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7198700000057

第57章 九画(4)

很久以前,巫山脚下住着一对淳朴善良的夫妻,结婚几十年都没有个一儿半女。一直到老人满六十岁时,才生了个女儿,且一出生就天赋异禀,不同凡响,开口就能叫爹娘。老年得娇女,让老夫妻大喜过望,他们搜肠刮肚、苦思冥想地为她取了个名字叫香姑。香姑长到十三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她的生活顿时艰难起来。村里有个财主早就垂涎于香姑的美貌,见此机会便假惺惺地派人上门对香姑问寒嘘暖,心里却打着乘机霸占她的如意算盘。香姑年纪虽小,但早就看穿了财主的用心,她怒斥并赶走了财主派来的人。财主见来软的不行,就亲自带着家丁上门抢人。乡亲们听说后都替香姑担心。但香姑这时候气定神闲,她让乡亲们放心,说自己是天上的仙女,被派下来侍候两位老人,现在这件事已经圆满完成,自己也该回去了。说着她拍手一招,天上马上飞过来一只五彩锦鸡,落到了香姑的身旁,她骑上锦鸡飞到了空中。这时坏财主刚好赶到,看到煮熟的鸭子要飞了,急忙命人用箭向香姑射去。只见香姑不慌不忙,从空中撤下一把小白子儿,将射出的箭倒撞了回去。恶有恶报,财主被箭射死了。那些小白子儿落地后都慢慢变成了菌儿。乡亲们按香姑吩咐,把这些菌儿采来煮菜,味道极为鲜美。为了纪念香姑,人们便把这种菌儿叫做“香菇”了。

香饽饽

“香饽饽”一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指受重视、受人待见、受欢迎的人或事物。那么,“香饽饽”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香饽饽”源自满族对面食的称呼。满族早期以渔猎经济为主,但农业经济所占比重是逐渐上升的,满族早期种植的粮食以杂粮为主,包括小米(谷子)、黄豆、高粱、玉米、稷等,满族的发祥地东北现仍种植这些庄稼。这些粮食磨成面做成各种面食,满族人把用面粉做成的馒头、包子、饺子等面食统称为“饽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饽饽有:豆面饽饽、苏子叶饽饽、搓条饽饽、黏米饽饽、萨其玛(又称油炸条饽饽)、哎吉格饽饽、菠萝叶饽饽、酸饽饽、牛舌饽饽等等。

可以看出满族人做的饽饽种类繁多,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体现了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饽饽之所以香,从满族的习俗可知其意。满族祭祀时要用各种饽饽,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对祭祀时所用祭品有明确规定:每岁春秋二季祭,以搓条饽饽供献,五月以椴叶饽饽供献,六月以苏子叶饽饽供献……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满族祭祀所用的祭品以饽饽为主。另外,结婚时要吃“子孙饽饽”(即饺子),以示早生贵子。办理丧事也吃多种饽饽。从这些风俗当中可以看到饽饽在满族民间习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很吃香了。在今天,以瘦为美,减肥成为时尚,杂粮面食当然更是“香饽饽”了。

重阳节

“重阳节”指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老人节。它源自南北朝时期。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重阳节的起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被沿袭至今。究其原因,在中国人心中,“九”为大数,是个特别的数字,在古代《素文》中就有“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之说,认为“凡数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在中国文化中也特别看重“九”。如:九宵、九洲、九重天、九九归一等,好像与九有关的都被附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代帝王常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称为“九五”之尊。在《易经》中,“六”被定为阴数,“九”被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之为“重阳”。古代人们认为这是个大吉大利、值得庆贺的日子。于是把九月九日定为重阳节。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中又是最大的,包含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正因为此,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

追星族

“追星族”指对明星崇拜到迷恋程度的人们。时下,追星族成群、跟风。看看蔡明、郭达、赵丽蓉的小品《追星族》就完全明白什么叫追星族了。

“追星族”一词,起源于1974年至1976年之间的台湾地区。当时的媒体,把追随著名歌星凤飞飞的一群青少年,称为“追星族”。这些青少年,为了追星,常常逃课、旷工,凤飞飞到哪里演唱,他(她)们就跟随到那里,给凤飞飞呐喊、造势。这种追逐明星的人群就被媒体称为“追星族”。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新名词——粉丝。

狮子镇邪

我国盛产老虎,不产狮子,而被称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没有被尊为镇邪之兽,反而由狮子来担当,这是为什么呢?这与狮子的传入和宗教传入有关。

首先,狮子作为物种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出自《后汉书》,提到在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5年),安息国王遣使进献狮子以及符拔等奇异猛兽。伴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更多的狮子被使节们带到中国来。魏晋南北朝也有几次西域国家进献狮子的事例,不过仍旧为数尚少。到了唐代,中国古代史上这个最为发达的对外交往时代,狮子才频繁传入中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开始熟悉狮子,并撰写诗词歌赋来描写这种来自草原的百兽之王。当时,人们以能一睹雄狮风采为骄傲。

其次,异域宗教的传播大大丰富了中国狮子文化。特别是佛教的传入,与狮子的传入几乎是同时。西域多种宗教与狮子有关密切的关联。佛教以狮子吼来形容佛祖佛法的威严,用狮子来充当菩萨罗汉的坐骑;波斯古代宗教则以狮子为护法神兽,身带双翼守护着神坛或殿堂。这些内涵通过宗教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借助传入中国的佛教,尤其是祆教、摩尼教等,狮子开始在中国承担起护法镇邪的重任,在中国人眼里,狮子成为威严尊贵的象征。从此在皇家陵阙、权贵门前,纷纷树立起一对对门狮;在宫廷舞台盛大庆典上,不断上演气势磅礴的“五方狮子舞”。甚至民间也以狮子为吉祥物,用来驱邪,房顶、墙头放有石狮子,门洞的门墩也雕刻成石狮子,用来镇宅。

独占鳌头

“独占鳌头”现在泛指占居首位或第一名。它的原意是指古代科举考试头名状元。这个俗语源自哪里呢?

清代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对此作了说明:“又俗语谓状元‘独占鳌头’,语非尽无稽。胪传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中立陛石上,石正中镌升龙及巨鳌,盖警跸出入所由,即古所谓螭头矣。俗语所本以此。”

原来,我国古代,皇帝管理朝政的金銮殿前,靠近大殿门口的地方,有一块雕刻着飞龙(天之骄子)和巨鳌(长寿神龟)的大石板,叫“龙鳌石”。每天早晨,文武百官上朝时,就从这块“龙鳌石”的两旁经过。

封建王朝有个规定,凡逢大试之期,新考中的六十名进士,均须站在“龙鳌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龙鳌石”上,带领着向皇帝行礼谢恩。据此,后来遂用“鳌头”或“独占(站)鳌头”,指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如唐诗:“鸳鹭簪裙上龙尾,蓬莱宫殿压鳌头。”“独占鳌头”这一俗语至今还在使用。

待字闺中

“待字闺中”是指到了婚嫁年龄,但还没有出嫁的女子。“闺”,女子的卧室。

“待字闺中”源自《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笄”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周代礼俗,女子年过十五,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二十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女子在成年礼上通常会取字。

“待字闺中”这个词的出现不会早于宋代。宋以后,一般家里有子女出生,必定请当地的秀才或者精通民间五术的人,来家里给孩子排出“生辰八字”,然后写到红纸上,收藏起来待用。这种排“八字”的做法在古代被称为“子平术”。这个“子平术”是宋代人徐子平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而成的,推算年、月、日等占卜方式,俗称“合八字”。不论男女,到谈婚论嫁时,请命师合一下“八字”。因此,当家里有未嫁的女孩,于是就要找人求“八字”或求人拿“八字”来合,如“八字”合不上,就不能结婚。故“待字闺中”,这里的“字”就解释为“生辰八字”。古人觉得,将要结婚的人的“生辰八字”要保存得非常好才可以,因此结婚后才可以公开“生辰八字”。所以“待字闺中”也就是尚未聘娶的意思。

信忌红字

书信没有用红笔来写的,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历来有个说法,叫“丹书不祥”。所以,人们忌用红笔写信,认为收到红笔写的信很不吉利。其实,这不能算迷信,而是有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

所谓“丹书”,在三种情况下使用。第一是古代统治者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托言天命,捏造所谓的“天书”,用丹笔书写,故称“丹书”。第二是帝王颁发给功臣的一种证件,也用红笔书写。从文物中可以找到皇帝书写的文件许多是用宝贵的朱砂写成的。第三是古代用朱笔记录罪犯徒隶的名籍。原来,古代罪人名册要用红笔书写。直到现在处以极刑的罪犯名字都要用红笔打叉或在名字下面画杠,这种做法是古代处理罪犯的遗迹。

以上三种情况,都对老百姓的心理产生了影响。皇上假托天命,写的文书称丹书,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谁敢模仿冒犯,这是其一。罪犯的名册用红笔来写,处斩死刑犯人要把罪犯的名字打上红叉,老百姓对死看做是不吉利的事,何况被打上红叉处斩的死囚犯呢,更是避之不及,这是其二。以上两种原因产生了对老百姓的心理影响,因此,人们忌用红笔写信是有道理的。

促膝谈心

“促膝谈心”形容两个人谈话很投机,能把心里话说出来,是心与心的交流。“促膝谈心”与古代人的坐姿有关系。

“坐”字形状是“二人土上坐”,古代没有凳子,所以古人坐的姿势跟我们现代人的坐姿有很大区别。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是:两个膝盖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叫做“安坐”。三国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管宁。他经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时间长了,木榻上放膝盖的地方都被磨穿了。可见,三国的时候人们还是这样坐的。

“促膝谈心”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谈心,越谈越近乎,两个膝盖就不知不觉地向前蹭,直到蹭不动了,这才发现两人的膝盖已经顶在一起了。如果像我们现在这样坐在凳子上,要想促膝谈心,那可就不容易了,因为你的重心全在凳子上,无法向前“促”,要想前进,只能搬。

我们今天用“促膝谈心”,不是非要顶膝而谈,只要是发自内心的交谈,坐着、站着都一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一俗语比喻造什么因,得什么果。它看似一条农谚,却是一个典故,典出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九卷。

说的是宋高宗(赵构)绍兴年间,有个叫柳宣教的书生考中进士,当上临安(今杭州)府尹。上任时,厅下一应人全部来参拜,唯独城南水月寺住持玉通禅师不到。柳宣教怀恨在心,决心报复他,定下一计,让一个叫红莲的绝色女子去与玉通禅师私通。玉通禅师得知上当,当晚自处圆寂。他死后,同样没有放过柳宣教,投胎柳妻,生下一女,名叫柳翠,不守妇道,干尽风流韵事。佛家认为这是玉通禅师对柳宣教的惩罚性报复,该到此为止了,便决定找个机会度玉通禅师出世。也就是说要使玉通禅师的化身——柳翠皈依佛门。所以,佛家委派法空长老点化柳翠。

一天,法空长老来到柳翠门前化缘,柳翠问道:“师父,你有何本事来此化缘?”法空长老说:“贫僧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说些因果之事。”柳翠问道:“什么因果?”法空长老说道:“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为因,受者为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是因,得是果。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好因得好果,恶因得恶果。”一番话,说得柳翠一下子明白了。她死后,人们都说是活佛显化,很多人赶来送葬。

闺女

“闺女”指未婚女子,也指女儿。其来源与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有关。

未婚女儿的住处称作“闺阁”。原来,古代住宅,在大门与堂室之间,还有一个小门,叫做“闺”,相当于后来的二门。《公羊传》宣公六年写晋灵公派人刺杀赵盾的情况:“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门:守大门);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焉;俯而闚其户,(盾)方食鱼飧。”这段描述准确地勾勒出了勇士经过的路线:大门——闺——堂。闺门以内即主人起居之处,因此,后来称内宅为闺。枚乘《七发》曰:“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后来才引申为女子的住处。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闺塾》:“……闺门内许多风雅。”《宋史·涂端友妻传》曰:“吾闻贞女不出闺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