫无出路,连赖以平平庸庸生活下去的本领都没有。自此,他便更深地沉浸在痛苦和无为之中”。

但从书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来,维特自杀并没有给绿蒂带来幸福,绿蒂为维特的死深深地自责。在听到维特的死讯时,绿蒂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昏过去了,生命危在旦夕,这个结果肯定是维特所不愿意看到的。就算她的身体恢复过来,这种内疚和自责也会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她今后生活再也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都和维特想让她幸福的初衷相去甚远。

一些自杀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美化死亡,很天真地认为,自己的死会给他人带来幸福。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绝望,听到的只是朋友悲戚的哭声。自杀,从来都不会给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带来幸福。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幼稚、年少而轻狂。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一死就能一了百了、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实不过是把责任转嫁给了别人,将问题转嫁给了社会,还为他的后人、亲友留下一副沉重、痛苦的担子。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从来都不会从他人的视角思考问题,觉得自己是在为了爱的人奉献、牺牲,其实正是他的自杀造成了最大的伤害。最好的爱,不是毁灭,而是平衡。

爱情和事业都失败了,维特遭受挫折和打击,他发现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体会到了自卑、羞辱、孤独、空虚等,感到无助、无用、无望,觉得唯有一死才能使问题最终解决。他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脑海里翻腾着千百种计划、千百种前景,但最后剩下的只有一个念头,一个十分坚决、十分肯定的念头,这就是——我要去死。”

维特对自己的看法是完全不客观的。维特很有才华,绘画、诗歌都很精通,工作受到了上司写亲笔信鼓励,有很多朋友……这些都是他的资源,可维特为什么就是看不到呢?

不光是维特,那些情绪极度抑郁,已经在考虑自杀的人,往往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己已经是走投无路、山穷水尽,没有什么办法走出困境了;或者是觉得人生中的一切都没有意义,自己更是彻底的失败者,除了以一死来解脱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这是因为在受到很大的刺激、情绪强烈波动的情况下,个体的认知领域会变得很狭窄,会看不到很多事实。激动的情绪会蒙蔽人的理智,使自杀者看不到希望。就像考试紧张的学生,会忘掉平时很熟悉的公式,但不过考试还有明年的机会,而自杀者如果离开了人间,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在自我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不要轻率地选择一死了之。不妨先把一切烦恼的事情放下,就当自己已经是一个死人了。然后去做一些以前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去几个想去却一直没有去的地方,等回来之后,也许就会发现有一条新的路可以走。当这段事情已经过去了,以后再回头看一看当时的情况,就会发现事情实际上根本没有当时自己感觉的那样糟糕,自己为之自杀的理由,实在并不充分,自己还有机会,人生也还有价值。事实上,绝大多数自杀未遂的幸存者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都说自己不再做那样的傻事了。

说到自杀,不能不提到“维特效应”。在《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版后,当时很多青年纷纷模仿维特的方法自杀,以至这部书当时被列为禁书。在看到自己崇拜的人发生不幸时,他们的精神支柱会崩塌,自感生存已经没有意义,在自居心理效应下,会模仿偶像的服饰、装扮以及死亡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如1986年日本20岁的当代红歌星冈田有希子突然跳楼自杀,引起轩然大波,两个月内,先后有114名青少年崇拜者模仿其自杀身亡。维特的死也可以说是一种模仿。他死前在读一部名为《爱米丽亚·迦洛蒂》的书,书中描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反抗国王、保卫女儿的贞操而亲手杀死了女儿的故事。虽然不是自杀,但这种以肉体的毁灭赢得精神胜利的方法被维特学过来了。

把维特送上死亡之路的歌德并不想赞颂死亡,因为他深知,艺术中的悲剧有一种震撼的美,但生活中的悲剧永远只会是美的毁灭。在《少年维特的烦恼》第二版中,他写了一首诗: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善至纯/为什么其中竟有惨痛飞迸/亲爱的读者/你哭他你爱他/你要从耻辱中救出他的声名/看,他的灵魂正从泉下向你示意/做个堂堂的男子吧,请别步我的后尘。

维特第一次到瓦尔海姆的时候是欣欣向荣的春天,离开和再到瓦尔海姆时是秋风萧瑟的秋季,死的时候是冰冷无息的寒冬。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有时幸福,有时失意,有时悲伤。如果周围的环境对他更宽容些;如果有人在他举枪的刹那向他喊“等一等,还会有希望的”;如果那个时代有心理咨询师真心地接纳他关怀他;如果……维特就又可以看到树木抽出新芽。在人生的冬季一定要坚持下去呀,因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