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04

第4章 谋而后动(2)

时间一长,匈奴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了。就连赵国的士兵们也私下议论,认为李牧胆小怯战,有的还愤愤不平。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李牧出击。李牧也不作解释,依然我行我素。匈奴一来,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匈奴每次前来抢掠都一无所获而归。

赵王得知李牧依然防守不战,认为他胆怯无能,灭了自己的威风,立即将李牧召回,派另外一员将领来替代。新将领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就下令军队出战。但几次都失利,人员伤亡很大,而且边境不安,造成百姓无法耕种和放牧。

赵王又派使臣请李牧复职,李牧声称有病,闭门不出,不肯就任。赵王只得下令要求李牧出山。李牧对赵王说:“国王一定让我去,我还像以前那样做,如果您同意我才能去。”赵王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又来到雁门,坚持按既定方针办,下令坚守。几年内匈奴多次入侵,都一无所获,但匈奴总以为李牧胆小避战。其实,李牧早已定下诱敌深入、设伏全歼的计策,对种种屈辱骂名置之不理,而戍边的将士们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效力。

李牧看条件成熟了,于是开始筹备作战,他严格挑选出1300辆战车和13000匹精壮的战马,又选出5万勇敢善战的士兵,10万优秀射手之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重新编队,进行联合作战训练。公元前244年春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到处放牧,引诱匈奴来犯。

不久,情报员送来情报,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一支小部队出战,假装败于匈奴兵,丢下数名百姓和牛羊作诱饵让匈奴俘虏。匈奴单于听到战报十分高兴,因久无缴获,于是率领大军侵入赵国边境,准备大肆掳掠。

李牧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了解到敌情,提前在匈奴军队的来路上埋伏了奇兵,等待匈奴大部队的到来。李牧为消耗敌军,先采取守势,采用“战车阵”从正面迎敌,有效地阻碍和拖延了匈奴骑兵的行动;步兵集团则居中阻击,让弓弩兵轮番远程射杀匈奴兵,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

当匈奴军的进攻受挫后,李牧乘势将精锐部队由两翼插入作战,对匈奴军发动钳形攻势,将匈奴军包围。经过几年养精蓄锐且训练有素的赵军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他们英勇地杀向敌军。结果,10万匈奴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数亲随仓皇逃窜。

李牧此次大败匈奴之后,乘胜之势横扫了赵国北部的匈奴属国,消灭襜褴、攻破东胡,并收降了林胡,迫使单于向北方逃去,彻底清除了赵国北方的忧患。这次战役后,在十几年之内,匈奴兵都没有再入侵赵国边境。李牧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最重要的将领。

◎故事感悟

李牧在作战方略上谋划全面、周详、得当,而且富有针对性。李牧对时机的掌握非常准确,开始抵御匈奴时,因时机不成熟,就是不出击,即便被称胆怯,遭受赵王责备、罢免,也不改初衷。但当赵军训练成熟,装备完善,纷纷请战,而匈奴兵将心高气傲、大举入侵时,他便果断出击,一举全歼匈奴骑兵。其实,李牧的这些表现,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慎”字,就是这样的小心谨慎、谋而后动的做法让他取得了成功。

◎史海撷英

李牧被害

赵王迁四年(前233),秦军再次出兵攻赵国属地“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奉命出击,虽大败秦军,但赵国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国、魏国已听命于秦国,跟随秦军一起攻打赵国,李牧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王迁七年(前230),秦国大将王翦大举进攻赵国,率兵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

当时,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加上北部地震造成的大面积饥荒,国力已很衰弱,而更大的忧患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曾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于是使用反间计,重金贿赂郭开,让他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分青红皂白,立即派赵蓖和齐将颜聚取代李牧。

李牧为了国家安危和军民利益而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使用暗计,乘李牧不备将其捕获并杀害,同时罢黜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从而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期东方六国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息。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说:“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文苑拾萃

五哀诗·李牧

(宋)司马光

椎牛飨壮士,拔距养奇材。

虏帐方惊避,秦金已暗来。

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

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汉文帝刘恒的谋略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思四邻。——《老子》

刘恒(前202—前157),汉朝的第三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汉族,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氏,汉惠帝之庶弟。在位23年,享年47岁。葬于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东北角)。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和他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稍微了解一些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朝有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时期,这就是汉文帝和他的儿子汉景帝在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开创的基业后,励精图治而缔造的黄金时期,被后人称为“文景之治”。

吕后专政期间,文帝刘恒还只是代国的诸侯王,此时的他没有像其他一些诸侯王那样沉迷于享乐,而是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当专权的吕后让他迁封内地时,他以“愿为国家长久守边”为理由,既没有中被控制的圈套,又委婉地拒绝了吕后。因此,刘恒躲过了被吕后谋害的命运。

在吕后之乱被平定后,大臣们开始商讨拥立皇帝问题。惠帝的几个儿子被众臣认为不是刘氏后代,不能立,而且均被周勃等人诛杀。此时,刘邦只剩下刘恒和刘长两个儿子。此外,有可能继位的还有朱虚侯刘章,因为在灭吕氏时他立功最大,所表现出来的果断和勇猛,使周勃、陈平等重臣感到不安。

经过反复商量,众臣决定拥立当时以“贤圣仁孝”著称的代王刘恒为帝,这就是汉文帝。刘恒得知这个消息后,他担心有诈,所以行事非常谨慎。他并没立即答应登上王位,而是和自己王府的近臣们商量了方案:他先以病为由推脱了几次,争取时间静观其变;同时,派人到京师朝廷打探,以确认真伪。经多方证实,他确定局势已定,朝廷的大臣们真心要拥立自己为帝,才动身来到京师。到了京城,刘恒依然再三推让,最终被众臣拥立为天子,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

面对由代王到天子的转变,刘恒在表面上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悦,而是静观事态发展。当自己的亲侄子被大臣们诛杀时,他依然沉默,喜怒不形于色。

由于汉文帝是“吕后之乱”后在群臣的拥立之下登基,所以地位并不稳固,某些功臣居功自傲,加之此时人心浮动,如果事情处理不当,会使国家重新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治理国家,汉文帝时常不动声色,谋而后动,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

刚登上王位时,汉文帝深知王位根基不牢固,所以处事十分谨慎。他担心自己做事稍有不妥会引得重臣的不满,所以对待朝廷的老臣们处处以礼相待,十分恭谦,甚至到了让一些大臣看不惯的地步。袁盎建议汉文帝不能这样对臣下,应该有君臣之别。汉文帝从袁盎的建议里了解到大臣们的想法,上朝开始变得威严了。

汉文帝善于谋略和为人,能够很好地调节与众臣的关系,对他们既有所辖制,但程度又在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周勃是功臣中最难对付的一个。刘恒刚到长安时,周勃就向他奏报,说自己有话要与他单独谈,这明显的是周勃居功自傲,想与刘恒谈条件。一般来说,臣子对君王如此无礼,君王都会生气,但刘恒却不动声色,以一句“天子不能有私语,有事情可以朝堂上说”将周勃的发难挡住。这样,既回绝了那些居功自傲的大臣邀功或其他企图的谈话,又向大臣们展示了自己开张圣听的姿态,回答得委婉而庄重。

在得知周勃并不是忠心的可用之人后,汉文帝有了夺其权的想法。但是,因当时周勃党羽众多,不能公开罢免他,以免引起其党羽生事。汉文帝为制服周勃而想了一个办法。

一次上朝时,汉文帝在朝堂上问周勃几个问题,周勃被问得很紧张,浑身是汗,但一个问题也答不上来。接着,汉文帝问大臣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圆满地回答了这几个问题。

汉文帝用这个办法暗示周勃,让他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位,最好自动引退。周勃经人提醒后,主动辞官。之后,汉文帝又多次用软刀子压制周勃,迫使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周勃回到家中,每天提心吊胆,穿着盔甲度日,生怕有人谋害他。后来,因事被人举报而入狱,周勃托人到太后那里求情,文帝顺水推舟把周勃放了。

上面这个事情,是文帝打击以周勃为代表的功臣派的一个手段,并没打算杀他,只是想让这些大臣明白君臣界限,不要有非分之想。打击了周勃以后,此事对其他大臣自然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汉文帝的政权逐步得到了巩固。

◎故事感悟

面对王位的诱惑,汉文帝谨慎地观察而后受;刚登王位,对臣子恭敬礼对,大家有目共睹;对不能为己用的大臣,展示了以退为进的政治谋略。这一步步棋走得谨慎而平稳,正是这样的勇气和谋略让他成就了一番大业。

◎史海撷英

汉文帝拒奢尚俭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提倡节俭的皇帝之一。根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在位时生活十分朴素,经常身着粗袍;他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全用泥瓦,连墓室装饰也明令不许使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他最宠幸的慎夫人,也随着文帝过着简朴的生活,平时的装束不是一般贵夫人那样的拖地长裙,而是像劳动妇女的短衣打扮,所居住的室内帷帐,也没有绣龙描凤的纹饰等,非常朴素。

一次,汉文帝想在宫内修一座露台,他向工匠打听所需花费。当工匠告诉他修成需要百金时,汉文帝马上感叹:“百金,是中等人家十个家族的资产了。”于是,放弃了原先的打算。

汉文帝不奢侈而崇尚勤俭,并不是他没有欲望,而是他不敢(或说不愿)放纵自己。当时,国家刚刚摆脱兵祸战争,神州大地满目疮痍,犹如一片废墟,国库空空,国家财力极其贫弱,皇帝出巡时连一辆像样的马车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计艰难,一遇灾年,千里荒野,遍地是被饿死的尸体,老百姓只能把妻子和孩子卖掉或遗弃,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面对经济状况的恶劣,汉文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局势的措施,如减轻赋税、抑制商人而扶植农业、招募百姓返乡务农等等,很快使濒临崩溃的国家经济有了一些生机。与此同时,在宗室列侯中,却有一股不正之风气悄然增长,这就是他们的骄奢淫逸。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以增加封国内百姓的负担为代价,使稍稍喘息的百姓又坠入了艰难的生活中。汉文帝果断地推行节俭之风,以抵制奢靡的侵害,并且身体力行,以此影响官风乃至民风。

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当朝的23年中,皇宫内的建筑以及所用的车马等没有增加。这些都说明当时皇朝的节俭。史书中还记载:汉代能够兴旺,是因为扫除了过去的苛捐,让老百姓能够得到休养。到了孝文(即汉文帝)时期,更是推崇勤俭。到孝景(即汉景帝)时期,依然遵守父皇的习俗规定,他在位的五十六年间,更是破除许多不良习气和风俗,使得黎民百姓日子过得很富裕。这样,终于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尚俭社会。

◎文苑拾萃

汉文帝

(宋)王安石

轻刑死人众,丧短生者偷。

仁者自此薄,哀哉不能谋。

露台惜百金,灞陵无高丘。

浅恩施一时,长患被九州。

料敌审慎谋划深远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旧唐书·陈子昂传》

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叔。汉朝名臣、名将。陇西郡上邽人(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候,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领七百壮士突出匈奴的重围。被汉武帝拜为中郎,官居车骑将军长史。汉昭帝时,历任大将军(霍光)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将军,击败武都郡氐族的叛乱,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汉昭帝去世后,参与霍光尊立汉宣帝,封营平侯。后来,任为蒲类将军、后将军、少府,神爵元年(前61),宣帝用他的计策,平定了羌人的叛乱,又进行屯田。第二年,诸羌人投降,赵充国病逝后,谥号壮。汉成帝派人给他画像追颂。

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上邽人,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他指挥作战很有谋略,训练军队每时每刻都为战备,没有战事时一定做各种坚固营垒的准备。每次战斗之前,都要先做计划而后开战,从来不会鲁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