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勤:尚勤戒惰
7195900000016

第16章 勤劳致富(2)

绿色丰碑

◎成家之道,曰俭与勤。——陈录

陈洪恩(1914—1999),15岁学毡匠手艺,1946年到当铺地村以制毡为业。土改风暴中是贫苦群众的带头人。195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长、农业社主任、人民公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副书记、郊区人大常委会委员、郊区政协委员。1958年12月出席全国农业先代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被辽宁省授予特等劳模称号。先后六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多次进京参加国庆观礼,1977年8月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1990年离休。

陈洪恩——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六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这些闪烁着灼人光彩的荣誉,仅仅是陈洪恩追求的绿色人生中的一小部分。1999年4月,他带着对绿色的眷恋离开了我们,但人们永远记得,在他85年的生命旅程中,他视荒芜为仇敌,与绿色结深缘。在付出与创造的旅途上,率领着他的乡邻们不懈奋斗、生生不息,终于在一片亘古沙滩上营造起一道道长城般引人瞩目的绿色风景线。

过去的赤峰当铺地,东靠东沙砣,西邻大沙梁,南是阴河“沙胡同”,北连沙丘的“北大荒”,坐落在一片茫茫的河荒上。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沙滩,几千亩耕地散落在沙丘之间,冬春风季,风蚀沙埋,每年农田要毁种几次,雨季阴河泛滥,冲毁庄稼,自然灾害严重,加上反动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这里是一个地瘠民贫、满目苍凉的村庄。

树,那时在赤峰是稀罕东西,全村只有大小百十棵树,还都长在地主的院子里和坟地上,穷人家使根烧火棍都很困难。由于没有树,风沙为害,风一起黄沙滚滚遮天蔽日,路上行人迷路,白天户户点灯,穷人家新搭起来的“马架子”住不到半年就会被沙子埋上大半截。牛上房吃草,鸭子上房晒太阳,狐狸兔子越房而过,在这里不算啥稀罕事。据老人回忆,1947年,一场大风刮了几天几夜,沙土堵死了许多农户的门窗,人在里边出不来,有的是邻居从外面扒出来的,有的是从房屋墙上掏个窟窿爬出来的。这里流传着“有风天做饭,不敢掀锅盖,六月天怕沙子,不敢开窗户”的说法,更绝无夸大。

由于没有树,自然气候恶劣,自然灾害猖獗,风过这里升级,雨过这里减量,雹过这里加劲,水过这里横行。

种地,在赤峰一带有“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的说法,但在当铺地村非得等过了芒种后“强种”不行。就是这样,种上之后也不保险,遇上大风,种上的种子还会被沙子埋没,还得三番两次地播种。春天下种晚,秋天霜来早,所以凡是不带“小”字的庄稼,就根本不能种,只能种一些小糜子、小红高粱等生长期短的低产作物。遇上好年景,亩产也不足百十斤,而且一到秋天还得抢收,收慢一点,不是叫大风刮净,就是让老鼠吃光。因此,当地农民编了一套顺口溜:“种地不用牛,全凭镐头刨;割地不用刀,全凭两手薅;拉地不用车,全凭肩膀挑;打场不用碡,全凭棍子敲。”当铺地人当时处在“沙丘搬家,房倒屋塌,地不打粮,生活无法,若不逃荒,就得吃沙”的悲惨境地。全村不足百户人家,就有二十多户逃荒去了“关东”,有六户靠讨饭度日,三户卖了亲生儿女。当铺地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49年,当铺地人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得了解放,打倒了地主,分了田地。然而,历史留给当铺地人的,除了那几十条沙龙,几百个沙包,几千亩沙荒地,几十间东倒西歪被沙子埋上大半截的小“马架子”,40多头瘦牛老驴,别的再没有什么了。风灾、水害依然肆虐着当铺地,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作一年的收成往往会被春天几场黄风、秋天一场洪水一掠而光。当铺地人心头刚刚泛起的一点希望又破灭了,愁云又罩在当铺地人的脸上。

“要想治沙窝,必须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必须多栽树”,风沙治不住,当铺地人的生活永远翻不了身,以支部书记陈洪恩为首的村党支部深深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提出了“开渠、造林、治河、治沙,彻底摘掉穷帽子”的计划。

风沙,在当铺地人心中已经是天经地义、不可抗拒的了。甭说治,连想都不敢想,祖祖辈辈谁听说过治沙。有的群众说:“糠皮子制不成醋,沙包子栽不活树,树栽不活,还引来沙,打不住狐狸落个两手骚。”这的确使人们想起了以前本村老田家在东沙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栽了5亩多树,虽然活了几棵,可是后来被几场大风刮得死的死、断的断,树还没有长起来,沙子就在那堆起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沙包,树林变成了一个光溜溜的大沙包。老农王玉珍劝阻陈洪恩说:“兄弟,别瞎闹了,咱这穷地方栽不活树,就是活几棵也只能是一个毛毛哄哄的小老树,早晚还不得叫沙子埋了,我劝你死了这份心吧!”

陈洪恩治沙植树的心没有死,他召集支部一班人反复讨论,认真研究,统一了思想。一些老贫农也支持他们,扛了大半辈子长活的汪永臣说:“咱们人穷不怕,就怕没有志气,别人说不行的事,咱们穷哥们非得给他们干个样看看!”老农王清令说:“只要你们看准是条好路,那就大胆地领着我们走吧。”

不久,党支部就组织70多人开始修起渠来。春天修渠,沙子多,前边挖一锹,后边填半锹;白天挖一天,一夜就填上一半。经过琢磨和实践,他发明了“领水修渠法”,前面修渠,后面放水,渠往前边修,水分段放进沙坑里,修一段,试一段,放一段,前边修成了渠,后边淤平了沙坑。就这样仅一个月的工夫,他们修渠8华里,浇地800多亩,创造了奇迹,他们也从此受到了鼓舞:“不怕事不成,就怕志不坚。”

要想风沙住,必须多栽树。有了水之后,他们又开始把眼盯在栽树上。为了栽活树,他们昼思夜想,不知研究了多少个通宵,拜名师,访行家,到“田家树林”旧址沙包上去研究,到栽树的沙滩上去开会。他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个根治风沙、大面积造林的计划,出台了造林治沙的有关政策,充分发动群众参加植树造林运动。

他们在造林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雁翅掐条”、“倒坑埋干”、“翻窝植苗”等沙地造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为了造林,他们自己建立了苗圃,自己繁育苗种,经过几年的奋斗,阴河护岸林、大片固沙林、护渠林先后造了起来。然而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冲破了“日月不相见,禾树不同田”的传统说教,仅两年时间就在几千亩耕地上造完主副14条农田防护林,实现了大田林网化。

植了树,见了林,有了渠,灌了地,然而20多条沙龙和200多个沙包还死死地躺在地上,压在当铺地人的心上。沙窝地既漏水又漏肥,种的庄稼是“春天绿,夏天黄,秋天收不到几粒粮”,当铺地人的生活一时还难彻底改善。

那些卧在地里的沙龙和沙包是当铺地人的敌人,当铺地人在陈洪恩的率领下,又开始了根治沙龙沙包的斗争。开始他们用车拉,用肩挑,后来当人们把水渠修到沙包边上的时候,发现沙子自动流入渠内,随水冲走了,人们从此又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水拖沙龙”法,他们把水引上沙龙顶,在沙龙上故意开成若干鸡爪样的弯弯的渠道,就这样用水拖平了沙包。他们通过水运、风运、人运三种办法治平了大大小小的沙龙和沙包,使凹凸不平的沙丘地变为了水平田。

1956年夏,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厅长高布来波同志到当铺地下乡,看到沙地上长出的枯黄的小苗,就动员村干部放水淤地,重新播种。小苗已经长很高了,毁掉了多可惜,有的群众想不通。陈洪恩和高厅长一起挨门逐户做工作,工作做通了,当年淤地百余亩。秋后黍子亩产达到300多斤,比淤地前的沙地提高了一倍还多。人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黑土地里才能长出金子。

第二年,尝到甜头的人们,意识到水的重要性,“抓水如抓粮”,在陈洪恩的率领下,开始大面积引洪淤地。土地一块块淤平,沙地一块块减少。经过几年的奋斗,3000多亩地淤泥达到一尺厚,有些地块淤了3尺多厚。就这样,瘠薄的沙荒地终于变成了肥沃的高产田。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仅仅17年,当铺地人同大自然英勇搏斗,他们用双手在阴河北岸造起了8华里长、50多尺宽的一条“绿色长城”——固林固沙护岸林。在9680亩土地上,造了16条全长80华里的农田防护林,主副林带纵横交错,30多个网眼内的几千亩耕地,地平如镜,地力肥沃。

天变成了蓝蓝的天,地变成了黑油油的地,当铺地人真正用双手改了天、换了地,战胜了风沙,征服了自然。他们的成功充分地体现了新中国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人定胜天、无往不胜的英雄气魄。

从村头的翻身树,到村中的荣誉室,从蓊郁的护岸林,到禾苗茁壮的块块田畴,人们随处可以见到这位可敬老人所留下的绿色足迹。在他以后的几届村委会班子中,干部们都把绿色当做人生和事业的最高追求,并通过林业的带动来促进各业的发展,这一切,都源于陈洪恩等老一辈人的创业实践和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