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06

第6章 谋而后动(4)

孙权部下中,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之间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说:“豫州(刘备)军虽然在长坂失败了,但现在生还的战士以及关羽水军精甲也有万余人,还有刘琦和江夏战士也有一万多人。”他还指出曹操的弱点,第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兵疲惫不堪;第二,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他们不善于水战;第三,荆州的老百姓没有真心服从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抗曹,一定可以取胜。

经过诸葛亮的一番斡旋,孙权终于同意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这样一来,孙刘联军的实力大增。

赤壁之战爆发后,孙权命大将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周瑜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的部队及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遇到瘟疫流行,导致他们初战不利。曹操只得把军队转移到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这时,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方形成了隔江对峙的局面。

由于曹操的北方兵不习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用以减轻风浪的颠簸。周瑜的部将黄盖提出建议,采用火攻战术来大败曹军,说:“现在敌人人多而我们人少,这样很难僵持太久。但是,看到曹军的船舰都艏艉相接,倒是可以把它们烧了,然后再战。”

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让黄盖诈降去接近曹操战船。黄盖准备了十艘舰船,上面满载柴草和膏油,外面用帷幕伪装,上面插着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大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过后,经常会有几天比较温暖的天气,而此时风向也会变为东风或南风。

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到了午夜风更加急促。黄盖用准备好的船舰开始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举火把,让众多士兵一起齐声大叫:“投降啦!”

曹军官兵毫无戒备,都抻着脖子观望,指点着这些来投降的人。

当黄盖的船行驶到离曹军大约二里地时,黄盖下令点燃船上的柴草,同时发火,火借着烈风越来越猛,船飞快地像箭一样,把曹军的船只全部烧掉,大火蔓延到岸上的曹营。顷刻之间,烟火铺天盖地,曹操的人马被火烧和溺死了许多。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孙刘联军击败了曹魏军团的进犯。此后,孙权和刘备与北方的曹魏集团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最终格局。

◎故事感悟

刘备若非借助东吴的力量来抵抗曹魏集团的进攻,相信很难有取胜的把握,毕竟在当时的三股力量中,他的实力是最小的。诸葛亮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建议刘备联吴抗魏,真是高瞻远瞩的战略举措。而讲到刘备实施的这个计谋,就不能不讲一个“借”字的艺术。“借”,首先是借助人的力量,但往往不拘囿于人。趋势潮流,万事万物,只要能为我所用,都可以借来一用。能不能借,会不会借,关系到你的处事方式。借得对,就会大大有益于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刘备是幸运的,既然知道自身的力量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硬拼是不明智的,所以他要谋。而谋的结果就是“借”,而且他“借”对了。

◎史海撷英

刘备白帝城托孤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异常悲愤,他报仇心切,竟然不听诸葛亮劝告而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的病难以治愈,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过来,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着刘备的另两个儿子刘永和刘理来到白帝城看望刘备。

当诸葛亮看到刘备的病状,急忙拜倒在刘备床前。刘备叫诸葛亮坐在身边,用手抚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有了丞相的辅佐,我才能建立了今天这样的事业。但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劝阻,遭到今天的失败,真是后悔万分。现在看来,我的身体也很难好了,而我儿子的能力还太弱,所以,我不得不将大事托付给你了。”

刘备说完,泪流满面。

诸葛亮也哭着说:“望陛下保重身体。”

刘备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将官,见马谡也在身边,叫他暂时退出。对诸葛亮说:“这人(指马谡)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丞相对他要慎重考察。”

诸葛亮跪拜在地说:“臣知道,臣一定谨遵圣谕!”

刘备叫身边的人扶起诸葛亮,握住诸葛亮的手说:“阁下的才能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你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做两川之主。”

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至死不渝。”说完,再次叩头。

刘备命令人草拟诏书给刘禅,写道:“我死以后,你们兄弟要像侍奉我一样侍奉丞相,视丞相为父!”然后又嘱咐刘永、刘理二兄弟,让他们二人千万记住这些。说完这些话便昏迷过去,几天之后刘备撒手归天,死时63岁。

◎文苑拾萃

咏怀古迹

(唐)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火烧连营后发制人

◎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方孝孺

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吴王孙权称帝后被任命为丞相,在三国前期曾多次率领吴国军队抵御北方的魏国及西方的蜀汉的核心人物。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于222年率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军作战,以火攻大破之。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赤壁之战后,刘备以周瑜划给他的地方太小,容不下前来投靠的刘表旧部为由,亲自前往东吴向孙权借荆州。而孙权这方呢,也打着让刘备当挡箭牌的如意算盘把极具战略地位的荆州借给了刘备。

既然说是借,那总要有还的一天吧!可人们却常说“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面对如此言而无信的刘备,孙权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荆州这块肥肉呢?于是他步步为营,棋高一招,最终将荆州收入囊中。

孙权夺取荆州的行动,使吴、蜀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起来。蜀汉章武元年(221)七月,刘备以替盟弟关羽报仇为名,派将军吴班、冯习率兵四万,击破了李异、刘阿等部吴军,占领了秭归,准备东征孙权。

对此,大将赵云反对说:“当前的主要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权。我们应当利用曹丕篡汉称帝之机,扩大反曹联盟,出兵占据关中,控制黄河、渭水上游,关中、关东的反魏势力必然会裹粮策马迎接我军。如果把主要敌人曹魏搁在一边,去和东吴作战,后果将是很不好的。”

孙权为了减少两国纠纷,也曾两次派使者向刘备求和,这一切,却全被刘备拒绝了。这位登基不到一年的皇帝,决心一举夺回战略重地荆州。

孙权求和不成,只好准备战争。为了防备魏军乘机进攻,他遣使向曹丕卑辞称臣,被曹丕封为吴王,暂时地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吴军原统帅吕蒙已在荆州之战结束时病死。为了确保抗蜀战争的胜利,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的孙权,断然起用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部共五万人马,溯江西上,迎战蜀军。

以前并无显赫战功的陆逊,一举成为东吴的统帅,这使一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和王亲贵戚们很不高兴,也很不服气,他们根本看不起陆逊,对陆逊的命令也不愿意服从。

为此,陆逊召集众将开会,他握着孙权亲授的大都督宝剑,严肃地对大家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都怕他,现已挥军进入我们境地,是个强大的敌人。各位应当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是,主公将统帅重任交给我,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可取之处,这就是忍辱负重。然而,军队的纪律是不能破坏的,大家必须各负其责,服从指挥。如果再有违犯军令者,一定要严厉惩处。”

诸将虽然不满,迫于军令,只好服从。

蜀汉章武二年(222)正月,刘备决定亲率大军由秭归大举东下。另一将领黄权向刘备建议说:“吴军战斗力强,我军顺流东下,进易退难,请让我作先锋试攻,陛下应率主力殿后,较为稳妥。”

刘备对这一建议又拒绝了。他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率领长江北岸诸军,防备魏军进击蜀军侧翼,自己率蜀军主力沿长江和南岸山岭,水陆并进,其势锐不可当。先锋吴班、陈式所部水军一举攻占夷陵。

初次担任统帅的陆逊看到,不论地形、兵力和士气,蜀军都占着显著的优势,如果急于迎战,吴军会吃大亏。因此,他大胆地实行了诱敌深入、等待时机、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命令吴军从巫县(今四川巫山)一直退到夷道(今湖北宜都西,位于长江南岸)和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位于长江北岸)一线安营扎寨,转入坚守防御,不和蜀军交战。

一些吴军将领本来就怀疑这位新统帅的指挥才能,现在看到他只知道一个劲地后退和坚守,终于忍耐不住,群起向陆逊请战。陆逊不动声色地说:“刘备举兵东下,其势正锐,又凭高据险,很难一举攻破,即使攻破,也难获全胜。若出战不利,反而影响大局,不如奖励将士,多献计谋,等待形势变化。我们应当等到蜀军沿山岭行军,兵力难以展开,容易疲惫涣散时再出战。”

将领们听了半信半疑,怏怏而退。其实,陆逊面对强敌,先让一步,主动退出高山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六七百里崇山峻岭让给蜀军,扼守要隘,避敌锐气,待机决战,这样指挥是很高明的。可是,吴军将领们不理解这一作战意图,以为陆逊是害怕敌人,因此各怀愤恨,流言蜚语,时有所出。陆逊仗有孙权的信任,以忍辱负重的精神,对此不予理睬。

二月,刘备率领大军进到猇亭,扎下了大本营。他自恃身经百战、兵多将广,完全不把陆逊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统帅放在眼里。在这种情绪指导下,他不断地分散着自己的力量。先是命令蜀军沿六七百里山岭接连设置了几十个营寨,摆了一个展不开的长蛇阵,后又分兵一部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

孙桓是孙权的侄子,立即向陆逊求救,部将们也强烈要求分兵救援。陆逊坚决不同意,他对部将说:“孙桓深得部下拥护,夷道城防坚固、粮食充足,不会失守,只要我的计策施展,其围可不救自解。”将领们因此对他更加不满了,对此,陆逊仍然置之不理。

刘备本想先发制人,一举打败吴军。可是,陆逊却坚守不战,这使刘备非常恼火,就天天派人到吴营外辱骂挑战,陆逊只是不理。刘备见激将法不行,就改用诱敌法,他将8000多名精兵埋伏在山谷之中,而令吴班率领几千名老弱残兵在吴军营地前的平地上扎营。

吴军将领们一见有机可乘,纷纷请求出击。陆逊制止说:“大家不知孙吴兵法之妙,此举必定有诈,看一看再说。”刘备见吴军还是不出战,只好撤出山谷中的8000多精兵。诸将见陆逊所料果然不错,慢慢佩服起来。

陆逊按照既定部署,集中兵力固守待机,和蜀军相持了七个月之久。刘备被阻于猇亭、夷陵一线,欲战不可,欲退不能。随着天气不断炎热,蜀军将士个个叫苦,斗志日渐衰退。这时刘备又将就士兵们的避暑要求,竟然放弃了“水陆并进”的有利条件,令水军全部弃船上岸,到山林中扎营避暑。陆逊一见大喜,立即满怀信心地上书孙权说:“开战之初,我所顾虑的就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而下的优势。现在蜀军已经舍舟登陆,在密林中处处扎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再有大的变化了。刘备过去用兵,总是败多胜少。因此,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打败刘备,已经有把握了。”

于是,陆逊召集诸将部署反攻。将领们迷惑不解地说:“要攻刘备,应在当初,现在让他深入了六七百里,设防了七八个月,各险要重地都已配备重兵,这时候反攻恐怕不利吧?”陆逊笑着对大家说:“刘备是个很狡猾的人,见多识广。大军初来,考虑必然精细,加上其水陆并进,士气旺盛,我们如果出击,是难以得胜的。半年多以来,蜀军被我军阻止在此,一直没有得到进攻的机会。现在蜀军疲惫,斗志消沉,处处设营,兵力分散,刘备又令水兵舍舟上陆,说明其计谋也已用尽。因此,要打败刘备,现在正是极好的时机。”诸将认为他的看法有道理,因而对反攻充满了胜利信心。

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夕,陆逊先率一部分人马试攻了蜀军的一个营寨,结果大败而回。有的将领一见又泄了气,说这“不过是白白送死”。

可是,陆逊却胸有成竹地说:“我已有破敌之法了。”

接着,陆逊调兵遣将:令水军溯江而上切断南北两岸蜀军的联络;令一部士兵每人背一捆茅草,乘黑夜分头到各个蜀军营寨放火;令大队人马以火光为号同时出动。蜀军营寨本是竹、木所筑,又全在密林之中,易被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