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7199800000029

第29章 有心进入政界的同志注意了(2)

具体表格就不列了,简单给个结果:敬德的这项收入每年约195贯钱,1950石米;秦琼的这项收入是1335石米。

最后的总加法:

尉迟门神的年总收入=食实封5.85万石米+月俸1320石米+力课2300石米+亲事帐内课1950石米=6.407万石米=1089.19万元人民币,即年薪1000多万,月薪90多万。

秦门神的年总收入=食实封3.15万石米+月俸1080石米+力课1728石米+亲事帐内课1335石米=3.5643万石米=605.931万元人民币,即年薪600多万,月薪50多万。

您已经被吓死了吗?不至于吧。其实唐朝高级官员的收入,在历朝历代还算不上最高的呢。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如果把历代官员收入都统一成大米作对比,那么唐朝和宋朝两代的繁荣期,公务员收入是最高的。其中,宋朝的高级官员收入最高,而唐朝的中低级官员历代收入排第一。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黄惠贤,陈锋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第二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想跟元稹、白居易做同事吗?为您指点一条升官之路

唐后期文官仕途

在上一节了解到唐朝公务员的收入以后,您是不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想去当官拿工资了呢?这次我们就来体验一把唐朝的公务员考试和干部提拔过程吧!

身为白居易粉丝的您,如果能准确地穿越到他那个时代去当官,就能现场观摩他和元稹、刘禹锡、李商隐等人的友情互动。自己闲来无事写首歪诗,喝点儿小酒,聊聊八卦,怀古缅今一番,说不定也会有一首诗作被选入后世的语文课本,然后您就成为名垂青史的唐朝著名诗人了。

如果说,在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当官的主要途径还是拼爹拼机遇,那么到了唐朝后半段,科举制已经基本成熟,从中考、高考到公务员考试以及官员任命都有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所以,您要想当官,请努力读书去考科举吧!

当然,投胎时选择的家庭还是很重要。技术高超投进了顶级皇亲国戚家的,我先不论了。在唐朝想当官,至少也得是地主出身,而且最好是住在中原关中附近。唐朝的笔墨纸砚都很贵,印刷术普及之前,书籍的价格更是高得离谱,贫下中农家的孩子想读书上学基本是没啥指望的。

您投胎到了一个中低级官员或者地主家庭,正常情况下,在十岁左右开始发蒙读书。至于是请家庭教师来家里教课,还是出去跟其他孩子一起上学,要看家里的经济条件,后者更常见。

一个聪明的小孩,上个七八年学,大致可以准备参加科考了。让您松一口气的是,唐朝不考八股文,您不会变成范进那样的书呆子。如果您打算考比较容易的明经科目,“四书”“五经”还是要念要背的,这是主要考试内容。

不过呢,作为一个志向远大的唐朝学生,您应该是瞄准更高级的考试科目进士。那样您就要在写诗和作文上下功夫了。

每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上千名学子,其中能考中明经的有一百人,能中进士的只有三十人左右,所以不是一般的难考。您的偶像白居易,据说十六岁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然后他在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跟同时考中的十七个人一起在雁塔题名,非常得意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您知道白少年这一年多大岁数吗?

二十九岁!这个年龄在唐朝进士当中真的算是很年轻了!

我就说您学足偶像,也在快三十岁的时候中进士吧。御街夸官、雁塔题名、杏园探春、北里饮宴,种种红火热闹的庆祝狂欢仪式消停以后,您来到礼部或者吏部一伸手:“我是新科状元,给我个好官做吧!”

该部办事员白眼一翻,扯嗓子就喊:“卫士!新科状元失心疯迷了!速速叉出去送太医署!”

进来两个南衙卫士,架起您就走。唉,不要挣扎啦,先忍会儿吧。怪我没跟您讲清楚,不过话又说回来,谁告诉您考中了进士就能当官的?

您别激动、别激动……哎哟……抱头揉。是,我知道一开始就说要当官得考科举,但是可没说进士及第、高中状元以后马上就可以做官啊。

唐朝中后期,考中明经和进士的,都不太可能立刻给您授职,一般要在长安等上三五七年,吏部才有个空位子给您。这段时间叫“守选”。

“守选”期间,您干啥呢?

第一,找个贵族高门人家的未嫁女结婚吧。这种人家一般都很喜欢挑选年轻未婚的新进士当女婿,能娶个这种门第的娘子,您可以少奋斗三十年啊。

所以您看您身边的唐朝大好青年,很多初婚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他们可不是剩男,而是奋力向上攀爬阶层的表现。而且,他们虽然不婚,但也不用靠日本爱情动作影画打发时间,人家可以随便跟身边的婢女侍妾深夜谈心,就算生了娃都没事,只要不把贱籍女娶为正妻就没人管。

第二,继续跟元稹、白居易他们一起混街,吟诗作赋,写传奇小说。在文学界混出来的名气越大,越容易得到实职官,只可惜当时没有论坛微博,否则去当个网络意见领袖,仕途会更顺畅。

第三,如果您实在没地方蹭饭了,急需做官拿工资,那就再去考个“博学宏词科”或者“书判拔萃科”吧。这是进士科的加强精英版,考试难度比进士还要大,但只要考中了,就能立即授官,不用再苦苦“守选”啦。

说考就考,考了就中。能从这些加强版科目考出来的,应该都是当世第一流的顶尖才子了,天子和宰相吏部都十分重视,很快任命您做了一个九品的“校书郎”。

唐朝的秘书省、司经局、弘文馆等很多部门都有“校书”这个职位,根据部门不同,官阶从“从九品下阶”到“正九品上阶”不等,但是负责的工作都差不太多,就是整理、校勘部门收藏的图书。

您又想掀桌了?“老子一路过关斩将辛苦考了这么多回,才能当个九品芝麻官、图书管理员?”

您就别不知足啦,回家瞅瞅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的反应,所有人都羡慕死您了。唐朝考上科举的文人,一当官就能做“校书郎”的,或者当个比“校书”还略低一级,但工作性质类同的“正字”①,都是最良好的出仕起点,前程远大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校书郎”的工资收入不错,社会关系简单又有地位,没那么多繁杂事务和必需支出,所以生活清闲又优裕。您听听白居易当上“校书郎”以后怎么说: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一个月只上班打卡两次,剩下时间都自己支配。)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连他家马都能独占一个房间住。)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每个月光俸钱收入就这么多,还不算发的大米之类的实物。)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②

第二,“校书郎”能随便翻读朝廷藏书,进一步丰富自己学识,这在印刷术普及之前书价昂贵的社会,是一件特别令文人羡慕的事。

第三,“校书”和“正字”虽然是最低品级的小官,但驻在京城,又离“台阁”,也就是中央权力机构很近,上面有个风吹草动,容易得知消息,可以及时做出反应,比如公开上个奏章。如果一道奏疏被天子或者宰相看中了,机遇来到,可以立刻飞黄腾达。

①官名。北齐始置于秘书省,隋、唐、宋沿置。与“校书郎”同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辽属秘书监著作局。隋、唐并有太子正字,其地位略次于“校书郎”,亦掌管校勘典籍之事。明代于翰林院设“正字”一官。

②出自白居易《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起、吕二炅、吕四颎、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方,时为校书郎》。文中的( )为作者附加的内容。 要是这么说您还不能理解,那我们来看一个不太好的出身起点,也就是考试成绩不佳或者不通过科举考试或祖荫,而是从所谓“杂途”“流外”①出身当官的那些人。

他们一般会去当个县尉,跟“校书”“正字”一样是九品官。但是,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县(比如首都长安所在的长安、万年两县,或东都洛阳所在县,以及跟这些重要区域紧邻的县)之外,如果一个士人当官后第一个官职是比较偏远普通的县尉,他回家时八成眼神黯淡、脸上无光,跟老婆大吵一架的概率很高。

这种县尉,要做具体实务工作,可能去分管收税、押囚、组织劳役、迎送长官等繁杂困顿的工作,所以被清高的士人看不起。李商隐同志就当过县尉,看李县尉对自己工作的描述,跟“校书”真是有天壤之别。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②

而且,如果当了一个化外蛮荒之地的县尉,比如岭南广州那边的吧,往往要花上大半年时间全家人才能都搬到那边去住。为什么?因为正常情况一任官要当四年,交通不方便又不可能经常探亲,两地分居久了,不怕老婆红杏出墙吗?

因为这样种种麻烦卑屑之处,有些文人被授偏远县尉职务以后,打死也不去,宁可辞职不干了,回起点重新练级。

所以说,您这个一出仕就当了“校书郎”的,别再埋怨啥了,老实上任去吧。如果您坚持一考上状元就得当四五品官,那敬请穿越狗血小说,唐朝不适合您。

“校书郎”的工作非常悠闲,不过您也得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行径和名声。不指望您能整理出多少皇皇巨著来,但是您也别带着狐朋狗友们进图书馆吃烧烤,顺便再失个火,烧光一百万册藏书。要知道还有一个“官员考课”的制度在那里等着您呢。

考课,也就是现在的工作考核,内容大致包括品行、官声、工作成绩等,标准是德、慎、公、勤,吏部专门有一个司是干这个的。每年根据考核结果把官员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当面宣布,被考人不服可以申诉,考核结果记录到各人档案里,考绩高的涨工资,累计升官,考绩差的罚工资免官,中等的一般继续留任。

这样过了四考,也就是四年以后,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官员调整。四年考绩都很好的,升官去了,考绩都很差的免职回家,这个您能理解。但是像那些中等或者中上等的官员呢?继续留在原职位干同样工作吗?

这您就错了。唐朝特别是后半期制度,官员做满一任(四年)以后,自动进入下岗再分配状态,先回家等着,等吏部再给您安排一个新职务。这个等待的时间因人而异,从一年到十二年不等,这也叫“守选”。如果想缩短“守选”时间早点儿有个新职务,那您要么声气大,要么背景深厚,要么多给吏部主事官员塞点儿钱吧。

您这个新任“校书郎”,要想持续当官拿工资,成本最小的方法就是在任期间拼命交际,把自己的名声远远传扬出去。这样当四年期满,或者还没等到四年任满,很可能就有外地的节度使、观察使来聘请您去给他当幕僚了。

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各地节度使就像半独立的土皇帝一样,不太服长安管辖,但是他们却都很喜欢以重礼聘请长安清贵文官当自己的参谋,对这些参谋一般也很尊重,开的工资更高,是同等级京官的几倍往上翻哦!

如果您很擅长交际,跟节度使感情不错,培养出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那么节度使在他自己升官或者调任时,很可能仍然把您带在身边,您就成了他的智囊、谋主一类的人物。这种情况下,您身上可能会同时带三四个官职,比如“节度判官”“朝散大夫”“检校尚书户部郎中”“上护军”。

其中,“节度判官”是您实际从事的参谋职务,但是这个职务一般被称为“幕职”,不算正经的朝廷官员,所以需要后面那一大串,来标明您这个官“相当于”正经官员行列里的什么职位。

“朝散大夫”是您身上的“散官”,主要用来确定身份待遇,领工资用的。唐朝的散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每级还分上、下两阶,每一阶在地位待遇方面都有细微的递进。

“检校尚书户部郎中”,尚书省户部约等于如今的国务院财政部,户部郎中是很有实权的部门中的高层官员,一般人能做到这个职事官,基本也就到头了,再往上就要靠机遇。不过,这个职务前头带了“检校”两个字,本来是临时充当的意思,在这里则是表示您不是真正的户部郎中,没在财政部上过班,只是在外地做了一个“相当于”这个官品的职务。

“上护军”则是勋官,本来是用来标明战功的,在唐朝后期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纯粹的荣誉象征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您要在节度使手下做到一个“节度判官”,也挺不容易的,而且应该是效力多年才能得到这个职位。如果您不愿意老在地方上转悠,帮着节度使出主意对抗中央朝廷,那么在他手下待个两三年,捞一笔钱,就找机会请他给您推荐一个京官职位,还回长安来吧。

①唐朝人当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祖上当过大官,子孙可以直接进入仕途,叫“门荫”;另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当官。除这两种途径以外,其他当官的办法,比如先当小办事员(吏),再慢慢升职成为官员,或者通过捐钱买官等,被称为“杂途”“流外”当官方法,被一般的官员看不起。

②出自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李商隐在弘农县当县尉的时候,向州长请假回京所写的。他忙碌劳累了一天,到黄昏把官印封存起来,还要到监狱里清点犯人无误,自嘲还不如献和氏璧的卞和,虽然被昏君砍了双腿,但至少不用这么卑贱劳累地跑来跑去任人驱使了。 如果这时候您还比较年轻,官品还不高,那么节度使多半会推荐您进御史台,当“监察御史”(正八品上阶)、“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甚至“侍御史”(从六品下)。您可别觉得这些官职的品级低,很多原来在地方上做到正六品的官员能入御史台,都欣喜若狂呢。

御史是管官的官,大致相当于现代的纪检委监察局,专门负责督查官员们有没有过失。所以一个七八品的御史出京巡查,土皇帝们只要不想跟中央掐架,都会对御史恭恭敬敬的。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当御史的时候,曾经在四川调查过一件大案,还据此弹劾了一位已死的节度使。白居易就此写诗赞扬: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①

那么还有比御史更给力的中级官员吗?也有,就是门下省的“拾遗”和“补阙”。如果说御史是管官员的,那么这两种小官则是管皇帝的,专门给皇帝挑错进谏。再看白居易的介绍: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