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
7195600000006

第6章 忧国恤民(4)

◎文苑拾萃

“白渡桥”的由来

在苏州河和黄浦江汇合处,有一座外白渡桥。白渡,就是过桥不花钱的意思。为什么叫这个名呢?这和上海租界有关系。早先,苏州河靠近黄浦江的一段没有桥,只有几处渡口摆渡,分别叫“头摆渡”、“二摆渡”、“外摆渡”。后来有一个名叫韦尔斯的英国人纠集一伙人,建了一座木桥。因为桥是建在原来的外摆渡旁边,上海人就叫它外摆渡桥。桥建成以后,韦尔斯以“偿还造桥费”为名,要每个中国人先交“过桥税”才能过桥。“过桥税”收了好多年,早就超过造桥的费用了。韦尔斯不但不免税,还要加倍收税。上海人民向工部局(英美等国在租界里设立的行政机关)和英国领事馆提出抗议说:“造桥费究竟有多少,怎么收税没个完?既要收税就应该都收,为什么你们外国人过桥不收税,单收中国人的?桥建在中国的土地上,要收税也应由中国官府收,怎么老是由你们外国人收呢!”工部局和领事馆自然无法回答,只是用谎话搪塞一番。

上海市民为了不受外国人的敲诈,就自己集资打造了几只渡船,义务接送过往行人。这样,外摆渡桥变得十分冷落。后来,工部局在群众的要求下,被迫在外摆渡桥旁边另造了一座新桥。这座桥不收过桥税,上海人民就叫它“外白渡桥”。

言如泗爱士恤民

◎忠臣体国,知无不为。——宋·苏轼

言如泗(1716—1806年),字素园。江苏昭文人。乾隆三年(1738年),赐恩贡生,充正黄旗官学教习。乾隆十四年(1749年),铨选授山西垣曲县卸县。

清朝乾隆年间,在地方州县官中,有几个以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保境安民而著称的人,言如泗便是其中的一个。

此后,言如泗历官山西、湖北两省,两任知县,两任知州,一任知府,前后近二十年。他不论在何处任职,都尽力把本地治理好。他注意发展生产,特别注重水利事业,为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他还严于治盗,以保境内平安,从而安定了百姓的生活。《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爱士恤民而治盗严”。

山西垣曲县县城濒临黄河,汛期到来,河水威胁城内居民。言如泗到任后,组织力量修筑了石堤,解除了城内居民的后顾之忧。他看到本县水源缺乏,农田灌溉难以保证,就将亳河旧有的几条渠道全部重新疏通,“分以溉田”,为农民提供了极大方便。人们为颂其德,将新开通的水渠称为“言公渠”。闻喜县同样存在着农业用水问题,当时有涑水河可资利用,但“涑水湍急,旧渠多圯”,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言如泗调任闻喜知县后,组织新开渠道,“食其利者五村”。解州境内有白沙河,位于州城之南,河的南岸有盐池,是解州百姓生活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白沙河“地如建瓴”,两岸均处危害之中,如果河决南口,则危害盐池,北决则坏城。言如泗任知州后,为了解决白沙河决口问题,确保两岸的平安,力请上级将往日在解州征收的盐税用来修筑白沙河两岸石堰。获准之后,他立即组织民夫修筑了两道五里长的石堰,终于排除了隐患,民皆称颂。

言如泗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同时,对维护境内安宁格外注意,时时把安定民心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他在任保德直隶州知州时,正值清廷用兵新疆。按照惯例,大军所过之地,沿途州县均应保证军需的供应。可是,那几年正是保德欠收之年。言如泗考虑到百姓生活已很艰苦,若再征派,定会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于是,他向上级申诉百姓之苦,力请免除本州的军需供应,终于获准,使“民无所累”。解州府原有二条姚暹渠,本为盐官及农民合修,后来盐商依势欺人,借口姚暹渠专为护盐池所修,不许民田灌溉。言如泗为民做主,据理力争,迫使盐商让步,从而保证了农田灌溉。言如泗在各州县时都严于治盗,并以此为维护社会治安,保证境内安定的重要措施。不管是来自境外的骚扰,还是境内的盗贼,他都严惩不贷,从不手软。因此,他在任的州县,百姓都有太平之感。史载,他在解州任职期间“民间夜不闭户”。他升任湖北襄阳知府,“襄阳素为盗薮,闻其至,盗皆远遁”。

◎故事感悟

言如泗正是以自己保境安民的政绩,成为远近闻名的循吏。

◎史海撷英

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

陈玉成原名叫丕成,幼年时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生活非常贫困,小小年纪,就到一个地主家做工,受尽了剥削压迫。金田起义的时候,陈玉成才十五岁。他和其他苦工一起打死地主,参加了起义队伍,成为一名童子兵。他虽然年纪小,却勇敢善战,机敏过人,参加了无数次重大战役,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太平军西征部队在攻打武昌时受到挫折,久攻不下。陈玉成带兵前去支援。为了弄清敌情,他冒着敌人的箭射炮击,带领几个人骑马到武昌城边观察。突然“嗖”地一声,敌箭射中他的坐骑,陈玉成跌下马来。他立刻从地上站起来,镇定自若地继续观察。当天晚上,陈玉成布置三百人正面攻城,吸引住守城清军的主力。自己乘敌不备,带领二百人来到城下。他用力把绳子甩到城墙上套住城垛,然后矫捷地抓着绳子爬上城墙,一边挥动太平天国的大旗,一边大喊:“天兵登城了!天兵登城了!”清兵不知太平军从何而来。争先恐后地打开城门逃跑,陈玉成在敌人的慌乱之中占领了武昌。在一次解救镇江的战斗中,陈玉成率领几个勇士驾着一叶轻舟,飞快地向镇江水关冲去。清军炮船四集,子弹密如雨点。陈玉成毫不畏惧,破浪猛冲,进入了镇江城。他与镇江守将吴如孝商议,按照预定时间从城内杀出,李秀成等带兵从城外接应,清军顾内顾不了外,阵脚大乱,被太平军夹在中间打了个落花流水。

陈玉成在作战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完全由青少年组成的精兵,叫做小儿队五旗营。五旗营的军旗分为红、黄、白、黑、青五色,小儿队的青少年都头戴红巾,腰缠绿带。作战时,陈玉成依次调动各营上阵杀敌。其中红旗营战斗力最强,战士们像猿猴一样轻捷矫健,被大家叫做“红猿”。陈玉成被提拔为天国主将以后,带领五旗营再次大破了清军江北大营,解除了天京北面的威胁。

◎文苑拾萃

李伯元与谴责小说

李伯元原名李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江苏常州武进人,出生在他父亲做官的山东。李伯元三岁那年,父亲死了,他只好投靠伯父李念仔生活。李念仔对李伯元管教很严。李伯元的母亲也经常督促他学习。所以,李伯元少年的时候就擅长八股文章,同时又能诗会画,词曲也作得很好。他还善于篆刻(刻印章),对金石(古代在铜器、石碑上铸字或刻字记事的历史资料)、音韵(研究语音结构和演变的学问)、考据(考证)等学问也都懂得。到了二十岁,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但是后来屡次参加举人考试,都没有考中。科举的失意,激化了他对社会的不满,他决意不再谋求当官,而要用自己的笔去揭露官场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李伯元看到了国事一天不如一天,外国侵略者横行无忌,朝廷官吏卑躬屈膝,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他痛恨朝廷的腐败,希望能改革政治。“公车上书”那一年,李伯元看了康有为等人的万言书,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他就决定先干起来,到上海办报馆。李伯元来到上海,请了两个人帮忙,办起了《指南报》,意思是想给大家指个正确的方向.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自己也没有明确什么是正确的方向,所以《指南报》影响不大,不久就改办了《游戏报》。《游戏报》登载官场的笑料,社会上的奇闻佚事,舞女生活的花絮,娼妓遭遇的趣闻,还有诗赋词曲,演义小唱,灯谜对联等等,内容丰富,文体多样,文笔又滑稽诙谐,令人发笑。这样生动活泼的小报,很快受到群众的欢迎。读者在笑声里都体会出作者对丑恶现象的憎恶和对事物的看法。

林则徐封仓救灾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集》

林则徐(1785—1850年),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他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深受全中国人的敬仰。

清道光四年(1824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半个多月来,天天下大雨。林则徐站在窗前,双眉紧锁。他想,这雨要再不停,涝灾便会使农民颗粒无收。老天并不因林则徐忧心如焚而转晴停雨,反而越下越大,又是几天的阴雨,尽管林则徐想尽办法开渠挖沟,排水除涝,但仍然面临着大面积的灾荒。逃荒的人成群结队,不断有人饿死病死在荒郊野外。

林则徐换上便服,来到乡间,察看灾情。之后,又到城镇,了解粮食价格。在一家存米不多的粮店,林则徐询问老板:“你的米多少钱一斗?”老板满脸愁容,说:“每斗700文。”林则徐惊叹道:“怎么涨到这个价格,比灾前竟涨了一倍!”老板诉苦说:“没有办法!即使涨价,也无法解决米荒。我店没有存货,卖完也就得关门了。”林则徐打量了一下粮店,问:“这里有什么秘密?”老板叹了口气,说:“财主囤粮,百姓遭殃啊!”说到此处,老板不再讲了。林则徐点了点头,听出老板话中有话,心里已有了新的谋划。

林则徐回到衙门,立即行文,发布官府告示:“连日阴雨,造成灾害。荒民遍地,已无生路。米行要即时粜米,以平市价。殷绅富户,存积米粮,亦需乘时出粜,不许观望迁延。”

告示贴出以后,百姓见生机有望,纷纷高呼:“林青天知民之心!”“林大人救了我们啊!”

林则徐经多方了解,终于探知一个名叫潘世恩的富家囤粮万石,不肯救济灾民。这潘家的主人潘世恩是朝廷大员,原在京师做官,目前正在家为父亲守孝。林则徐为了解救灾民苦难,不顾个人劳累,亲自来到潘世恩家,动员潘家开仓粜米,赈济饥民。潘世恩傲慢地说:“林大人亲自登门来劝,本应给大人一个面子。可本官并非那种随便赏人脸面的人。实话相告,我家没有粮食去赈济饥民。”林则徐心中虽然愤怒,但忍了又忍,问:“大人说贵府没有米?”潘世恩点头说:“对,没有可以赈济别人之米。”

林则徐又苦劝道:“潘大人三思,若能救救灾民,当是功德无量之事。还望潘大人发济世之心。”潘世恩冷冷一笑,说:“本官心有余而力不足呀!”“真的?”“真的!”“潘大人家里那众多粮仓——”没等林则徐说完,潘世恩就连连说:“那些粮仓都……都是……都是空的。”“空的?”“空的。”

潘世恩不敢用硬的办法,因为如若林则徐向朝廷告他一状,他也怕皇上怪罪,所以就声称粮仓是空的。林则徐虽官居按察使,但料他没有胆量搜查朝廷命官。林则徐沉思一下,心中早已有了主意。他不慌不忙,但又软中有硬地说:“空的?哈哈,那太好了!”

潘世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吃惊地望着林则徐。林则徐大声接着说:“既然潘大人的粮仓是空的,那本官就暂时借用一下。”潘世恩措手不及,反问:“借用?”林则徐站起身,态度坚决地说:“对,借用一下!”

说罢,他立即命令手下人将潘世恩家的粮仓全部贴上封条,派人看守。潘世恩追悔莫及,恨透了林则徐,却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天,林则徐开仓放米,赈济饥民。

林则徐为百姓智斗权富,威名大振。

◎故事感悟

林则徐虎门销烟抵抗外国侵略的事迹众所周知,但林则徐关心民众、勇斗贪官、赈灾放粮的事迹恐不多闻。林则徐这两个方面的功绩,充分说明了他爱人民、为国家的高尚情操!

◎史海撷英

林则徐的少年时期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东街(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他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他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20岁中举人。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塾师。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秋,林则徐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同年,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