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又传来鼓乐声,下一曲乐舞是在正堂外面台阶下的空地上进行的。
一百二十八位俊男披甲持戟,执纛①健步,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像战阵之形。一边的伴奏乐队吹筚篥②,擂大鼓,声震百里,凛然竦动。伎人们边舞边放声高唱,声韵慷慨:“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雄浑壮烈的声势激荡下,堂上宾客们纷纷起立,您也坐不住了,跟着站起来,嘀咕一句:“怎么整得跟升国旗奏国歌似的……”
“郎君又忘了,此乃太宗文皇帝御制《秦王破阵乐》。”名妓叹气道,“郎君不可妄言,当心坐罪‘大不敬’。”
“……”
“啊哈哈,这个舞我终于认识了,这是舞狮子,五头狮子一起跳!”
“郎君,这是立部伎里的《太平乐》……”
“这个在小毯子上转圈转圈一直转圈的,是新疆舞吧?”
“那是胡旋……新疆是什么?”
“这是舞剑,总没错了吧?周瑜当年就舞过,呵呵!”
“这是公孙大娘剑器浑脱……”
……
唉,其实呢,不认得这些在唐朝最负盛名、人尽皆知的乐舞,还不算多大的麻烦,最多惹得旁边席上的客人侧目而视,背后嘲笑您是“田舍汉”啥的。毕竟这是由专业半专业的伎人们表演的舞蹈,您只负责围观、评论、回帖就行。
真正让您丢脸,甚至可能带来更严重后果的事,还在后面。
歌舞助兴,宾主谈笑,宴会气氛越来越热烈了。白胡子一大把的主人颤巍巍起身,拿一只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案边的婢女立刻往杯中倒满酒,主人擎着杯子就冲您过来了。
①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后演化为用羽毛做的舞具及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②筚篥(bìlì),也写作“觱篥”,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管乐器。以竹或木做管,顶端有用芦苇或麦秸做的簧片,管身开洞,竖吹。声音高亢凄厉,表现力极强。 “郎君啊,你我这是第三日欢宴了,君可满饮此杯,再为老夫歌一曲否?”
您也慌忙站起来,举起自己的酒杯,正不知说啥好,身后的名妓提点道:“主人劝郎君酒,郎君不辞,但请主人先歌?”
主人抚着胡子呵呵一笑,举杯就唱,毫不扭捏:“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①
唱到这里,主人举杯相邀,您还算见机得快,赶紧把自己的杯中酒喝完,耳边才听到主人继续唱:“……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②
一曲歌毕,满堂喝彩。主人笑眯眯地端着杯子站在您面前,看样子没有回席的意思,显然这个劝酒程序还没走完。您这就发呆了,心里暗骂:酒都喝完了,死老头子你不回去还等啥……
名妓之所以为名妓,就是因为她在这种场合反应快,会调和气氛不让宾主难堪。就见她帔巾一拂,娇俏笑问:“郎君怎地还不回敬主人?莫非主人奉上的佳酿太过新烈,郎君入口即醉了吗?”
原来是要我回敬他—您在满堂笑声中恍然大悟,连忙向主人敬酒,主人举杯回应:“劝我酒,我不辞;请君歌,歌莫迟!”
对啦,人家劝你喝酒都是唱着歌的,您好意思就这么干巴巴地说两句“吃好喝好啊”就完了?唱歌吧您!问题是这种场合,这种气氛,又有主人家珠玉在前,您好意思开口吼“菊花残,满地伤”,还是唱“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或者“爱情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玩意儿,一点儿也不稀奇”?
①出自白居易《赠梦得》。
②出自白居易《赠梦得》。
要我说您还不如唱“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算了……
咳,正经给您出个主意,您呢,摘下自己身上比较贵重的东西,金银玉佩啥的,偷偷塞给身后的名妓,求她出面再给您解一次围。她八成会再让您喝一大杯酒,然后替您唱一曲回敬主人。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①
呼,擦汗,这一场算是应付过去了—可别觉得完事儿了,下面还有更坑爹的活计。
主人依次唱歌敬酒,客人们也纷纷回敬,歌声此起彼伏,跟堂上堂下的奏乐舞姿交融在一起,气氛欢乐热烈到了极点。突然之间,只见主人席上……
哎哟喂,年纪一大把的白胡子主人,这老不修的家伙,真是喝过头了,他居然把酒席一推,站起来张牙舞爪地开始跳舞!
什么风气?什么态度?什么世道?贵人大官的威严仪态到哪里去了?高门士族的端庄举止到哪里去了?你以为自己是那些乐户贱民啊,还下场跳舞!要不要哥给你丢几个赏钱啊!有没有?有没有?
代表着真理正义的您,内心十万头神兽奔腾呼啸而过,义愤填膺地左右扭头,希望在众多宾客脸上找到跟您灵犀相通的嘲笑鄙视表情,却见别人都津津有味地欣赏着主人的舞姿,不时击节喝彩,竟然似乎好像都觉得这是一种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行为。
没错,一直到唐代,有身份的贵族高官,在宴会上当众唱歌跳舞,还都是一种很正常、很风雅、很有品位的活动,根本不会有人因此而嘲笑他们。其实别说是贵族高官了,当年李靖灭东突厥的时候,李渊李世民父子开派对庆贺,已经当了几年皇帝的李世民就在席上当众天魔乱舞,太上皇老李给弹琵琶伴奏,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敬酒起舞。同样的场面,十几年后在新太子李治刚得长子的时候,又重演了一遍,当爷爷的李世民跑到儿子的东宫去带头跳舞。
①出自冯延巳《长命女》。
好吧,爱跳就跳,反正丢脸的不是哥。您注视着主人扭身扬臂、袍袖甩动、旋转腾踏、招手遥送……哎哎,这是啥意思?为什么他越转离哥越近了?直冲着过来啦。这是转晕了头还是啥?他又想干吗?救命啊,哥要逃席。
晚啦,老实站起来接招吧,主人这是在向您“打令”呢。
唉,至于嘛,您也不用哭啊。您问“打令”又是啥?这个呢,其实是唐人的一种通俗性叫法,在唐以前它被文雅地称为“以舞相属”,存在时间很长啦。
主人在酒席上先起舞,舞到客人身边,示意邀请客人来舞。客人起身,跟主人一起左转右转、手舞足蹈一番,再去邀请下一个客人起身来舞。如果主人热情的话,一直要把宴会上所有客人都邀请一遍才肯罢休。
您说您不会,不肯跟主人一起跳舞,还是让名妓娘子替您跳的好?我郑重劝您,不要拿这个架子,那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严重侮辱,后果可能会很惨痛。不信的话,回头您去搜索一下,田玢拒绝灌夫邀舞以后有何感想,蔡邕不肯跟王智跳舞的下场是什么,陶谦跟张盘舞步配合不好的悲剧……总之,您不跳是不行的,硬着头皮上吧。
顺着主人的手势迈步,一步,两步,转圈……再转……继续转……主人退后了,现在您可以独舞啦。
唉,您不要傻站在当地。好吧,实在不会,跟着我的口令来,我教您一种最简单的舞姿。
把碍事的外衣脱了,赤裸上身,往头上绑个红带子系紧头发,跟着我喊出声:
“一二三,拍肩膀;一二三,拍胸口;一二三,拍胳膊;一二三,拍腰背;一二三,拍大腿;一二三,拍腰背。”
干啥,干啥?说我在耍您玩?我要生气了!这可是从南北朝起就大大流行于民间的“拍张舞”,擅长此舞的高手,一边拍身体,还能一边往空中扔刀子,五六把刀子随接随抛、随拍随舞,厉害着呢!像您这种初出茅庐的新手,还是安全第一,先练徒手,不用刀刃了。
咦,您一边听,一边倒是按次序拍各部位啊,怎么光顾着拍胸啦?一二三,拍胸膛,啪啪啪,拍胸膛,吼吼吼,拍胸膛……大哥您知道您这叫啥舞不?这叫“返祖现象”。
其实您呐,今天是运气不好,赶上了主人特别高兴,一场宴会观赏歌舞、邀歌请舞样样俱全。唐代不是每场宴会都必须让主人客人亲自下场歌舞的,有的只让唱歌,有的只让跳舞,有的宴会,客人就可以端坐不动,欣赏专业歌舞伎表演就行。碰上特别穷的主人请客,每人一碗白水蔬菜汤,别的啥也没有。
唐代(和唐以前)贵族男子在公众场所跳交谊舞很常见,贵族妇女一般不会在公众面前跳舞(以歌舞技能上位的一些半职业性质的妃妾除外),也没有看到过贵族男女混合伴舞的记载。
那么在非公众场合,比如贵妇们自己的聚会里,没有外男在场,这些女人会不会唱歌跳舞呢?我觉得八成会,因为当时贵族家庭对小孩子(包括男女)进行歌舞方面的教育,还是挺普遍的现象。有个资料(《大唐代国长公主碑文》)记载说武女皇庆寿的时候,她一堆几岁的孙儿孙女们纷纷在朝堂上跳舞祝寿。
上面说的是矜持的贵族们在舞技方面的表现。平民呢,受拘束更少,公开跳舞的时候更多。唐代民间流行一种“踏歌”,对啦,就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①的“踏歌”。一般是一群男男女女手臂相挽,有节奏地整齐跺踏地面,边踏边唱歌,气氛非常热烈,高兴的时候能从傍晚一直唱到第二天早晨。
至于以歌舞谋生的职业伎人们,就不多说了,无论哪种活动仪式上都能见到他(她)们的身影。
①出自李白《赠汪伦》。
本篇参考文献&;深度了解推荐:
吕建文编著.中国古代宴饮礼仪.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吐蕃马球队表示:我们没有恐唐症,黑色三分钟并不存在①
①本篇模仿韩乔生和黄健翔的著名口误和段子而成。
马球
大唐皇家电视台!大唐皇家电视台!今天是大唐景龙三年(709)十二月初一,重阳节刚过不久,我给大家拜个晚年。这里是大唐皇家电视台体育频道为您现场直播的“金城杯”大唐吐蕃马球对抗赛的实况。我是解说员鹿乔翔,本场比赛由我为您演出,欢迎收看。
可能有的观众是刚刚打开电梯不久,我再把目前的比分形势给您播报一遍。
为了庆祝我大唐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吐蕃马球队的小伙子们跟着迎亲队伍,从高原上的逻些城出发,经过艰苦跋涉,才被运到长安。他们克服了高原反应的考验,适应了长安冬季的炎热气候,在热身赛当中以三胜一平一负的纪录保持不败战绩。
吐蕃的小伙子们都非常敬业,比如他们的绝对主力马特白斯,儿子刚出生三个月,他就回到了赛场上。另一位主力球员噶尔东赞,上周刚刚在长安举行了一场别开婚面的生礼,长安太极宫马球俱乐部还想用3000万开元通宝的价格把他买下,不过吐蕃的布达拉宫俱乐部出价更高,高达2800万通宝,所以转会未遂。还有一位主力叫论钦陵,昨天还在发高烧,高烧36.8℃,今天又上场比赛了。
今天的两队正式比赛,是在大明宫梨园马球场举行。我们来看看这个刚刚建成启用不久的马球场,它总体上呈长方形,周长有一千步,东、南、西、北三面都用矮墙圈住,只在北面造了一排高台子作为观众席。台上的VIP坐席上面,还有屋顶遮风挡雨,做成亭子形状。我们高兴地看到来自教坊的乐工们,今天也到球场为大唐皇家队拉油加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