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在许多人的眼中,似乎作家一定很会谈恋爱。
我经常收到倾诉邮件,读者关于情感的困惑,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感谢这一份信任的同时,我又觉得心虚。
他们忘记了一件事,作家只是很会写,很会总结,将那些道理以听得懂的方式解释以及呈现,华丽包装。不过,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作家过着 sex and city中Carrie的生活,每天的唯一工作是谈恋爱,回到寓所,卸了妆,敲打键盘,将她的故事记录与分享。
当你打开这本书,在最开始,我必须说实话,我正在经历一段情感挫折,在过去的半年时间,拖着爱情的尸体匍匐前进。
如果说,人的成长是每一次倒空自我,浇灌新的理念,甚至接受全然相反翻天覆地的自我变革,那么,痛苦与迷茫是无法回避的情感体验,它持续得越久,证明成长得越彻底。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场座谈会,整整八个小时,探讨爱情。
作为出席的嘉宾,我的身份是爱情专家,朋友得知后,哈哈大笑。私下,我也感觉有趣。为了绕开谈论内心的迷茫与愁苦,大部分的讨论,我以记录者的身份,将过去两年的时间,我走遍中国,采访遇到的每一对情侣的故事一一讲述,从形而下的具体事例,最终总结成为形而上,关于爱情的“真理”。
编辑找到我,签下一本随笔集,自由发挥。
在寻思主题的时候,灵光乍现,何不写一本关于爱情的书?
在座谈会的时候,我发现关于爱情,每个人都可以有所发言,没有人会较真某个理念,甚至可以确定,在爱情领域内的任何探讨,我们都变得随和了,我们知道这很私人化,只提供参考,不具备指导意义。
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我热衷于追寻真理,愤恨似是而非的灰色地带,说话决绝,坚定相信一切总有对错,或者说,总有一套说法。
后来,经过大量的采访,去新的城市生活,每天遇到新的人,倾听故事,倾听观点,我沉默了,不再坚定树立主义,我渐渐相信,这世间没有真理,只有相对的最好的选择。
与其探讨人生,不如从形而下书写爱情。
采访许多人真实的爱情故事,试图从中寻找某些真理,或者普遍规律。
任何一个人,无论梵·高还是黑道老大,无论崇高哲学家还是千万富翁,回到生活之中,必将遭遇爱情的课题。换言之,人与人的相处,尤其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无处躲藏那些形而下千丝万缕生活实践的捆绑。
写下这一本书,分析许多人的爱情故事,不代表这是来自所谓爱情专家的救赎,它的意义,旨在文字中寻求可能的爱情真相。
另外,我得寸进尺地幻想,或许这本书能帮助那些失恋中痛苦的人,虽然无法彻底根治,至少能带来治愈的抚慰,看一看四周围其他人失恋了怎么度过的,被当头棒喝一些爱情的所谓真理。
我发现,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失恋是迈入成长的第一个大挑战。
采访路途中,当我见到一名壮汉讲到失恋分手,拿出纸巾抹泪,在那一刻,我被震撼,哪怕一个做事果断、坚强勇敢的人,遭遇失恋,尤其第一次失恋,都会有无助迷茫的时刻。
不否认的事实是,最终,绝大多数的我们都会挺过这一道人生关卡,踏着一具具爱情尸体,勇往直前,失恋的痛苦随着时间逐渐淡化,逐渐遗忘,只剩下一种朦胧的感觉:当时痛过。
可是,在失恋的当下,身处其中的时候,内心被无助和迷茫吞噬,这种状态实在太糟糕了。
我必须承认,此刻的我,正在这样的状态。
只能期许,当我将爱情中的真理一一分析,最终书写后记的时候,已然mov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