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20

第20章 慎始慎终(2)

神武帝高欢死后,秘不发丧。高澄担心河南有变,要亲自去巡抚,于是把宫中的事委托给赵彦深,提升他为大行台都宫郎中。临出发时,高澄握着赵彦深的手哭泣着说:“母弟族的事情都托付给你,很幸运有像你这样的人(来辅佐我)。”

后来,宫廷内外一片安宁,没发生任何骚乱,靠的全是赵彦深的把控。高澄从河南视察返回发丧,对赵彦深大加褒扬和赞美,于是,封赵彦深为安国县伯。

有一次,高澄出征颍川,引水攻城,城墙即将被水淹没了,而西魏守城大将王思政仍不投降而想死战。于是,高澄命赵彦深一人入城劝降王思政,由于赵彦深的劝说,当天,颍川城就放弃了抵抗,赵彦深与王思政牵手走出城门。

文宣帝高洋即位,赵彦深仍掌管国家机密,并进爵为侯。天保初年,升至秘书监。因为他的忠诚和谨慎,文宣帝每次到郊外祭庙时,都让赵彦深兼任太仆卿,骑马陪着皇帝。文宣帝有时外出巡游,赵彦深就辅佐太子。

由于他对后宫之事了解很多,文宣帝下诏慰劳和劝勉他,让他一直典掌机密。河清元年,晋爵为安乐公,次年升迁至尚书左仆射、齐州大中正、监国史,又升尚书令,作为特殊的升迁,被封为宣阳王。武平二年,拜为司空,后因被祖珽离间,出任西兖州刺史。四年,征为司空,转升司徒。武平七年六月,因暴病而死,享年70岁。

赵彦深经历了几个帝王,经常参与国家重要决策。他性情温柔而谨慎,喜怒不形于色。每个帝王对他都很尊重,每次召见,就让他坐在皇帝的床上,皇帝常称他的官号而不直叫其名。凡是各种选举,他总要先加铨选,然后再确定。

高演执掌朝政后,群臣多次劝他即位,而只有赵彦深不进言。高演对王唏说:“如果说许多人都称天下有归,为什么不见赵彦深有话?”

王唏把这话告诉了赵彦深,他迫不得已,向高演说了自己的意见。赵彦深在当时已被如此看重。

赵彦深平日说话十分谦逊,行为也很恭敬,接人待物从不骄傲视人。正因他这样言行,所以,北齐的宰相中能善始善终的只有赵彦深一个人。

◎故事感悟

但凡能够善始善终的人,必定会是个一生做人行事慎始慎终的人。赵彦深从小就小心谨慎,慎于言行,不乱交朋友,到其入仕,依旧自我约束,谨言慎行。正因为如此,他才没有给人落下把柄,也才能安然善终。慎始慎终,是聪明人的一种处世哲学,同时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

◎史海撷英

赵彦深不忘母教

赵彦深的母亲傅氏,是一位很有节操且见识深远的女性。

赵彦深刚刚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二人生活十分艰难。家族中有人看不下去了,就劝傅氏趁着还年轻,赶紧改嫁。但是傅氏从来不理会,依然带着赵彦深艰难度日。

赵彦深五岁时,傅氏对他说:“家境贫寒你又还小,拿什么过日子呢?我是不会丢弃你的,但是你要记住,人穷志不短,只要有志气,总会有出路的。”赵彦深哭着说:“如果上天可怜我们,儿子长大后一定报答母恩。”

赵彦深一直记着母亲的话,心存志向,努力上进,终于有一番成就。到赵彦深被任命为太常卿那一天,他回到家中,不脱朝服,先到里屋去见母亲,跪着陈说幼小丧父,受母亲教训才能够有今天。

母子相对哭了很久,然后赵彦深才改穿常服。后来,傅氏因为有德行而被封为宜阳国太妃。

◎文苑拾萃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赵隐

(宋)林同

至今说花县,当日奉潘舆。

未必若赵母,回班候起居。

“清卿”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礼记》

袁聿修(511—582),字叔德,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北魏中书令袁翻之子,过继给叔父袁跃。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世无争,九岁时被州里辟署为主簿,深受尚书崔休赏识。天保初,任太子庶子,代理博陵太守。东魏孝静帝武定末,任太子中舍人。官至吏部尚书,在官廉洁奉公,被称为“清郎”、“清卿”。开皇二年(582)卒于熊州刺史任上。

南北朝时期,北齐有一个大臣叫袁聿修,字叔德,为人性格深沉,见识卓越。

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557),袁聿修任太常少卿。不久,又任骠骑大将军兼御史中丞。

这期间,他的部下行为不轨,袁聿修犯有知而不报的过错,被免去了御史中丞的职务。不久,又被任为秘书监。后来,又任吏部尚书等职。

袁聿修在尚书省任职十年,未曾接受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劭与袁聿修是老友,每当在官署中开玩笑时,常把袁聿修呼作“清郎”。意思是说,袁聿修不接受馈赠,是一个清廉的君子。

北齐武成帝(高湛)太宁初年(561—562),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外出视察,负责考核官员的政绩和过失。

他来到兖州,当时正值邢劭任兖州刺史。

离开时,邢劭派人给袁聿修送去一些白色的粗绸,以表心意。袁聿修退回粗绸,不肯接受,还给邢劭写了一封信,客客气气地说:“今日我恭敬地路过兖州,有特殊的任务在身,与平时不同,凡事需要检点。瓜田李下,容易遭到嫌疑,古人向来对此就很慎重。流言可畏,像江河洪水一样难以提防。请您理解我的一片苦心,不要过多地责备我。”

邢劭欣然领会其意,给袁聿修回了一封信,写道:“那天赠给您粗绸,没有经过仔细考虑,老夫我稀里糊涂,没有想到这一层。敬接您的旨意,我没有什么不愉快的。老弟您过去是清郎,如今又做清卿了。您始终如一,真可谓是慎始慎终啊!”

◎故事感悟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顶住诱惑,必须防微杜渐。没有“小”,就不会有“大”,大错误都是由小错误开始的。小错误犹如癌细胞,在灵魂深处潜伏下来,埋下祸根,如不及早对症医治,就会渐渐危及全身。所谓: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袁聿修任职10年,未曾接受一升酒的馈赠,这是何等不易之事,从中可以看出袁聿修的清廉。往深一点说,其实就是他的“慎”在引导他这样做。“慎”,教会他小心、诚心、正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始终如一,慎始慎终,这样才能真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史海撷英

袁聿修重情义

袁聿修自幼性情平和温顺,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是最有规矩的。他以名门之子的身份,历任清朝的重要官职。当时名士们都赏识他,称赞他的风采和见识。

他在郎署任职时,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两人同在一院工作,而又志趣相投,于是结为朋友。后来,赵彦深遭到诬陷被遣放回家,由于长期无人拜访,大门口都长了杂草。但是,只有袁聿修念及交情,不顾别人的闲言碎语,依然常到赵彦深家探访往来。

袁聿修无愧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官至吏部尚书。

◎文苑拾萃

拒礼诗

(明)况钟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新鞋踩泥

◎慎始慎终,犹恐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吴克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濬川,谥肃敏。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王廷相自幼聪慧,文才显现。弘治八年(1495)乡试中举。王廷相对经术很有研究,对一些经学家尤其对理学家的论点提出了许多批评,发表了他的独到见解。他对自然科学也很有研究,对天文学、地理学也都曾有贡献。他对农学方面有所论列,对音律学也有著述。

王廷相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衡,河南仪封人。进士出身,做过几任地方官,在京畿、四川、山东总领过学校职务,最高做过兵部尚书。他富有正义感,不畏权势,敢于批评时政。

在王廷相担任督察院长官之职时,新上任的御史张瀚曾前来拜访他。

张瀚,字子文,明仁和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后来他辞归故里,把平生所见所闻著录成《松窗梦语》卷,记载了明代经济、社会、文化、民情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对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商业贸易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廷相是一个正直善良、乐于提携后辈的人,所以他热情地接见了张瀚。在与张瀚进行了一番交谈之后,他觉得张瀚是一个可造之才。

于是他就对张瀚说:“我昨天乘轿进城去办事,但是不凑巧遇到了下雨天。有一个穿了双新鞋的轿夫,一开始很小心地循着干净的地方落脚,生怕脏了自己的新鞋。但是,后来他一不小心,踩在了泥潭里。鞋脏了,他便不再珍惜。这以后,他便不再顾惜什么了,不管遇到什么路都踩下去。”

话讲到这里,王廷相停了下来,拿起桌子旁边的茶杯,喝了一口茶,笑着看了一眼张瀚。此时,张瀚正向前躬着身子,一脸虔诚地等着他的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