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近代天津十二大名医
7192900000020

第20章 中国泌尿外科第一人一一施锡恩(1)

周桂兰

施锡恩教授一生从事泌尿外科的研究,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泌尿外科创始人之一,他的许多著作为后人研究泌尿外科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投考协和——立志从医

我国的传统医学,统称中医。西医是外来医学。西医在中国的兴起始于清朝鸦片战争之后 。1842 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深入,基督教、天主教在沿海及内地相继发展起来。外国传教士往往是一方面传道,一方面开办学校和医院,从而也把西方的医学技术传送到中国。因此,西医的兴起与教会有着一定的关系。

施锡恩生于1904年2月24日,父亲施亦临是一位基督教徒,在家乡苏州跟随教会里的外国传教医士学习西医,以后就在宁波、扬州、苏州、无锡等地行医。或许是从“爱主爱人”的基督教义出发,也许是由于行医受到缺医少药的乡里的欢迎,所以父亲希望施锡恩继承他的衣钵,当一名医生。施锡恩念了两年私塾和三年小学后,就投考了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东吴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虽不是我国最早的大学,但也是当时江浙 一带有名的高等洋学堂之一。施锡恩从东吴附中毕业后,又学完了一年大学课程,由于少年气盛,决定投考当时国际一流的协和医学院。1921年,施锡恩如愿以偿,考入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预科。

新的协和医学院是由旧协和医学校改组、扩建而成的。原有的北京协和医学校是 1906 年由伦敦会、长老会、美以美会、内地会合办的,其中英、美系统各占投资一半。这所医学校得到清慈禧太后的支持,在中国政府正式立案。协和医学校创办了将近十年之后的 1915 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组织罗氏驻华医社与英国伦敦会等有关教会达成协议,由罗氏驻华医社接办这所医学校,并改建、扩展为北京协和医学院。

罗氏基金会从1908年到1915年曾先后三次派代表团前来我国,经考察、研究决定,在中国首先投资于医学事业方面。调查团认为:原有的北京协和医学校、山东的齐鲁、上海的哈佛、汉口的协和、广州的博济医学校,无论经费、设备或师资都很薄弱,难以取得更多成果。调查团同时指出,当时我国医院的经济情况、建筑布局、人员配备以及对医、护人员的培养条件等,大都不符合时代的需要。调查团建议在北京、上海各办一所示范性的、第一流水平的医学校,同时赞助燕京、清华、齐鲁、金陵、东吴、沪江、圣约翰、之江、岭南等大学,加强理科,增设医预科。选择北京的理由主要是北京为历史悠久的古都,是文化教育的中心,易于吸收各地的学生入学。

1915年。罗氏驻华医社与伦敦会等有关方面达成协议,由罗氏驻华医社投资购买协和医学校原有房屋地产、设备等。同年,纽约大学董事部发给建立协和医学院的凭证,也就是说,该校的毕业生可以拿到纽约大学的文凭,并可获得纽约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其后,由纽约罗氏医学研究所派马克理(Francis.Mclean)任校长兼内科主任教授新的协和医学院。包括附属医院和教员住宅,建设了四年之久(1917-1921年),创办费约800万美元,此后每年经费约100万美元。美国医学会承认协和医学院从校舍到教学设备、课程设施和师资力量,都符合了甲级医学院(Class A Medical School )的规格。

施锡思考入协和医学院的当年,正是新校舍落成的1921年。学院与附设医院坐落在北京东单三条胡同,原清代豫王府旧址,占地面积约10顷。新旧两座校舍毗邻,新校舍与医院的建筑在当时堪称是高标准的,外表是飞檐画栋的中国传统式样,宏伟壮观,包括礼堂、解剖教学楼、生物化学教学楼、生理学和药理学教学楼、病理学教学楼、各科病房等。与这些建筑一街之隔的预科楼内有生物、化学、物理、语文(汉语和外文)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女生宿舍也在那里。男生宿舍和教员宿舍分设于学校附近的外交部街、新开路栖凤楼。还有四台一千匹马力的锅炉,三台375 千瓦发电机,供给全校所需的能源、蒸气,用水都经过软化处理。为保持安静,学院、医院用编号闪光灯传唤医生。如此规模的学院,每年只招收25名学生,所以学习条件实在太优越了!

在新校舍落成的1921年9月15日,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协和医学院开幕典礼。罗氏基金社董事长洛克菲勒二世(D.Rockfeller.Jr )在会上讲话,强调办协和医学院的目的不是培养一般的医生,而是要培养有前途的学生成为高质量的、将来可以作为领导的医学专家、教授,在医学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新任 校长胡恒德(H.S.Houghton)致辞时称:新协和医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同时也开展科研;要把教学与科研做好,则必须要求有良好的基础。高标准的专业训练。丰富的实践,热爱科学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一所高等学校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组织管理、教学方针等等,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教师与学生质量的高低最关紧要。协和医学院对于教师、学生的选择要求都很高。协和聘请了许多欧美名家作为客座教授前来讲学,时间为半年、一年或更快一点。这样不仅对医学教育大有补益。做出了贡献。而且对于从事医学的人,也是很大的鼓舞。在这样的学府中学习,为以后施锡恩成为泌尿外科的专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每年投考协和医学院的人数都很多,但是被录取者从未超过25名 这25名学生经过严格入学考试,在进入本科之前,部必须先入医预科学习生物、物理、化学和中文以及外语,打好自然科学和语文的基础,才能保证以后医本科的学习。医预科先后办了六届。当学院准备停办医预科之前,于1926年开始,罗氏驻华医社即对北京渭华、燕京、上海圣约翰、沪江、苏州东吴、南京金陵、广州岭南、山东齐鲁、天津南开等大学给予经济援助,帮这些学校新建自然科学教学楼,选送教师出国深造,以提高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从而扩大医科招生的来源,作为保证学生质量的一项措施。

施锡恩在协和攻读8年(3年预科、5年本科)。对于一个年学生来说,8年学习的负担是相当重的。8年中除假日外,每天的功课排得满满的,上午四堂课,下午在实验室做实验。学院所设科别比较全,内科包括普通内科、小儿、神经、皮肤、传染病等科;外科包括普通外科、骨科、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病理科包括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此外,还有妇科、眼科、耳鼻喉科、 放射科及公共卫生等专业。8年中要啃的书本,要看的文献,要浏览的书刊,要做的实验,实在是繁重极了。

协和的学术空气浓厚而且活跃。学院对于学术活动、学术贡献都极为重视。协和教授医学会、实验生物与医学会和中国生理学会的学术活动,保持着经常化。以协和作为主力编辑的《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生理学报》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在国际医学行列中,协和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学校规定,每周三下午为教授会固定的学术活动时间,由教授和讲师们宣读学术论文,做专题报告,全院师生都可参加;每周 一下午是外科病理讨论会;每周五下午是临床病理讨论会。给施锡恩印象最深的是每周五晚间的讲座,请名家教授们做报告,其内容不限于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各方面。在这些讲座中,施锡恩聆听过印度名诗人泰戈尔和我国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讲演、诗朗诵。还听过马寅初先生的演说。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信奉基督教的协和。也为无神论者提供讲坛,还有过有关宇宙、地球形成乃至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的报告。所以施锡恩认为协和的学术空气也是比较自由的。每逢星期日上午有宗教活动,听牧师传道,但不要求全体师生员工都去参加。学生们去做礼拜往往还有另外一种目的,那就是学、听英语,因为所有的节目都用英语,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学院基本上没有寒假,而暑假则长达三个月。这三个月一方面外国教师回国探亲;另 一方面也为师生提供较长时间的休假。施锡恩家里六个兄弟姐妹,父亲的收入有限,为补贴学费,就利用暑假去做家教。有一年暑假,施锡恩分别到东城根、东四牌楼、 南小街和西城缸瓦市的四个家庭去教英文,上下午东奔西跑。有一天,施锡恩到南小街一家上课,他夹着书匆匆地走在南小街上,脑子里不停地考虑着如何给学生讲好课。突然,他听到离他不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巨响,他吃惊地抬头一看,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一堵年久失修的院墙突然倒塌,而他险些被砸在下面。冷汗渐渐地消退了,施锡恩猛然想到了学生还在等着他去上课。于是,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朝学生的家里走去。奔波一个暑假,可得四五百元的报酬,以补贴学习所需,并为南旋北转积一点路费。那时协和的学生不少是家境比较贫寒的,学院也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让学生到化验室或附属医院做点工作,得点工资,有点勤工俭学的意思。

早年协和医学院的毕业人数是不多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办学的指导思想是高标准,少而精,没有考虑在地大人多的中国,人民对医药的迫切需要这一实际情况。招生人数既少,学生入学后,每学期又都要受到“淘汰制”的筛选,所以从入学到毕业,8年中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被淘汰的人却不少。与施锡恩同时考入协和的25人,逐年淘汰一些人,8年后毕业的时候,全班毕业16人中,有9人还是后来插班的,原有的25人中只剩下7人了。据统计从1924年到1943年的20年中,毕业人数不过 316人。协和医学院出来的学生到国外经过考试就能行医,是唯一被国外承认的医学院校。

1928年施锡恩完成了本科学业,在当了年的实习医生后,于1929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根据协和医院实行的“住院医师制’?,毕业后还要有4至5年的临床实践。协和对住院医师 要求卡分严格,毕业生要自己提出申请,经教授会讨论批准。在4年的时间里名副其实地住在医院里,从事临床实践,施锡恩当了4年住院医师,真是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就是到王府井去理发,也要详细登记离开病房的时间、外出的地点、外出的原因,还有离开病房时工作交由谁代理;返回时自己签名销假严格的要求和正规的锻炼,对于这个决心献身医学事业的人受益匪浅,对培养工作责任心和提高医疗质量都有好处。

任住院医师期间,可以得到学院提供的高标准的生活条件:有丰富的伙食,有高级宿舍, 一人一间或两人一间,起居舒适方便。至于衣着,制服都是学院供给。内衣及制服的换洗熨烫都由洗衣房负责,保证衣着整洁。有意思的是,住院医师都是穿短大褂,教授与主治医师才穿长白大褂。施锡恩穿了四年短白大褂,倒全然没什么“自卑感”,因为在协和要穿上短白大褂也非易事。因协和医院等级森严,规定医务人员中药剂师 X 光照相员等,只能穿黄短褂,而一般勤杂工则都穿短袖褂和半长裤。外科每年只有一人达到住院总医师,是淘汰制的“宝塔尖”。住院总医师是直接向科主任负责的,协助科主任工作,负责安排医药、教学、会诊,有处理急症、特别是夜间急症的权力。施锡恩、1932年当了一年住院总医师,经过 一年的锻炼,对疑难病人的处理及手术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施锡恩当上主治医师时,已经是31岁,接近中年了。1933年,为取得进一步深造,施锡恩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著名的医学府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导师是著名的肾病专家艾迪恩(T.Addis)教授。在美国的两年学习期间,他写出了《白鼠尿道球腺》和《白鼠蛋白尿的来源》两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美国生物医学试验汇编》和《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受到了国外医学界的重视。在回国之前,施锡恩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参观了所有著名的泌尿外科中心,大开了眼界,也丰富了学识。1935年回国后,任协和医学院泌尿外科讲师。1936年,施锡恩被选为国际泌尿科学会会员,当时能够被国际泌尿科学会接受为会员的中国人只有3位,这是对施锡恩医术的一种肯定。1937年施锡恩晋升为副教授,翌年便担任了泌尿外科的代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