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10

第10章 谋而后动(8)

◎文苑拾萃

经破薛举战地

(唐)李世民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吕端的“糊涂”与“不糊涂”

◎凡事皆当谨始虑终。——薛瑄

吕端(935—1000),字易直。北宋时期的大臣。北宋幽州安次人,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其祖吕兖曾在沧州节度使刘守文手下做判官。其父吕琦官至后晋兵部侍郎。其兄吕余庆,后晋时,以荫补官。入宋,历知成都府、蔡州。至道元年继吕蒙正为相。宋太宗去世后,内侍王继恩密谋废掉太子,另立君王。吕端发觉王的阴谋后制止了事态的发展,奉太子真宗即位,于是王继恩被贬逐。宋太宗以吕端为宰相。咸平元年(998)以久病免相。咸平三年以66岁而病卒,赠司空,谥正惠。

995年,宋太宗提升吕端为宰相。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没特别看重,他想的只是如何调动全体大臣的积极性,为治理好国家出力,为此,他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

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里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这个建议得到了太宗的批准,同时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

后来,太宗又下诏:朝中大事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来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宰相的位置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副宰相)。这种主动让位的行为,自然被人认为是“糊涂”。

有一年,大臣李惟清被宋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调到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级调动,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

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就以不屑的口吻说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副宰相了?”

吕端的随行人员听了生气,要过去质问那人的姓名官职,吕端制止道:“不要去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忘。虽然说我不会去特意报复他,但以后如果有什么涉及他的事撞到我手里,也很难做到公正处理。所以,还是不知道他的好。”

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反映了吕端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一般世俗人眼中,自然被看成“糊涂”。吕端这种对个人利益,对自身名利淡然处之的“糊涂”,是那么可贵,所以他的“糊涂”一直受到后人的称赞。

吕端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他有高明的政治才能,在内政、外交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北宋开国宰相赵普曾这样评价他:“得到褒奖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害怕,具有宰相的气度。”但真正使吕端名传千古的,是他的“大事不糊涂”。这种不糊涂,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

第一件事是安抚李继迁。北宋期间,党项族首领李继筠曾派兵援助宋军攻打北汉。李继筠死后,其弟李继捧继任党项族首领,表示愿归顺宋朝。宋太宗赵光义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并把李氏家族迁到东京开封。

但是,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愿意迁往开封,率人马逃到夏州以北地区进行反抗。于是,北宋调兵镇压李继迁。宋军所到之处,焚烧庐帐,劫掠财物,强迫党项人内迁,引起更激烈的反抗。党项人聚集到李继迁身边,奉他为首领,与北宋政权继续对抗。由于李继迁势力弱小,采取迂回之计,一面积极与辽国接触,寻求辽国的支援;同时,又对北宋采取诈降之策,求得喘息机会。

李继迁时降时叛,令宋太宗赵光义颇为头疼。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军打败李继迁部队,李继迁逃走,但他的母亲和妻子却被宋军俘获。赵光义本想杀掉李继迁的母亲,以解心头之恨。当时,寇准任枢密副使。上朝时,太宗单独召见寇准,向他询问如何处理这件事,正好被吕端碰到。

吕端猜到寇准一定同宋太宗在商议大事,而且瞒着自己,便拉住寇准问道:“皇上告诫你有事不要对我说么?”寇准解释说只是商议边境上的小事。吕端说:“边境上的小事我不必全知道,但边事往往是关系重大的事,若事关军国大计,我身为宰相,就应该知道。你说说看,是什么样的小事,需要皇上同你单独商议?”

寇准把俘获李继迁母亲的事告诉了吕端。吕端忙问:“皇上准备如何处理这件事?”寇准说:“皇上打算在保安军北门外把李继迁的母亲杀了,惩戒叛逆者。”吕端说:“这样做不好,你先在这儿等等,我去见皇上。”

吕端求见皇上,说:“从前,楚汉相争,项羽抓住刘邦的父亲,便想把他煮了,以此威胁刘邦。因刘邦和项羽曾是结义兄弟,刘邦说:‘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父亲就是我父亲。你把父亲炖好以后,希望你能分一碗肉汤给我喝。’弄得项羽毫无办法。那些干大事业的人都不会顾念他们的亲人,何况像李继迁这种叛逆之人呢?陛下现在把他的母亲杀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继迁吗?杀了他的母亲只能徒结仇怨,他的反叛之心会更加坚决。”

宋太宗听了这一番话,说:“既然这样,现在该如何处置呢?”

吕端说:“最好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好好地看护起来,让李继迁知道我们善待他的母亲。这样一来,可诱使他来投降。即使李继迁不来投降,也能让他始终牵挂他的母亲。让他知道,他母亲的生死全掌握在我们手中,起码对他也是一种挟制。”

太宗听了吕端这一番话,感叹地说:“要不是你来劝阻,就差点误了大事。”于是,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安置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

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在延州病死,不久,李继迁也在攻打西凉府的作战中为吐蕃族所败而死。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任党项族首领,他念及宋朝对待祖母的情义,便对宋朝采取和好的政策,归顺了宋朝,宋朝赏赐他侍郎兼兵部尚书的官职,终于使夏王国归顺了宋朝。这种局面的取得,得益于吕端当初的建议。吕端的高瞻远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件事,是在拥立太子真宗继位的问题上,发生的拥护和反对的斗争。997年,宋太宗病危。由于在太祖与太宗的交替过程中,曾出现了“烛影斧声”的千古疑案,因此,在太宗病危期间,吕端每天陪着太子(宋真宗)到太宗的床前探望。

当时得宠的宦官王继恩担心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就先串通了皇后,又暗中勾结参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掌管御林军)李继勋、知制诰(管草拟诏书)胡旦等人,图谋拥立楚王赵元佐(太宗的长子),一场即将发生的宫廷政变在秘密筹划。

太宗一咽气,皇后马上派王继恩召见吕端,想着逼吕端同意立楚王为君。其实,早在他们开始谋划时,吕端已有所耳闻,只是一直没采取行动。现在,听到皇后召他入宫,知道局势可能有变,这时的他绝不糊涂。他果断地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家的书房中,派人严加看守,然后入宫晋见。

果然,皇后对他提出了立楚王的问题,吕端毫不客气地回驳了,他说:“先帝在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太子,我们怎么能不听他的话呢?”由于谋变的关键人物王继恩已经被控制了起来,皇后一时也没了主意。吕端趁机率领大臣们共同拥戴太子(真宗)继位。

宋真宗登基后,坐在大殿上垂帘接受群臣的跪拜,但是,此时的吕端却不肯下跪。他很谨慎,担心有诈,他强烈要求卷起帘子来,然后登上台阶,察看坐在宝座上的宋真宗,确认是真宗本人时,他才走下台阶,率领群臣叩头跪拜。接着,又把那几个犯上作乱分子发配到外地,彻底平息了这场争端,确保了政权的稳固。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不多见。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的品质和处事方法有很大关系。

◎故事感悟

有句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吕端有“糊涂”的时候,也有“不糊涂”的时候。其实,不管是他的“糊涂”还是“不糊涂”,都体现了他身上一种“慎”的品质。正因为谨慎,所以他在一些事情上装糊涂,不计较,以获得最好的效果。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不糊涂,知道凡事要谋而后动,所以劝皇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谨慎地保太子登上皇位。正是这样的为人艺术,正是这样的“慎”成就了他的一生。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学学吕端这种“糊涂”与“不糊涂”的精神。

◎史海撷英

“难不倒”的相爷

吕端当官40年,当宰相4年,期间不傲不贪,两袖清风,不与贪官污吏来往,从而深得百姓喜爱。因此,那些贪官污吏们总是想方设法算计他。

某年春季,一日,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宋太宗在御花园摆酒筵,宴请满朝群臣。在鼓乐声中,文武百官们纷纷入席就座,把酒举盏。大家兴致很好,宦官王继恩想趁机在太宗面前捉弄吕端,使他难堪,说:“圣上,为助今日酒兴,何不出几个题,叫吕相爷来答?”

太宗一听,觉得正合乎自己的意思,于是把吕端叫过来问道:“朕来问你,现在哪里的酒最好啊?”

“杏花村酒最好。”吕端脱口而出,从容笑答。

太宗又问:“何以见得?”

吕端笑答:“有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时酒价每升多少银两呢?”太宗继续追问,此时众人都为吕端捏了一把汗,担心吕瑞答不上来。只有王继恩心中暗喜,心想,这回看你吕端怎么回答圣上。

吕端依然显得轻松坦然,他瞟了王继恩一眼,从容地说出:“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

王继恩听后觉得有缝可钻,赶紧插话说:“启禀圣上,吕端分明在欺骗圣上,相隔100多年的酒价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吕端很坦然地说:“唐时酒价每升30元钱,绝无差错,臣记得杜甫有诗‘速来相见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太宗听后大喜,众臣都十分佩服吕端的学识。可是王继恩仍不死心,又出花招,想把吕端灌醉,让他酒后丢丑,好让圣上加罪于他,便请圣上为吕端换大酒杯饮酒。太宗受王继恩的怂恿,让吕端换大杯喝酒。此时的吕端原本已经喝得差不多了,却还是大声说:“告诉官家换大杯饮酒!”

吕端话音刚落,王继恩又觉得有缝可钻,乘机挑唆说:“万岁,吕端借酒气诬蔑圣上为官家,还不问罪?”

未等太宗问话,吕端对太宗道:“启禀圣上,为臣没有醉酒,也没有犯上,只是引经据典让圣上心悦一番罢了。”王继恩又添油加醋地追问吕端:“你称圣上为官家,还不是犯上?”

此时,吕端已是怒不可遏,指着王继恩说道:“你这个人,怎么连称圣上为官家都不知道,还配在朝为官吗?”

太宗忙问:“吕爱卿,快给我讲讲怎么回事!”

吕端开始慢条斯理地说:“臣记得在蒋济万机里说过‘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连三皇五帝都称官家,我称圣上为官家,并无过错呀!”

太宗听后点头称是,众人也十分叹服。王继恩觉得事情不妙,便偷偷溜走了。太宗又举杯与吕端畅饮,众人也纷纷向吕端敬酒,都说:“真是难不倒的吕相爷呀!”

◎文苑拾萃

赠李公

(宋)吕端

忆昔僦居明德坊,官资俱是校书郎。

青衫共直昭文馆,白首同登政事堂。

佐国庙谟君已展,避贤荣路我犹妨。

主恩至重何时报,老眼相看泪两行。

刘锜的以逸待劳之战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兵法》

刘锜(1098—1162),南宋时期抗金将领。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省天水)人。建炎十年,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以大军进攻,刘锜率军大败金军于顺昌。

建炎十年,刘锜赶赴开封任官。还未到达之时,就接到金人背盟南侵,已经攻陷东京(开封)的消息。不得已,刘锜和副将弃船走陆路,连夜疾行赶到顺昌城。

知府陈规见到刘锜,急忙问他该如何抵御敌人?刘锜得知城中还有存粮万斛,决定先率兵入城,再商议如何集中兵力全力防守的事。许多将领都说金兵难以抵御,请求先派兵护送城内的老弱妇孺前往江南。刘锜说:“东京虽然已失陷,但幸亏仍有完整的军队据守此地,为什么要弃城逃逸?谁再敢说弃城,军法处斩!”

于是,刘锜以庙为家,在庙门堆放许多柴草,交代守卫:“万一情势危急,就点火烧毁我家。”他又分别派将领把守各城门,严格检查往来行人,并且在当地人士中招募密探,派到敌方刺探。刘锜的这些举措使军心大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