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新:开拓创新
7195100000018

第18章 行业创新生机勃勃(6)

马汉山和他的“左撇子世界”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鲁迅

马汉山(1965—?),辽宁省大连人。高中毕业后,他随父亲出海打鱼。1992年,马汉山与同村姑娘许芳结婚后,家里的经济情况就更为窘迫了。为了养家糊口,马汉山决定外出打工。2000年春天,马汉山怀揣着500元积蓄第一次走出了家门,来到大连这座美丽的城市。2002年4月,他开起了中国第一家左手用品商店。2003年初,马汉山请专业人员制作了“左撇子世界”的网站。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习惯了用右手操控生产工具,用右手打理日常生活,左手只能做右手的助手。

但事情总有例外,也有一些人反其道而行之,习惯于以左手为主,而右手为辅,这样的人被称为“左撇子”。

虽然“左撇子”是少数人,但加起来数目也令人吃惊。全世界有多少“左撇子”没有确切统计,但据有关资料显示,“左撇子”在我国总人口中占6%~7%,将近1亿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习惯于使用左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左撇子”。由于大多数日常用品都是根据右手习惯设计的,市场上专门为“左撇子”开发的用品非常少。大连人马汉山看到了这一市场的独特前景,抢先一步在大连市销售起左手用品,一时门庭若市,生意异常红火。

创业之初,选择好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小本经营来说,把握市场热点非常关键。

发现了这是空白市场后,马汉山在寻找左手商品上下了很多工夫。他开始在网上查到英国伦敦有一家“左手用品大全”商店,立刻请人用英文发了一封求购信过去,对方答应为他提供左手用品,但价格十分昂贵:一把和普通剪刀质地相当的左手剪刀,价格却是国内普通剪刀的10多倍;一只看似普通的左手用杯子,售价也高达几十元。马汉山意识到,从国外进货显然不现实,他只能在国内寻找供货商。

通过上网查询、电话联络等方式,马汉山几乎搜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国内的剪刀、小家电和小五金厂,从中发现了几家工厂生产左手用品。于是,马汉山先后去了浙江的黄岩和温州,福建的石狮,广东的潮州、揭阳和阳江等地,到这些集中生产塑料、不锈钢用品和小家电的城市开辟货源。

经过一番努力,马汉山和张小泉、马培德等著名品牌厂家都建立了供货关系。2002年4月,他开起了中国第一家左手用品商店。经过一番宣传造势,他的“来福特”左手用品商店的生意好了起来。英国左手用品大全商店听说中国也有了左手用品店的消息后,主动与他取得了联系,让马汉山做该店的中国市场总代理。

有了这样一个国际性大公司作后盾,马汉山解决了基本的货源问题,店里的货物越来越齐全了,几百个品种堆满了货架,光剪刀就有普通家用剪、文具剪、厨用剪、医用剪、园艺剪和美容剪等几十种。另外,左手用的钢笔、开塞器、高尔夫球杆等也应有尽有,甚至连店里挂的钟表都是反转的。到2002年年底,马汉山就收回了左手用品商店的投资。

为了扩大市场,2003年初,马汉山请专业人员制作了“左撇子世界”的网站,同步推出网上订购业务,并顺势扩展到电话订购。“来福特”左手用品商店很快在全国打响了名声,马汉山每天都能收到50多封电子邮件,每天接到的订购电话也在20个以上。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马汉山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干脆招了几位营业员,进一步扩大了左手用品商店的规模。而他自己则对顾客的来信逐封回复,尽最大努力给“左撇子”提供帮助。马汉山还发动他的爱人在家里专门接听电话,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如此一来,“来福特”左手用品商店每月的销售额都在数万元以上。“左撇子”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故事感悟

虽然左撇子在生活中不是很常见,即便见到也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细心观察这个巨大的市场。马汉山也是无数创新眼睛中的一双,是他开辟了左撇子市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史海撷英

创建一个左手店,许多工作需要做:

第一,对本地的市场进行充分调查。如果“左撇子”群体达到5000人以上,则具备创办左手用品商店的基本顾客群。

第二,店址要选在人流量较大的街道,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宣传。

第三,可以找一些生产厂家订制,也可以挂靠国外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左手用品商店,成为他们在中国内地的总代理;进货资金1~5万元。

第四,积极拓展顾客群,让一些右手使用者也加入到练习使用左手的队伍中来。

◎文苑拾萃

国际左撇子日

国际左撇子日(International Left—Handers Day),是每年的8月13日。这是一个为左撇子而设的节日。

1975年8月13日,美国堪萨斯州托佩卡市的一群左撇子建立了名叫左撇子国际的组织,他们设想把全世界的左撇子联合起来,共同争取左撇子的权益。一年后,该组织举行庆祝活动,并将这一天确定为国际左撇子日,希望有朝一日全世界的左撇子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1976年的8月13日就成为第一个国际左撇子日。

用宠物标本演绎现代版“复活”

◎与众不同,这也是一种时髦,一种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陈祖芬

李菡(1979—?),出生于甘肃西部农村。因自幼喜爱小动物,18岁那年考进了中国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几经周折后从事宠物标本制作,并开设了专门的网站,25岁已经拥有70多万元资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股“宠物热”也在全国城乡蔓延开来。养狗的、养猫的、养鸟的、养兔养鼠的、养鱼养乌龟的……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宠物5000多万只,宠物经济的市场潜力至少在150亿元以上。于是,宠物超市、宠物医院、宠物摄影店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城市冒了出来。一位农大毕业的女孩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独辟蹊径发掘出一条新鲜创富路——为主人“复活”自己的宠物。靠着制作栩栩如生的宠物标本,在救“活”一只只可爱小动物的同时,她也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李菡出生在甘肃西部农村,因自幼喜爱小动物,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学习,毕业回到西北家乡后,李菡找工作很难,就离开家乡到上海徐汇区一家私营宠物医院当护士。李菡看到,一只感冒的小狗在这里打一次点滴,都要花费200~300元;一条名犬动过手术10多天后出院时,主人为它交了6420元的费用。这些宠物死去时,主人都痛心不已,不忍把它们扔掉、埋掉或火化掉。李菡曾在网上知道美国有“宠物标本店”,用冷冻干燥法把死去的宠物做成标本。栩栩如生的标本放在家里,就像宠物没有撒手西去,而是睡着了。

2000年,一位女士的爱猫死去,她在一个豪华宠物墓地花3000多元把它安葬了,并在大理石墓碑上写有墓志铭:“无可奈何花已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隔一段时日,她都会驱车到宠物墓地看它,并带上一大堆宠物生前喜爱的玩具和食品,放于墓前。尽管如此,她仍然常会因思念爱猫而伤感不已。还有一位外企小姐,以前养的圣伯纳犬死后,听说博物馆有能力制作动物标本,就想把自己的爱犬做成生动逼真的标本放在家里。然而遗憾的是,博物馆并不对外营业,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含泪厚葬自己的“小宝贝”。

李菡获得这些信息后信心大增。上海家庭当时拥有数百万只宠物,市民每年用于宠物的开支就达6亿元!如果独辟蹊径做宠物标本生意,前景肯定十分诱人!但眼下的问题是,去哪儿学宠物标本制作技术呢?

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她知道普通动物的标本制作要把动物的皮剥下来晾干,再做一个塑料模型,把皮套上去。可这种方法宠物主人肯定接受不了,她去国外“取经”学冷冻干燥法,又不现实。

于是,李菡多方找国内专家讨教。其间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碰壁,但她并不气馁,硬是以自己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位已经退休的专业人士。经过他的指点,李菡很快掌握了一整套的宠物标本制作技术。接下来,她又费劲地筹到3万元钱,在徐汇宠物市场附近盘下一个只有10平方米的店面。经过1个月的筹备,2002年初“菡菡宠物标本制作中心”终于开业了!

开业第一天,店里就挤满了好奇的观众。但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进出标本店的仍然全是观众,真正的顾客却没有一个!作为新生事物,许多人并不愿花钱“冒险”一试,怎么办呢?后来李菡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客户只需打个电话,她上门“收尸”;标本做好后,她送“货”上门;新开业期间,她6折优惠;顾客对标本不满意,她则分文不收。制作宠物标本,她还要主人提供宠物生前的一些照片,了解宠物的性格、爱好和主人要什么样的造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