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
7195600000016

第16章 恤寡怜贫(1)

特殊家庭的风雨历程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列子》

2004年5月26日上午,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十周年庆的图片展上,一位拄着双拐的身穿绿色军装的中年男子跟在人群后面缓缓地进入展厅,目光专注地浏览着一幅幅照片。当他走近残疾英雄邵福临收养弃女的一组照片时,有几位眼尖的观众看着他忍不住说:“你不就是图片的主人邵福临吗?”

故事要从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大火开始。

40多年前的一天,正在车间干活的22岁的邵福临来到门口的茶桶旁喝水,这时碰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一个满脸灰尘、神色紧张的工人匆匆前来借灭火器,邵福临一听是船厂的“风雷号”失火了,抱起灭火器就跟那人赶向失火地点……

那次肆虐的大火给年轻的邵福临留下了脑震荡的后遗症,但小伙子没有后悔自己的义举。一年后的一天下班途中,他碰巧又遇到了高阳路上的一家仓库失火,再次义无反顾地冲入火中……这次因一氧化碳中毒,邵福临成了一名双下肢残疾的靠双拐走路的人。

邵福临是一位上进心强、性格倔强、从小对革命传统教育记忆尤深的青年。虽然受脑震荡影响,他的记忆有所损伤,但有一点他是决不含糊的,那便是对革命传统的坚守。他喜欢穿绿色军装,崇拜解放军,信奉革命英雄主义。正因为如此,当国家和集体财产遭受危险时,他都能挺身而出。同样,在20年后,当他遭遇人性和道德的又一大考验时,能再度做出断然的抉择。

1991年,邵福临偶然认识了一对摆地摊的外地夫妇。半个月后,那个正怀着三个月身孕的女人来找他,请求他帮助他们找一间临时栖身的房子,以备分娩之需。邵福临看她很困难,就把自家的房子借给他们住。那年的大年初五,一个女婴呱呱落地,邵福临和老母亲为产妇和婴儿端汤送水,付出了许多精力和物力。没想到,小孩刚满月,那对夫妇就留下孩子借外出旅游之名而一去不返了。

邵福临傻眼了。他是个手脚不便的残疾人,没有结过婚,根本不懂带孩子的事;而老母亲当时也已65岁了,不能过多劳累。望着哇哇啼哭的孩子,邵福临的心中犹如翻江倒海,怎么办?世上真有这样的狠心人,舍得扔掉自己的亲生骨肉,以前只在电影和小说里看到过这种事,没想到真让自己碰到了。他咬咬牙,一边擦着满脑门的汗,一边对母亲说:救人一命总是要救的,再怎么也得救!您老人家就当捡了个孙女,我这个没结过婚的人就学着当她的“爸爸”吧。

自从收养了孩子后,邵福临和老母亲就忙得团团转了。他常常要出门给孩子买尿布什么的,也要帮烧饭洗衣的母亲打下手。他的身体重度残疾,病痛老是折磨着他,骨头痛起来浑身像要爆炸一样,但他以难以想像的毅力忍受着病痛,尽全部的力量呵护着孩子。

家中经济条件很差,仅靠母亲微薄的退休金和他几百元的病假工资度日。邵福临作为“爸爸”,硬是把自己每天一瓶的牛奶省下来给孩子喝。听人家说进口奶粉营养丰富,他又借钱去买来给孩子喝。为了防止孩子因晚上蹬掉被子而着凉,他整夜整夜不睡觉地守在孩子身边……

这个柔弱的小生命在一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家庭里成长着,她的脸长胖了、会笑了,一点点地会坐了、会站了。有一天——邵福临永远记得那个幸福的日子——她用一双好看的大眼睛望着他,忽然模糊地叫了一声“妈妈——”。邵福临一惊,奇怪地瞅着她,嘴里情不自禁地说:“不对,不是妈妈,是‘爸爸’……”没想到这时孩子小嘴一张,清楚地脱口叫道“爸爸!”邵福临激动得泪花在眼眶里打转,捧起孩子的小脸蛋亲了又亲。

邵福临收养弃女以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

2002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铁迪亲临邵福临家慰问,还送上了 5000元慰问金。

当年得到这笔捐助后,家里为如何花这笔钱还起了“纷争”。邵母想给患有严重痔疮的儿子治病;邵福临认为该用这笔钱为女儿买份医疗保险,将来如果自己不在了,女儿好有个保障;小女儿却希望家里有一台冰箱,这样,年迈的奶奶就不用天天去买菜,爸爸也可以不吃馊了的剩饭。

经济稍微宽裕了,邵福临送女儿去参加各种培训。他在自己的轮椅后面组装了一辆旧自行车,让女儿坐在自行车上,他在轮椅上摇,女儿在后面蹬。在街上,这样的骑车方式常引起路人好奇的眼光。

女儿在父亲的关爱下茁壮成长起来。这个特殊的家庭,在2001年也被评为上海肢残人“百户好家庭”。

就是这个简陋而又特殊的家庭,贫穷,挡不住三颗爱心的涌动。虽然他们还背着四万多元的债务,但几年来他们已先后捐出一万多元。

故事没有完,爱,还在延续;情,仍在涌动。

◎故事感悟

邵福临扶危救困,恤寡怜贫,一个残疾人能做到这些是多么的不易,他要承受生活多大的压力啊!但邵福临顶住了,在其艰苦奋斗、勤劳肯干之下,他的精神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赞誉,他的品德也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史海撷英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

该大火不但使得中国境内的72843平方千米(相当于苏格兰大小)的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火灾损害,还波及了苏联境内的48562平方千米森林。

这次火灾在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发生。起火最初原因是一位林场工人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造成的,灭火时只熄灭了明火,却没有打净残火和余火,致使火势蔓延失控。

◎文苑拾萃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

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英文名CHINA INTERNATIONAL CHARITY FOUNDATION 缩写CICF)是由六百多名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共同发起,若干社会志愿组织、热心慈善事业同仁参加的全国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依法于2006年9月19日正式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本会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清贫老人无价爱心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1999年,上海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一条新闻,江苏省19岁的张姑娘,被老乡骗到上海逼迫她“干坏事”。姑娘不畏强暴,从5楼跳下逃生,因此摔断了双腿,落下了残疾。

小张姑娘在电视屏幕上拄着一根棍子,扶着床沿艰难行走的身影深深打动了一位观众的心弦,他就是吕民族老伯—— 一个在56年前因病而瘫痪,至今仍清贫独居的老人。

“我要帮帮她!”吕民族托人帮着打听小张姑娘的情况,但几个月过去了,始终没有结果,于是他决定亲自出门寻找。1999年5月中旬的一天,老人挣扎着起床,独自一人摇着轮椅开始了寻觅之路。

吕民族一路艰辛赶到上海电视台,没想到电视台也没有姑娘的地址。无奈之下,吕民族把轮椅摇到自己原先的单位,向厂长求助。厂长为吕老伯的精神所感动,当即就帮他联系。后来几经周折,才终于找到了小张姑娘的地址。

吕民族给小张写了一封信,写下自己锻炼的方法,鼓励姑娘与病魔抗争,还表示要把自己修钟表、修机床等一些技术传授给她。考虑到姑娘治病要花钱,吕民族随信寄上了2000元。

这是一封点燃希望的信。接到信时,小张姑娘正处于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之下:一方面残疾的病体康复需要一大笔医药费,一贫如洗的家庭已经无力承担;另一方面,迫害她的人虽被绳之以法,但当地不知内情的乡亲却纷纷指责她不讲人情。

不堪重负的小张姑娘终日以泪洗面,几度想用自杀来了却自己年轻的生命。此时,吕民族的来信字字句句如亲人般的叮咛,让姑娘和家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从那时起,一位重残的上海孤老和一位素不相识的江苏姑娘开始了鸿雁传书。不同的遭遇,相似的疾患,对生活共同的热望,把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2000年春节,小张姑娘的伤情有了好转,但还不能行走。姑娘的父亲怀着感激的心情,拎着一只鸡、一只鸭和一篮鸡蛋来到上海,探望这位古道热肠的老人。

一进门,小张的爸爸惊呆了,没想到住在这么简陋的地方,怎么还能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看出了他的疑惑,居委会干部讲起吕老伯的为人:老人很“小气”,每月四百多元的退休工资,他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他喜欢吃大饼,却从来不舍得花6毛钱买一个,而是每天早上自己用面粉做烘饼吃。他在电视里看到一位老师为了帮困,一年只吃一二斤油,他也跟着学,每天只熬些粥吃。

靠着一斤油吃两个月,一斤蔬菜吃三天,吕民族每年能省下三千多元。这些钱只有在关键时刻才动用:1998年发生特大洪灾,他一下子捐了2000元,带动了整个小区的捐款热潮;因为自己是孤儿,他又向市儿童福利院送去捐款2000元。

姑娘的父亲被深深震撼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002年3月,小张姑娘经过治疗和自己努力,竟然奇迹般地完全康复了。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吕民族老人。一老一少见面的那一刻,百感交集。

老人一开始就急切地询问姑娘的病情。得知她完全康复并将留在上海继续打工创业,吕民族无比欣慰。临走时,老人又拿出500元钱,塞到姑娘手中,这一回姑娘说什么也不肯收,直到最后吕老伯说:“你刚回到上海,要重新创业,这算是我给你的创业费……”姑娘这才感激万分地收下了。

此后几年,吕民族仍不断地给予小张姑娘经济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后来小张不但事业有成,而且还成了家,幸福地当上了妈妈。

◎故事感悟

吕民族老人的善心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他不追求生活的安逸,用自己的积蓄帮助一个又一个有困难的人。吕民族老人的崇高品质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是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大力赞扬和学习的榜样!

◎史海撷英

“爱心文化”的发展

毛泽东在谈论到孔子的智、仁、勇思想时曾指出:“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书信选集》)他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也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关心他人,接纳他人,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激的心态”。

当然,这种“仁爱”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在继承这种“仁爱”思想时要注意批判和改造。在培育“爱心文化”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更要结合时代要求,以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来培育更完美的道德体系。

现在的“爱心文化”以“爱”为核心,以“尊重、理解、关怀、热爱”为基本内容,发扬“自爱、自尊、自强”的精神,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为基本要求,以“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为自我道德责任感。

◎文苑拾萃

“爱心文化”

“爱心文化”以“爱”为核心,是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仁爱”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仁爱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立人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核心精神。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第一要义。按照孔子的说法,“仁者”的含义就是关心人、帮助人,以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最大快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亲民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的道德观,强调厚德载物的精神。因此,儒家的仁义之道就是爱人。这种精神就是贯穿古今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像孙中山所说的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对人对事“都用爱字去包括,这种中国固有精神应该发扬光大”。

真情十八年

◎雪中送炭,贵在真送炭,而不只是语言劝慰。炭不贵,给的人可真不多。——三毛

王永章,是上海虹桥居委会居民人人称颂的“大好人”,他至今已经快80岁的人了,但他几十年如一日抚养无血缘关系的残疾人的儿子任忠发的事迹,感动着所有的人。

事情还得从1986年9月的一天说起。

这天,王伯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见老伴抱着一个瘦弱的婴儿。他正疑惑,老伴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在残疾厂工作的小任夫妇都是聋哑人,妻子小时候得过脑膜炎,留下精神不正常的后遗症,八个月前生下了小忠发,由于无法抚养,所以小孩病弱不堪。老伴见了可怜,想带回来帮着抚养几天,待孩子体质好些了,再送回去。王老伯想小夫妇能生不能养也是怪可怜的,但看孩子这么瘦小,怕养不好,反让他父母见怪。再说家里的生活本来就十分拮据,带个孩子日子不是更吃紧?这一连串的问题,促使王老伯不得不深入思考。但生性善良的王老伯看到孩子扑闪扑闪的眼睛似在期盼着什么时,他下决心留下了小忠发。从此,王老伯劳累之余,总要和老伴一起照料孩子,喂牛奶、换尿片、洗尿片,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