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02

第2章 导言

“慎”,即谨慎、小心之意,它一直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慎”一直被看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古人一向以“慎”为荣,中国更是一个以谨慎著称的国家。

“慎”是一种严谨、虔诚、专注而忘我的警觉与准备。《国语》云:“慎,德之守也。”《荀子·劝学》云:“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由此可见,“慎”使我们对所处之境、所居之地、所临之势作出谨慎而周全的判断,谋而后动,避免了因率性行事而导致的逼仄情境,辟出从容自若的一隅,书写淡定洒脱的高人境界。

“慎”的结构是一个“心”加一个“真”。也就是说,唯有用心,才能真正做到谨慎,才能体察自己内心是否真诚、行事是否审慎。人之谨慎,首先从真心不自欺开始。因为“人之神,则天地之神,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以不慎哉?”因此,当我们有不好的念头、不正当的言行时,都要审慎地想一想,这样做是不是违背、欺辱了我们善良的本性?

有了不自欺的慎行,向外扩展,就能用真诚之心,慎待他人,慎于应事。譬如在诸葛孔明的《前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记述;协和医院的一代名医张孝骞,总结其一生的从医经验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因为他们懂得“慎”,所以在自己的位置上作出了骄人的成绩。

曾子经常教育弟子要谨慎处世、远避祸患,直至达到“慎独”的境界。他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谨慎从事。“昔者,天子日旦思其四海之内,战战惟恐不能慄也;士大夫日旦思其官,战战唯恐不能胜也;庶人日旦思其事,战战惟恐刑罚之至也。是故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他教育弟子凡事要考虑后果,谋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但是,过“慎”亦不可取。过于小心即成怯弱,“慎”德也便转化为不德。畏首畏尾,胆小怕事,当言不言,当行不行,虽然慎之有余,却不足以成事。古人说:“慎者,美德也,而过用之,则流于葸。”“懦者畏祸而避之,躬陷于大恶而不恤,何慎之有。”谨慎过头,失之于懦弱而致使一事无成,反而消解了“慎”德的应有价值,也有违背古人提倡“慎”德的初衷了。按照孔子的意见,“慎”之为德,应以“礼”节之,即慎德必须限制在合“礼”的范围内。超出这一范围,慎德无“度”,便成为“葸”。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做到“慎而不葸”。

常“慎”,才可立身、立功、立言、立德;不慎,必挫、必输、必败、必毁。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尤其需要我们审慎地面对现实,谨慎地把持自己,方不会被浊恶吞噬,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俘虏。因为一念之差,可能铸成大错。有许多大罪起初不过由于一点儿贪心、私欲、傲慢、淫念存于心中,但最终却酿出了极大的恶事来,很多人甚至因此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损害了家庭和社会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慎”,要做到不以物惑,不以情移,保持理性的人生,洁身自好,才能够真正得到“慎”的品质,懂得“慎”的智慧,也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