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恤:恤寡怜贫
7195600000011

第11章 赈穷恤寡(3)

过了几年,王仲和的父亲思念儿子,生了重病。孙秀实每天送去柴米慰问,王仲和的父亲还是始终提不起劲来,终日流着眼泪。孙秀实可怜仲和的老父,不顾别人的拦阻,变卖了家里的田产和一些值钱的东西,好不容易代仲和偿还了全部欠债。孙秀实取回债契还给仲和的父亲,又请别人骑着马带上钱,寻找仲和。过了一个多月,王仲和被找回来了,父子终于欢聚,仲和父亲的病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听说此事的人无不感赞扬孙秀实的为人。

◎故事感悟

孙秀实为人热诚善良、乐于助人,他为了帮助穷苦朋友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这种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韩愈为民请命

◎善恶生于公私。——独孤及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唐德宗年间,长安地区遇到了几十年未遇的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大路上积着没脚深的浮土。这里已有半年滴雨未下了。

一天,一匹枣红马驰出京城长安。马上坐着一位头戴高冠,身着青色官袍的30多岁的人,他就是当朝御史(专管监察的官员)韩愈,专程去郊县察看旱情的。烈日当空,不一会儿韩御史便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经过半天的颠簸,他终于来到了郊县的一个小村子。他跳下马,缓步来到地头上。韩愈脸色严峻,眉头紧皱,一位腰背佝偻、面孔黝黑的老农急忙迎上去和他交谈起来。

由于韩御史已来过多次,当地百姓和他已很熟识。

“韩大人,这可是几十年未遇的大旱啊!”

韩愈蹲下来仔细察看枯黄的庄稼,边问老农:“老哥,估计下来能收多少?”

“顶多是正常年景的一两成吧。”

“那租赋怎么办?”

“官府说一粒谷也不能少,老百姓只好卖儿鬻女来完租赋了。”讲到这里,老农声音哽咽,眼含泪花。“韩大人,你要为百姓讲话啊!”

韩愈站起来,心情沉重地点点头。他随老农又走访了几户人家,看了他们住的、用的,尝了尝他们锅里的粗糙饭食。最后,他说:“御史是喉舌之官,我一定将灾情如实禀奏圣上。”

回来的路上,韩愈在城门附近看到了一批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老百姓。他们被绳子绑成串,跌跌撞撞地由差役赶着走。韩愈问:“这些人触犯了什么刑律?”

“不肯交租!”差役说。

“我们连饭也吃不上,拿什么交租啊!”被拘押的百姓悲凄地说。

差役举起鞭子,恶狠狠地说:“少啰嗦,到了衙门再给你们颜色看!”

韩愈再也忍不住了。他匆匆策马回府,拿起毛笔,铺开卷轴,奋笔疾书了一份奏章。

奏章说,长安附近几个县,半年来没落雨,年成怕收不到往年的十分之一,许多百姓被迫卖儿女换口粮,交租税,好多人家已经断炊。“此皆群官之所来言,陛下之所未知也。”韩愈接着又说,京城是四方的腹地,国家的门面,对京城百姓应该倍加爱护。最后,韩愈建议减免今年长安地区农民的租赋,让人民度过灾年。

奏章写罢,韩愈逐渐冷静下来。他不由得想起这份奏章呈上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它会得罪好多人。首先,京兆尹(京城的地方长官)李实就会很不高兴。前几天李实还在唐德宗面前说过“今年虽旱,谷子长得却好”的话,自己这份奏章等于告他“欺君”之罪,而李实在朝廷里有许多支持者。其次,还会得罪宦官。这些人在皇帝身边整天说些粉饰太平的话,以博取皇帝的欢心,这份奏章无异于揭穿他们的骗局。而自己又怎能斗过李实和宦官联合起来的势力呢?

他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思想斗争十分激烈。他无意中看到了墙上的条幅:“苛政猛于虎”,这是他当御史时写来自勉的。他想:“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身为御史,如果不管黎民百姓死活,不为他们讲话,哪里还谈得上忠君爱国呢?

第二天早朝时,韩愈毅然将奏章呈上。果然,这份奏章像一把火,着实烧痛了朝中的一些大臣,他们群起反对。昏庸的唐德宗生气了,下诏贬韩愈到广东阳山去当县令。

◎故事感悟

韩愈体恤民间百姓疾苦,不惜冒着罢官的危险触犯龙颜。这种为民请命而不怕贬官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世为官者学习。

◎史海撷英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中国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北宋初年,面对土地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主张革除社会弊病,要求文学反映现实,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根本无法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是他们推崇韩愈、白居易,反西昆成为政治改革派们在文学上的反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文苑拾萃

《师说》

韩 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富弼无私助灾民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吴承恩

富弼(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历知县﹑签书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召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北宋仁宗时期,青州(今山东青州)知州富弼在大灾之年,救助几十万灾民的事迹,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巍巍丰碑。

当时,有个叫石首道的人作了一首《庆历圣德诗》,诗中除赞颂仁宗的清政之外,还热情地赞颂了富弼、范仲淹、韩琦等人的政绩。不料过了不久,石首道遭人诬陷下狱。富弼的政敌见有机可乘,便借题发挥,恶毒地对富弼进行诽谤、攻击。仁宗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将富弼治罪降职,先由朝廷枢密使降为河北宣谕使,继而改任郓州知州,紧接着又贬为青州知州。一些人看到富弼连连降职,也开始对他不信任起来。一时间,流言四起,富弼的处境非常艰难。

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富弼仍然牵挂着百姓,根本没将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心上。他到青州上任之后,正巧这年黄河以北发生了大灾。老百姓纷纷背井离乡,向东辗转迁徙,仅到青州境内的就有六七十万人。富弼看到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难民,顿生同情之心。他命令青州各地,不论困难多大,一律要无条件收留、安顿灾民。为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富弼冒着极大的风险打开了国家粮仓,对灾民进行赈济,还说服动员青州的广大百姓捐粮捐衣,救助受难的同胞。为了解决灾民的住宿,他出面亲自协调,妥善地安置了一批又一批灾民。由于他细致、周密的安排,灾民们来到青州,居有室,食有粮,病有所治。逃到邻近县的灾民一看青州如此厚待灾民,也纷纷前来投奔。一时间,在通往青州的大道上,灾民像赶大集一样,络绎不绝。

这时,一些关心富弼的人看到这种情况连忙到州衙去劝雷弼:“近年来,您的敌人无事生非,对您进行攻击。现在您这样厚待灾民,更容易招来猜疑和诽谤。一旦给他们留下口实,下一步您面临的灾祸将不堪设想。”

富弼听到这善意的劝告,不仅没有取消安置计划,反而更坚定了救助灾民的决心。他回答说:“现在六七十万灾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不能为了保全自己而置几十万灾民的性命于不顾。假如由于我的努力,这些灾民能顺利度过灾年,我个人即使遭再大的罪也心甘。”

此后,他对安置灾民更尽心了,四处奔波,多方协调,常常是腰酸背痛,口干舌燥。

第二年,灾民们先后扶老携幼、依依不舍地离开青州,返回故乡。临走之前,许多人跪在州衙门口,感激富知州救命之恩。然而,富弼却从不接受这种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个知州应该做的事情。

◎故事感悟

富弼不顾朝廷的猜疑和政敌的诽谤,冒着丢官杀头的危险毅然开仓放粮,妥善安排救助灾民,事后而不居功。富弼的这种行为和品德堪称为官者的楷模!

◎史海撷英

富弼一心为国

至和二年(1055年),富弼被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日拜相。两年后的一天,仁宗上朝时突然昏厥,被扶入宫中诊治。朝中大臣十分惊慌,议论纷纷。庙堂之上的富弼却很冷静,他和文彦博一起留宿宫中以防不测,并随时询问仁宗病情,使宫中秩序很快恢复。后来富弼还与朝中大臣一道,劝仁宗早立皇嗣以安定人心。

至神宗立,为了富国强兵,神宗于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进京,变法改制。神宗想问问富弼对变法的看法,因富弼是三朝元老,许其肩舆至殿门,不必叩拜,坐下说话。结果富弼一见神宗就说:“我反对变法。”神宗又问边防事宜,富弼说:“陛下执政不久,当布德行惠,希望二十年口不言兵。”神宗听后十分不快,革其相位,以仆射出判汝州。

富弼见神宗重用王安石,知道自己不能与其争,于是称病退休,欲回洛阳,上疏几十次才被准许。临行,他又上疏神宗,说:现在王安石变法,起用许多小人,加上地震、旱灾,国事堪忧。神宗问他去了之后,谁可代他为相,他推荐文彦博。神宗又问:“王安石如何?”富弼沉默不答。

由此,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恨死了富弼,私下说:“枭富弼之首于市,则法行矣。”富弼于是退居洛阳,与文彦博、司马光等13人组成“洛阳耆英会”,每日在自己府中置酒,赋诗吟和,但每遇国家大事,他仍谏言献策,畅所欲言。

◎文苑拾萃

小山压大山

耶律倍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力以后,又被迫迁到东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受到监视。这使他十分气愤,想离开契丹。这时候,恰好后唐的唐明宗知道了这种情况,派人送来密信,请他去后唐,他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决定投奔到中原去。临行前,他作了一首诗: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这首诗中的“小山”是指耶律德光;“大山”指的是他自己。诗中抒发了委屈出奔的心情。他把诗刻在一块木牌上,竖在海边。到了后唐,他受到后唐热情的接待,并得到官职,改名为李赞华,表明他对汉族文化的赞扬。

“灵芝”老人

◎成人之善,急人之厄,周人之乏。——薛王宣

人们争相传诵着一个普通的离休孤老王明光与“仙草”灵芝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么多年来老人一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他四处求购灵芝并无偿赠送给贫困的疾病患者,重燃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希望。

当有人问起老人为什么这么做时,老人很坦诚,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十分平常,不值得宣传。朴实的话语背后让人感受到上海市民的一种爱心精神在这位老人身上的集中体现。

1982年,王明光因患神经衰弱症、失眠症等多种疾病而提前退休。当年王明光为了治病,几乎跑遍了本市各大医院,喝了数不清的中草药,但令人遗憾的是,一切都无济于事。

王老伯实在没办法了,就想到了灵芝药材可治失眠。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远在江西的侄女给他邮寄一斤野生灵芝。半年后,奇迹出现了,他的失眠症竟然治好了。

这对于久病不愈的王明光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此后不久,发生在小区里的一件事情,令老人感慨万分,从此他决定让灵芝为更多的病人造福。

1983年,与王明光同住于南汇莲溪小区的周士根妻子突然被确诊为鼻癌,为了给妻子看病,周士根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并债台高筑。实在走投无路了!向单位领导面前借钱,但没有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