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责:尽职尽责
7194000000009

第9章 责任是对家国的一种担当(1)

周亚夫恪尽职守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西汉·司马迁

周亚夫(公元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沛县(今属江苏省)人,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后死于狱中。

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贵族大举进犯北方疆域,一封封告急书送达朝廷。汉文帝立即任命祝兹侯徐厉、河内守周亚夫等人为将军,分别驻守棘门、灞上和细柳,防御匈奴侵犯京城长安。

许多天过去了,将士们日夜驻守在驻地,很是辛苦。文帝带着随从亲自去驻地慰问。

文帝先到灞上和棘门。守门的见是皇上,二话不说,赶快打开大门跪迎。文帝和随从骑马进入军营。将士们有的在闲聊,有的在嬉闹,见皇上突然驾到,急忙整装,列队迎候圣驾。

文帝最后来到周亚夫防守的细柳营,随从们先去通报,只见守门的将士个个身披盔甲,刀出鞘,箭满弓,如临大敌似地戒备森严,不让他们进入。文帝的随从们所到之处,从来都是直进直出,不敢有人阻拦,今日竟被周亚夫的士兵挡住道,十分气恼,大叫道:“天子就要到了!”

守门的都尉拱了拱手说:“请原谅,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没有天子之诏。”仍然不放他们进军营。

这时,文帝已骑马来到营门口。见守门的不放他的随从进入,就对守门的都尉说:“我是皇上,请让我们进去!”

“没有将军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入内。”都尉和守门的官兵连皇帝也不放。

文帝只得派使臣持符节去向周亚夫宣诏:“皇上亲自来军营慰问将士,赶快接驾!”

周亚夫这才命令守门的都尉打开营门,让文帝一行进入。守门的都尉对骑在马上的文帝说:“将军有令,军中不得骑马。”文帝和随从只好下马,遵守军中纪律,牵着马缓缓前行。

周亚夫一身戎装,等候在军中大营。他手握兵器,只对文帝作了个揖说:“我身负护国大任,只能以军礼相迎,请皇上见谅!”

随从人员见周亚夫一个小小守细柳营的将军,对皇上如此无礼,气愤地对文帝说:“周亚夫也太不像话了,竟然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文帝却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我们先前到棘门、灞上,那儿纪律松散,这样松松垮垮的军队是很容易被敌军袭击俘获的。只有这里,保持高度警觉,固若金汤,谁也侵犯不了。有周亚夫这样的将军护国,我就放心了。”

文帝死前,对他的儿子刘启说:“将来有事,可依仗周亚夫。”

果然,公元前154年,景帝刘启靠周亚夫平定了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个藩王挑起的“吴楚七国之乱”,大大巩固了西汉王朝的政权。

◎故事感悟

周亚夫并没有因皇帝驾到而对军规通融一下,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才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部下的拥护,为以后立下大功奠定了基础。他的恪尽职守、敬业乐业的精神值得称颂。

◎史海撷英

周亚夫智勇平叛灭吴王

汉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东王刘印等七国发动叛乱。汉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命其领兵平叛。

这时的叛军正在猛烈攻打梁国,但周亚夫却并不想直接救援。他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并得到了景帝的认可。

此时,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到达昌邑城(在今山东巨野西南),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亚夫还是不肯发救兵。最后,梁王只好写信给景帝,景帝又下诏要周亚夫进兵增援,周亚夫还是不为所动。但是,他却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无粮,只好先来攻打周亚夫。

由于事先有了准备,周亚夫很快就击退了叛军。叛军因为缺粮,最后也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了胜利。

◎文苑拾萃

荆楚文化

“楚辞”这一名称,源自于西汉时期。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诗体名,指的是战国后期由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而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另一种是诗歌总集的名称,指的是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

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所以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后人在提及楚辞时,没有不提到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的,并经常以“骚”或“离骚”来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文化与荆楚文化同属于一个概念,都是指由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荆楚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刘穆之从政如流

◎真正进步的人决不以“孤独”、“进步”为己足,必须负起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邹韬奋

刘穆之(?—417年),字道和,小字道人,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穆之晋时至左仆射,赠侍中司徒,为南昌县侯;宋时受禅追封南康郡公,谥文宣。

刘穆之是辅佐刘裕创建南朝刘宋政权的主要助手,处理政务以决断如流著称于史。

东晋末期,北府军将领刘裕起兵反对篡夺政权的桓玄,刘穆之受任为主簿。刘穆之被刘裕重用以后,刘裕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是要咨询刘穆之的。刘穆之扶持刘裕也是竭尽全力,并很忠诚,总是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辅佐刘裕。

刘裕攻占京都后,主要的施政措施都出自刘穆之的建议。

东晋后期存在着法纪松弛政令不行、士族豪门倚仗权势随意侵夺、庶民百姓屡遭欺凌无法生存等严重的政治问题,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东晋政权无法改变这样的现状,但在刘穆之的手上,先是“随方矫正”,结果不满十天,风气顿时有了改变。由此可见,刘穆之不但办事讲求效率,而更重要的是,他在从政方面的确是很有办法的。

刘裕出征南燕及回军抵御卢循时,刘穆之随军征讨,“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深得刘裕信任。

义熙八年,刘穆之升任京都最高行政长官丹阳尹。以后刘裕外出征讨时,就将留守京都的重任交付给刘穆之。

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后秦,刘穆之以尚书左仆射、丹阳尹留守的职务主持朝政,统留守诸军,掌选举事务,并负责大军的后勤供应。诸项事务千头万绪,但他精力过人,应付自如。史称:“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雍滞。”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决断如流”。处理问题,很快、麻利;作决策当机立断,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似乎也就是这样一些情形,形成了“决断如流”吧。

“宾客幅凑,求诉百砾内外谘禀,盈阶满室”。来访的客人,奏报的折子,请求解决问题办事情的,内外咨询问题禀报事情的,人多到什么程度呢?屋子里盛不下,进不来门的,没别的办法,只好在外边的台阶上等候了。

“目览辞讼,口答手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陟,皆悉赡举。”能以眼、耳、口、手娴熟地处理政务,且互不相扰,确堪称一绝,难怪他能“事无雍滞”。

以上的文字虽然不多,但从刘穆之处理军国大事事无巨细的场面上到他的精神风貌上,都能够看出他的聪明、智慧、也能看出他办事干练,处理问题果断。同时,在这样纷繁复杂的事务工作面前,他还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和手等器官、肢体,全都用来办事情处理问题。就凭这一点,他就称得上是一个超常的人。

义熙十三年十一月,刘穆之积劳成疾而逝世,时年58岁。当时刘裕已攻破后秦,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听到消息后,哭之甚恸,曰:“丧我贤友。”

由于刘穆之死后,没有亲信重臣留守京都,“大事昔所决于穆之者,皆悉以谘”。刘裕只好改变“顿驾关中,经略赵、魏”的战略部署,留下兵马镇守关中,自己退回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就近控制朝政。这最终导致了关中的得而复失。

刘裕在取代东晋建立起宋王朝后,经常叹惜刘穆之早逝,说:“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下,可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这正是对刘穆之一生勤于政务的最好总结。人没有生而知之者,超常的才干必然要付出超常的学习努力和工作努力,也就是因为超常努力的原因,刘穆之因工作压力过大,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故事感悟

刘穆之业务熟练,才干超群,不管任什么职务,都能胜任愉快,不管负什么责任,都能得心应手。除了个人能力强的原因之外,对工作尽职尽责的精神也是他受人赞扬的主要原因。

◎史海撷英

门阀政治与北伐

东晋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统治范围因中原陆沉,形成了特殊的统治形式。

东晋也是门阀政治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皇权日渐衰落。由于司马睿在称帝时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尽管在东晋政权建立初期司马睿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但门阀大族王、谢、庾、桓还是先后支配着王朝的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帝王在位时都希望可以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期就曾进行过多次。311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来由于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在此之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加自己门户的威望。其中,以桓温的三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最终也没有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383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的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领北伐军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此后,谢安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此后,南方因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了内乱,孙恩、卢循起兵。桓玄在内乱中获胜,一度篡晋。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镇压了农民军,并通过北伐树立威望,最终取代了东晋。

◎文苑拾萃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指的是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经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起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与汉族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十六国是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这个时期历史上也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沐英尽责治理云南

◎得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王符《潜夫论》

沐英(1344—1392年),字文英,安徽凤阳人,朱元璋义子。沐英早年随朱元璋转战南北,多有功绩,明朝建立后,沐英留镇云南。

早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明朝廷就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建立起了统理云南的军政机构。地方则设置卫、所,辟筑驿道,形成了一套统辖系统。以后,云南又被分为52府、63州、64县,民政系统也日趋完备。明军平定云南后,朱元璋命沐英留镇。

沐英性格深沉坚毅,不喜欢说笑,但喜欢贤能的人,而且礼待士人,安抚军队讲求信义,没有随便杀过人。

沐英治理云南期间,大抓屯田,解决了云南地区的粮食问题。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的建议。沐英便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了吃粮问题,又稳固驻守,可谓一举兼得。

沐英还下令,招募省外人来云南屯田。朱元璋支持沐英的屯田政策,便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地区屯田。一时间,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来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有功的官员。沐英管理云南九年,屯田总数达到了百万余亩,极大地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以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

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的农商都有发展。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少年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沐英本人则“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朱元璋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48岁。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故事感悟

沐英留镇云南,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使云南得以长治久安,不但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也受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赞扬。至今说起沐英治滇的事迹来,也还得到后人的钦佩。

◎史海撷英

沐英取云南

元末明初,沐英以征南右副将军的身份,与永昌侯蓝玉跟随将军傅友德一起攻取云南。元朝的梁王派遣平章达里麻带领十多万军队在曲靖(今云南曲靖县)抵御。沐英冒着大雾急驰白石江,雾散后,两军彼此相见,达里麻大为惊讶。

这时,傅友德想要过江,沐英劝阻说:“我军已疲惫,恐怕要为元军阻扼。”然后就率各师严密布置好阵势,像是准备要过江的样子。而实际上,沐英则出奇制胜地命军队从下游过江,出现在元军阵地之后,在山谷间布置好迷惑敌人的旗帜,每人吹一铜号角。元兵因害怕而骚乱起来。沐英急忙指挥军队过江,让善于游水的人做先锋,用长刀砍杀元军。元军退却,沐英的军队全部过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