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
7195600000002

第2章 导言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恤寡怜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表现。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恤寡怜贫已经成为一种符合社会公德要求的社会互助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恤寡怜贫,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历代许多励精图治的先贤们忧国恤民美德的生动反映。忧国恤民也是我国政治道德的优良传统。

忧国,既包括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关心国事、致力于长治久安的精神和行为,也包括各级官吏在辅佐君主和管理政事时为国分忧、勤于吏治的种种行为。恤民,是指统治阶级从“民为邦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认识出发,将利民便民与治国安邦联系起来,体谅民众的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流传着许多恤寡怜贫的历史故事,如“郑板桥卖字赈灾”、“沈道虔乐于助人”、“东坡助人偿债”、“韩愈为民请命”、“富弼无私助灾民”等等,都生动地展现了恤寡怜贫的传统美德。

同情弱者、予以关爱,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新时期,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赈穷恤寡、济危扶困的社会主义新局面。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恤寡怜贫是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为弱势群体创造自食其力的必要条件,才会促进人民的共同发展。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书不但讲述了许多我国古代先贤恤寡怜贫的故事,还讲述了发生在当今社会中真实感人的故事,描述的都是一个个普通人所做出的令人潸然泪下的事迹。这些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在于它们承载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而成的传统美德的力量,闪耀着永恒的光辉。恤寡怜贫、扶危济困等自古流传的道德伦理,夯实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

因此,无论历史怎样变革,我们的民族始终坚守着这一份对于真善美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