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7198700000059

第59章 九画(6)

此菜鸡肉细嫩,花生酥香,辣而不燥,肥而不腻,在丁宝桢任四川总督期间便风靡省内。至清末民初,随着川菜普及到全国各大城市,“宫保鸡丁”也闻名全国,驰誉中外,现已成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特色菜。1986年,北京西来顺饭庄特级厨师乔春生烹制的“宫保鸡丁”荣获布拉格第五届国际烹饪大赛金牌。

洪洞县里没好人

这句俗语是句气话,意思是对某个地方的一些人有不满,埋怨到整个地方,说这一个地方没有好人,便用“洪洞县里没好人”来指代。实在是冤枉了洪洞县。

“洪洞县里没好人”源自京剧《玉堂春》。此剧唱腔动听优美,普及率很广,上岁数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要不然也不会形成俗语。剧情是聪明美貌的少女苏三,因家贫被卖到妓院,她反抗迫害妇女的娼妓制度,追求自己所爱,执著地爱上了青年王金龙。老鸨看王金龙把银子花光用完,连打带骂把他赶出妓院。苏三偷偷将自己的私房钱送给王金龙,发誓若非金龙日后来娶,她永世也不会嫁人。

老鸨见苏三如此固执,没法做妓院的摇钱树了,正好有个山西洪洞县的阔佬富豪沈燕林看上了苏三,两下一拍即合,老鸨将苏三卖给了这姓沈的恶人为妾。苏三不从,大吵大闹,把沈妻也烦死了。沈妻伙同私通的奸夫,下毒药要害死苏三,没想到沈燕林误吃了毒食猝死。奸夫淫妇一不做二不休,恶人先告状买通官府,诬陷苏三害死了沈某人。

在起解前往省城太原的途中,苏三见老解差崇公道是个好人,遂认崇公道为干爹。苏三边走边唱,向干爹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幸,对加害于她的县官、妓院老鸨、姓沈土财主、淫妇沈妻及其奸夫等痛加斥责,越说越气,因为这些人都是当地的,最后说道:洪洞县里没好人!

她也没想到,编剧也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一句使用率非常高的俗语。只是冤枉了洪洞县的好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这一俗语多指心甘情愿。也指故弄玄虚,不可能实现。此俗语源自商、周交替时期。

商朝末期,商纣王无道,周文王决定讨伐昏庸残暴、民心尽失的商纣王,便留心物色一位有才能的军事指挥者来辅佐自己。

一天,周文王带着他的儿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看到一个老翁在渭水边钓鱼。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鱼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有二三尺。老翁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这时,一个樵夫走近他,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那老翁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文王见状大为惊奇,就下车,与之交谈。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布阵的高人。周文王喜出望外,便诚恳地请他一起回宫。

此后,姜太公钓鱼、文王访贤广为传诵,遂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

给力

“给力”一词,意思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很得力。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给力”原属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它从网络到社会应用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和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头版头条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如此给力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与年轻人接轨。网友们笑了,正规媒体开始接纳网络语言。自此,“给力”一词频繁出现,并被人们接受。

除夕

“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那么,除夕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岁守》“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之诗句。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对联、挂灯笼等,晚上吃饺子放鞭炮,供神灵,达到高潮。

结束

事情到了最后阶段称之为“结束”。如快开学了,暑假即将结束。

“结束”一词,源自古代少女结婚。现在只要看到女子的左手无名指上戴了戒指,就表示她已经订婚或结婚了。而在我国古代,女子把头发束起来也就意味着她已经订婚或嫁为人妇了。“结束”一词的由来跟古代妇女结婚有密切的关系。“结束”就是把头发盘结束起来,“结发夫妻”也是来源于此。

我国儒家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头发也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一部分,古代女子一生是不能剪发的,头发也就越长越长。大约到十五岁的时候,就必须把头发盘起来,要举行笄礼,也就是成年礼。这时候家里人会把及笄女子的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此女子成年了。而且一般来说,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经给她订下了婚事,到“及笄”那一年出嫁。束发结簪就表示女子已为人妇,为闺阁之女的完结,为之结束,这就是“结束”一词的由来。同时,又是该女子新生活的开始。

结婚

“结婚”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民俗说。早在原始社会,人类没有固定的婚姻,每当黄昏,便自由结合择偶而居,这种婚俗,至今还有保留,如云南省的摩梭人现在还实行走婚。所以,汉民族把最早的“黄昏夫妻”称之为“结昏”。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实行,语言学家便把曾经标志混乱婚姻的“结昏”改为“结婚”。“婚”字的衍变,是混乱婚姻向文明婚姻过渡的见证。

另一种说法是阴阳说。《礼记·昏义》孔颖达疏说:“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这就是说,把婚礼安排在昏时进行,是取其阴来阳往的意思。“阴来阳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白天即将过去,夜晚即将来临,阴阳交替之时,即是黄昏。另一层意思是,新郎在白天去亲迎新娘,新娘在临近夜晚时来到夫家。这种自然的阴阳和人事的阴阳相结合,正好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古人看来,一切人事都要合乎天意,婚礼这一重要礼仪更不能例外。以人的阴来阳往和天的阴来阳往相配合,这种婚礼就合乎天意,婚姻就会获得美满幸福,同时也会给通婚的两个家族带来福泽。所以婚礼必须在昏时举行。

这是“结婚”一词的原意,现在结婚仪式不据泥于黄昏,“吉时”在中午居多。

结发夫妻

“结发夫妻”是指原配夫妻,为什么叫结发夫妻呢?

“结发”又叫“束发”。我国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为孝行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头发。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岁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经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岁也要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长大成人。这里的“结发”即表示初成年。

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关系,在结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发髻上的丝缨解开,这是“结发”夫妻的一项重要仪式。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礼之夜,夫妻二人要“对镜结纽”,即对着镜子把头发束好。唐宋时期婚礼中的这些礼仪,就是由“结发”演变而来。由此,人们称首次结成的夫妻为“结发夫妻”。倘若再婚,就没有资格称为“结发夫妻”了,男方称为续弦,娶二房称为纳妾,女方则称再醮了。

结婚戒指

戴上戒指,美观大方,且显示富贵。然而,戴戒指是有讲究的,不能瞎戴,如果随意戴上,很可能会闹出笑话。

戒指自古以来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戴法颇有讲究。一般而言,从大拇指到小拇指的顺序,戴戒指的意义分别是:生、死、定、嫁、离。

按照我国的习惯,订婚戒指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离异单身女人会把戒指戴在小拇指上,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为什么结婚戒指必须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呢?相传无名指与心脏相连,最适合发表神圣的誓言,用戒指套住了所爱的人的无名指,就可以留住他(她)的心了,戴在上面的戒指可以是“心心相印”。而且无名指上有重要穴道,戒指戴其上可以适度按压肌肉,有安定情绪之效。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连的,因此,将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义的。通常把戒指戴在左手上,也是因为一般较少的劳作,不会碰坏戒指。

结为秦晋之

好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家联姻,结为亲家。此俗语出自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秦晋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来促进秦晋之间的关系。那个时候,秦国与晋国不仅是相交之邦、礼仪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频繁的两个国家,两国王室之间常会出现秦晋联姻事件,后来秦晋就被称为亲人关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结秦晋就是促成男女双方,使之交好,暗含结婚之意。

陛下、殿下、阁下

这三个词都是敬辞,“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阁下”一般指宰相。这三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高帝纪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说法。颜师古注引汉应劭的话:“若今称殿下、阁下、侍者、执事,皆此类也。”

古人的尊称有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不敢正视对方,因为对方地位太高。

陛下。见到皇帝,不能正视,只能站到台阶之下,更不能直接与皇帝说话,宝座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对皇帝的尊称。

殿下。见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视他们,只看他们的宫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阁下。见到宰相,也不敢正视,只能看到他的楼阁之下,于是称之为“阁下”。“阁下”可解释为在你的阁楼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机构——内阁。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才成为权力的中枢,内阁成员称为阁老。在这时,阁下又增加了一层意思,就是对内阁大臣的尊称。现在“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首相阁下、大使阁下。

陛下、殿下、阁下是对他人的敬称,以自称的“在下”地位来衬托出他们的高贵地位。

既来之,则安之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在某种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或者安顿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论语·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我们,我们就要倡导文教德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就要好好安排他们,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它的原意是对内说的,劝自己的人。而现在的意思是劝外来的人。这个词语的原意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经相去甚远了。

屋漏更遭连夜雨

此语比喻祸不单行,事事不顺。典出《醒世恒言》:“这等苦处,分明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明朝天顺年间,官居吏部给事中的马万群,单生一子名叫马德称,德称聪明好学,十二岁中了秀才。邻人黄胜把妹妹六瑛许与德称为妻,由于德称用心读书,年过二十尚未成婚。谁知马万群弹劾奸宦王振,反被王振诬告贪污,削职追“赃”,家产被官方卖空。万群气不过一病身亡,留下德称在坟堂中栖身,生活没有着落。于是他便去杭州投奔表叔,表叔十日前死了。再到南京访故,则故旧或升、或转、或死,或罢了官,一个也没投着。盘缠用尽,不得不寄食佛寺。家乡学官因他误了考,把他秀才头衔也申黜了,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你猜怎的,自此命运更不顺了:运粮赵指挥请他做门馆先生,粮船沉没了;刘千户请他教八岁儿子,儿子出痘死了;龙侍郎荐他去陆总兵处帮忙,陆总兵兵败被押解来京问罪。所以人们传说:马德称所到之处,一定会有灾殃,给他取名“钝秀才”。人们和他狭路相逢,一个个口吐唾沫,叫声“吉利”便走。

光阴易过,德称已是三十二岁。这年王振势败,新皇帝访知马万群冤屈,复其原官,追加三级,抄没田产发还,准许马德称恢复秀才资格,“落实政策”。从此,“钝秀才”一洗晦气,连考连中,殿试二甲,选为庶吉士,方与六瑛完婚。正是“十年落魄少知音,一日风云得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