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谨:功成于谨
7194400000003

第3章 谨言行以成大事(1)

周武王谨行待时机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淮南子·人间训》

姬发(约公元前1087—前1043年),姬姓,名发,谥号武王,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王,西周的创建者。姬发是周文王的次子,约公元前1050年文王死,他继承王位,沿用“受命”年。姬发继承其父遗志,推翻商朝统治,成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牧野大战之后,商军全线溃退,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后姬发建都镐京,建立诸侯国,在位19年崩,谥号“武王”。

商朝时期,商纣王是一个残酷暴虐、荒淫无度的庸君,他在位期间,肆意杀害宗室大臣,甚至以残害百姓为乐。大臣们多次强谏,纣王都不知悔悟,反而将这些大臣驱逐出朝歌。

在暴君纣王的统治下,商朝的政治上十分腐败,但军事上仍有较强的实力。周武王姬发审时度势,等待时机灭掉商朝。他即位九年后,为了便于进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将都城由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迁至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并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孟津观兵”。

这次观兵其实是一次为灭商作准备的军事演习和检阅。周武王率领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长安县内)文王的陵墓进行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武王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当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名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

于是,周武王又派人到商朝去察看情况。不久,被派去的人捎信来说:“商朝现在是奸人当道,群臣离心离德。”但武王认为,行事还应小心,伐商的时机还未到。

后来,武王又接到报告说:“商朝的百姓只是内心愤怒,闭口不敢说话,但对商纣王的恨却表现得咬牙切齿。”尽管如此,武王还是谨慎地按兵不动。

最后,被派去的人又捎信说:“商朝国势危殆,民心动乱,一场大的暴动正在酝酿着。”

这时,周武王才觉得讨伐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联合八方诸侯国,向商朝发起总攻。

在出发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凶。见是不吉之兆,百官都大惊失色,但武王决心已定,毅然率兵车300乘、近卫武士3000人、甲士4.5万人向朝歌进发。大军到达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南)时,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至此会合。

当商纣王闻知周兵已到,慌忙调集都中士兵,又把囚犯、奴隶、战俘武装起来,共起兵17万(一说70万)相迎。双方在牧野展开大战。

在战斗中,周军士气高涨,奋勇冲杀。纣王自以为自己兵多士众,派出17万大军迎战,可他万万没想到,当两军相遇后,奴隶兵突然阵前暴动,倒戈反击,引周军杀入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灭亡。

◎故事感悟

所谓“时来莫错过,无机莫强求”,在时机没有到来时,则不可勉强求得,一定要小心行事。有不少事情是必须靠等待的,如瓜的生长,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才会瓜熟蒂落。周武王成功伐纣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史海撷英

周武王的政策

周武王姬发攻灭商朝后,建立了西周,定都镐京,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周武王采纳了周公对商民进行安抚以稳定天下形势的措施,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诸侯国。比如,封姜尚于营丘为齐国,封周公于曲阜为鲁国。他还让纣王之子武庚留在商都,封为殷侯,这也大大地安定了商朝的遗民,减少他们的敌对情绪。

与此同时,武王还释放囚犯,赈济贫民,发展生产,从而促进了西周初年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建国后的第三年,武王因病去世,武王之子诵继位,是为周成王。由于成王年纪尚小,便由周公旦摄理朝政。

周武王因消灭了腐朽的旧王朝,建立新的王朝,故而也成为历史上少数的名王之一,受到后人称颂。

◎文苑拾萃

执 竞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

降福简简,威仪反反。

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季文子谨身节用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公元前601年到公元前568年执政。季文子的祖父是鲁桓公之子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称“季友”。季友辅佐鲁僖公执政多年,谥成,史称“成季”。成季有子无佚,无佚生行父。季孙行父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执掌鲁国朝政30多年,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风气;开初税亩,促进鲁国的改革发展。

春秋时期,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当时鲁国的贵族,也是著名的外交家。他为官30多年,一直严格约束自己,力求慎简,并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

季文子曾经说过:“谨身节用,是以为家。谨身节用,方以为国。”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谨”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都会有口腹、身心的欲望,但都要学会“谨”,也就是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为家为国。因此,季文子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便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了;每次外出,他乘坐的车马也十分简单。

见季文子这样谨身节用,当时有个名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然后严肃地回答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这个时候如果不努力约束自己,让自己过更简朴的生活,如何体现个人的修养?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良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既然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

季文子的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同时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仲孙它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谨身”,约束自己的物质生活,过着简朴的日子,妻妾们也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故事感悟

古语道:“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季文子约束自己的行为,过节俭的日子,不仅仅是为了父母,更是为了国家。骄奢能让一个人堕落,能让一个国家灭亡。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季文子才如此谨身节用,小心翼翼。

◎史海撷英

季文子因俭免灾

季文子在世的时候,就以廉洁简朴的形象而在诸侯国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晋楚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后,鲁卿叔孙侨如为了逞一己之私,怂恿晋国扣押了前往参加盟会的季文子,并以做晋的属国为条件,要求晋国杀掉季文子。但是,晋卿范文子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在他看来,“季孙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杀这样的人是不得人心的。最终,季文子得以全身而归。

在这一事件中,虽然不能忽视晋卿范文子的作用,但最终促使范文子这样做的,正是季文子的廉洁简朴。作为在鲁国掌权十几年的重臣,季文子去世时,竟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堂堂三朝元老不仅没有什么积蓄,甚至家臣连丧葬用品都准备不齐,确实让人慨叹不已。

◎文苑拾萃

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出自于《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是说季文子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经过反复的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思而行”的典故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说,季文子做事很谨慎,凡事都会思考三次以后才做决定。孔子听说后,却有些不以为然,说:“思考两次,就可以啦。”

这句话后来便演变成“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或者干脆只说“三思而后行”。原意为孔子不赞成做事太过于谨慎,因思虑太多而失去机会;后来意义上也有些变化,总体上大家还是比较倾向于做事多考虑几次谨慎一点好。

嘴巴紧闭的金人

◎前辈如瓶戒,无言胜有言——文天祥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有一套虽不周密但却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孔子家语·观周》中记载,孔子从鲁国到周朝的都城洛邑游学时,去参观了周朝供奉周太祖后稷的宗庙。

在庙右边的台阶前面有一个“金人”,这是用铜浇铸的人像,但是人像的嘴巴是紧闭着的,其背后有一篇铭文,说:“这是古时候说话小心的人,警惕啊!警惕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只有多坏事。不要多事,多事多祸患。太舒适的人要警戒,不要做后悔的事情。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它的祸患将要增长呢;不要说这有什么害处,它的祸患可大着呢;不要说这有什么残忍,它的祸将像火一样慢慢地燃烧呢;不要说别人听不到,天妖正在窥伺着。微明的小火不灭,势盛的大火又奈它何;细小的水只要不堵塞,最后终将变成江河;长长的线不断绝,最后终将织成网罗;茂盛的木材不砍伐,最后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不谨慎,将是一切的祸源。认为这没有什么妨碍,就是祸患的开端。强横的人不得好死,好胜的人必定遭遇到对手。强盗劫掠富人,人民厌恶权贵。君子知道天下不能完全遮盖,所以要退后一点,谦卑一点,让人家羡慕他;能够做到退让一点,谦卑一点,就没有人同他争。人家都向那边去,我独守住这里;大家都迷惑,我独和他们不同;内心藏有智慧,不和人家计较技艺;我地位虽高,没有人害我。江河能汇集百川,因为它地位卑下。老天是公平的,它只知道常常帮助好人。警惕啊!警惕啊!”

孔子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篇铭文,感触很深,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话虽然很鄙俗,却很切合情理。《诗经》上说:‘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好像接近深渊一样,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样。’一个人能够像这样地立身处世,哪里还会因为失言而遭到灾祸呢?”

◎故事感悟

正如孔子所说,说话就像走在薄冰上一样,随时都有掉下去的危险。金人之所以紧闭着嘴巴,就是为了少说话,远离危险。在生活中,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但往往因为不小心的一句话,就可能导致一场危机,这样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言多必失的古训犹在耳边,所以说,择可言而后言,才是明智之举啊!

◎史海撷英

莱布尼茨赞儒学

德国的莱布尼茨是第一个承认中国文化对西方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西方学者。他曾经研究过中国的《易经》,他发现:如果以阴爻代表0,以阳爻代表1,那么,《易经》的图像从0到64正好为二进制的连续数列。这与他在1678年发明的二元算术是完全一致的。据此,莱布尼茨深信,中国的哲学具有充足的科学根据,所以他也赞美儒学,甚至公然宣称,在道德和政治方面,中国人优于欧洲人。

莱布尼茨还斥责那些在中国传统思想面前夜郎自大的欧洲学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刚刚脱离了野蛮状态就想谴责一种古老的学说,理由只是因为这种学说似乎首先和我们普通的经院哲学的概念不相符,这真是狂妄至极!”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也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后来,一位名叫五来欣造的日本学者认为:“儒教不仅使莱布尼茨蒙受了影响,也使德意志蒙受了影响。”

◎文苑拾萃

池州夫子庙麟台

(唐)韦表微

二仪既闭,三象乃乖。圣道埋郁,人心不开。

上无文武,下有定哀。吁嗟麟兮,孰为来哉。

周虽不纲,孔实嗣圣。诗书既删,礼乐大定。

劝善惩恶,奸邪乃正。吁嗟麟兮,克昭符命。

圣与时合,代行位尊。苟或乖戾,身穷道存。

于昭鲁邑,栖迟孔门。吁嗟麟兮,孰知其仁。

运极数残,德至时否。楚国浸广,秦封益侈。

墙仞迫厄,崎岖阙里。吁嗟麟兮,靡有攸止。

世治则麟,世乱则麇。出非其时,麋鹿同群。

孔不自圣,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孟母为子三迁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孟子在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靠纺纱织布来维持生活。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很贫苦,但母亲一心想要把孟子教育好,让他长大后成为一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