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森林所能净化的废水量不是无限的,森林面积与其净化的废水量应符合一个适当的比例。按特纳的计算,净化纽约市及其市郊工厂的废水,需要830平方千米的森林面积,即相当于纽约市本身的面积。
提倡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业病虫害
农药的使用曾对农业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广泛使用农药,会引起农药中毒,使人得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农药中毒者达100万,死亡人数约2万。广泛使用农药,还会使动物中毒,使农产品受污染。仅美国,每年因畜产品受农药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了2960万美元。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万家畜因农药污染而中毒。另外,由于大量使用农药,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有益的昆虫和寄生生物被无辜杀死,而病虫害的抗药性却在增强。据调查,迄今大约有504种害虫和螨类、150多种植物病菌和273种杂草对农药产生了危险的抗药性。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农药施用后几乎不可避免地流入了江河湖泊,渗入地下,融入地下水,使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都成了受害者。
化学农药既然会产生这么多副作用,那么是否能不施化学农药,改用其他方法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呢?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研究出了用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如利用有益的昆虫和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农业、林业病虫害,实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以菌治病害的目的。例如,利用赤眼蜂、金小蜂、瓢虫、草蛉虫等昆虫,防治各种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以及林业的虫害;利用杀螟杆菌、苏云杆菌等微生物,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稻包虫等;利用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内疗素等抗菌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谷子黑穗病、苹果腐烂病等。在南方水稻产区,农民们还利用放养小鸭的办法除虫。每当稻飞虱大量繁殖时,他们把成群的小鸭放到田间捕虫,除虫效果达70%~80%。采用这种方法,既除了虫,又喂养了鸭,一举两得。
相对于农药,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具有经济、简便、安全、有效、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等优点,应该大力推广。
提倡爱鸟护蛙
青蛙是捕虫能手,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专家们对青蛙的食性进行分析后得知,青蛙几乎只吃动物性食物。青蛙的食物中,害虫占了80%,其中包括严重危害作物的蝼蛄、天牛、蚱蜢、金龟子、蛞蝓、步行虫、水稻螟、稻纵卷叶螟等。将青蛙用于稻田除虫,有很好的效果。江西省宜丰县的农业专家们近年做了一次“养蛙治虫”的对照实验。他们在一组早稻实验田内每亩放养400~800只青蛙,不施农药;在另一组早稻试验田内喷洒2次农药。将两组稻田进行对照发现,放养青蛙的稻田早稻枯心率低,且早稻产量高出9.2%。由此可见,“青蛙治虫”是增产节约、防止农药污染的可行办法。
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它们不仅将大自然点缀得分外美丽,使自然界更有生机,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产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食虫、食鼠的鸟类,它们在农林业生产上的作用更为突出。如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医生”,白脸山雀、灰喜鹊、画眉等,一年四季守卫着森林、田野、庭院。主要在夜间活动、俗称猫头鹰的类,以鼠类为食,是灭鼠能手,一个夏天可以捕食1000只田鼠。鸢、大等以动物腐肉、秽物为食,在保持环境卫生上起着良好的作用,被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
由此可见,蛙类和鸟类对我们人类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们都是人类的朋友。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爱鸟护蛙,坚决抵制滥捕乱杀蛙鸟的行为。
禁止使用DDT等杀虫剂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景象:鸟类大批死亡,侥幸存活下来的几只鸟儿,可怜地守着窝,它们生下的蛋却再也孵不出小鸟来;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却没有蜜蜂来采蜜,没有蜜蜂传播花粉,树上再也结不出像样的果实来,而此时,害虫却异常猖獗,粮食和果树都被严重地啃食;人类也处在饥饿与疾病的折磨之中。这是噩梦吗?不是。它实实在在就发生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这是DDT、六六六等杀虫剂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DDT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的英文缩写,是奥地利学者奥脱曼·齐德勒于1872年合成的一种化学物质。1939年,瑞士化学家保尔·缪勒发现DDT具有强烈的杀虫性能,用于杀灭危害粮食、果树、蔬菜、经济作物等的害虫和传播疾病的昆虫都非常有效。于是,DDT成为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杀虫剂。由于DDT的性质相当稳定,药效能长久保持,再加上它不溶于水,喷洒后不会被雨水淋洗掉,因此使用它要比使用易失效的其他杀虫剂经济省力得多。另外,DDT容易合成,可大量地生产且价格低廉。因此,自1943年起,DDT等杀虫剂开始大量生产并广泛使用。
人们原以为害虫的问题可以从此得到彻底解决,然而不幸的是,害虫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对DDT等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反而变本加厉地危害农作物。而这时,害虫的天敌却已被大量地消灭了。这些杀虫剂在药效骤减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由于它们性质相当稳定,分解速度极慢,如要土壤中的DDT消失95%约需30年,因此它们在环境中能够长期存在。它们的扩散范围极广,可随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飘移到世界各地,然后又随雨雪降至地面。在南极洲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已检出了这类杀虫剂,可见它们的影响范围有多大。此外,环境中的DDT等杀虫剂通过生物富集和各种食物链的作用又能进一步富集和扩散,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极大的危害性。如DDT会破坏钙的正常代谢,使蛋壳变薄而且易碎,造成鸟蛋孵不出小鸟的后果。DDT等蓄积在人体脂肪中,也会伤害肝、肾和神经系统,造成慢性中毒。
虽然DDT等杀虫剂只大量使用了20年,然而它们对环境以及生态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却绝非几个20年可以弥补的。自20世纪60年代起,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开始禁止或限制使用DDT等杀虫剂。
不宜过多施用化肥
农民们给土壤施化肥,是为了补充营养物质,使农作物长得更好。然而,化肥的用量要恰当,施用过多,效果会适得其反。任何种类和形态的化肥,都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化肥的利用率,氮肥为30%~60%,磷肥为3%~25%,钾肥为30%~60%。由于用量过大,或者其他自然、人为原因,每年都有大量化肥流失。当这些流失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川、湖泊等水域时,会使藻类等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另外,长期施用某种化肥,会使土壤的结构遭到破坏,使土壤胶体分散、酸化,土地板结,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这时,农民们会发现,化肥用得越来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了。
过量施用化肥,还会导致食品、饲料和饮用水中的有毒成分增加。例如,亚硝酸盐,其生物毒性比硝酸盐大5~10倍,亚硝酸盐与胺类结合形成的N-亚硝基化合物则是强致癌物质。曾经发生过因食品和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小儿和牲畜中毒事故。化学肥料中还含有其他一些杂质,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如其中的磷矿石含镉1ppm(ppm即百万分之一)~100ppm,含铅5ppm~10ppm。
过量施用化肥还造成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施用于农田的氮肥,有相当数量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还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进入土壤,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它们会从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转化成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
因此,为了防止环境污染,防止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应对施用的化肥进行控制和管理,不宜过多地施用。
不随意开荒或围湖造田
人们开垦荒地、围湖造田,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多种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如果事先不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而随意开荒、围湖造田,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生态环境恶化,并引发各种灾害,再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
云南省中部的通海县境内,有一条湖,叫杞麓湖。通海县90%以上的人住在湖滨,80%以上的农田也在湖滨。全县80%的经济收入要依赖这条湖。1956年,为了增加粮食,当地人开始在湖滨山头上开荒种粮,在湖的边缘区域围湖造田,扩大垦殖面积。1958年共围湖造田1133公顷,以后又围垦333公顷。与此同时,他们还乱砍滥伐森林,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这样做,粮食确实增产了,但杞麓湖却在不断萎缩,到80年代,湖面已由4667公顷缩小到了1333公顷,水量由17000万立方米下降到1700万立方米。毁林开荒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每年冲刷入湖的泥沙达54000吨。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气候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旱灾接二连三地发生。在1983年的大旱灾中,杞麓湖枯竭,7794公顷秧田受旱,4667公顷开裂,禾苗旱死,粮食减产2650万千克。
随意开荒和围湖造田,给通海县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从1983年起,他们采取了退耕还地、植树造林等措施,逐步改善了杞麓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今,这条湖开始复苏了。当地的农民也因进行多种经营,收入反而增加了。
杞麓湖的沧桑变化告诉我们,随意开荒或围湖造田,得不偿失。
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河流湖泊水质下降,这和生活污水大量流入其中是分不开的,而洗涤污水则是生活污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每年消耗含磷固体洗衣粉300万吨,含磷废水给河流湖泊带来极大的污染。
洗衣粉中含有磷类化合物,它们可与水中的钙、镁离子结合,降低水的硬度,从而提高洗涤去污效果。但是洗涤后却产生了大量的含磷废水。由于磷是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磷增多后会使水中的植物——藻类大量繁殖。藻类一多,就会消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导致水质恶化,鱼类大量死去。这时,水体就发生了富营养化。
我们知道,决定藻类生长的最重要的营养元素是氮和磷。那么,对氮元素进行限制,是不是能阻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呢?不能。因为,藻类能直接从空气中固定它所需要的氮元素,而且藻类死亡后,微生物会分解它们的“遗体”,得到的氮又可以被其他的藻类重新利用。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了解到,只有限制水体中的磷元素,才能防止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因此,限制使用含磷洗衣粉,就可有效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5万吨磷酸盐排入江河湖海,许多湖泊和近海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如太湖因含磷过多,蓝藻大量滋生;云南滇池含磷废水的排入,导致水质恶化;从1990年到1996年间,渤海发生了数十次赤潮,海里鱼类近乎绝迹。洗衣粉中的磷类化合物使我国湖泊水质急剧恶化,许多湖泊已变成了“死湖”。此外,磷类化合物会引发多种恶性肿瘤。
一些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制定出了洗涤剂“禁磷”的法规,日本、加拿大、瑞典等国均已实现了洗涤剂的无磷化。在我国,太湖、杭州等地也从1998年开始“禁磷”,拉开了“绿色洗衣”革命的序幕。
控制“白色污染”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成本低等优点,自从问世以来,便被广泛地用于工业、农业、生活中,深受人们的欢迎。1952年,美国首先将塑料地膜应用在农作物的栽培上,获得了作物早熟、高产的显著效果。于是,塑料地膜作为农作物栽培的一项科学技术发明,很快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被看做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场伟大的“白色革命”。塑料包装材料也以其特有的优点著称于世,用量呈逐年增长趋势,1990~1995年年平均增长率为8.9%。
然而使用后,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处理却是一件麻烦事。塑料包装材料是一种石油化工产品,它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如果处理不当便会污染环境。塑料包装物以白色见多,所以人们把由这类物品引起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主要有哪些危害呢?废旧塑料袋、废旧泡沫塑料饭盒等混在土壤中,给耕作和播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同时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废旧塑料包装物随地抛弃,容易被动物误食,使动物得病或死亡。丢在水域中的塑料包装废弃物,一旦被海鸟、鱼类等误食,这些动物便会中毒身亡。此外,如果水域中存在大量塑料袋,它们就有可能绞住疾驰中的摩托艇的螺旋桨,使摩托艇动弹不得,导致水上交通事故。
白色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他们纷纷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最初处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方法是焚烧,但焚烧时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以后采用深埋方法,但埋在地下的废旧塑料包装物长期不能自然降解。现在人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控制和治理白色污染:一是回收利用,二是减少或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三是开发并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或纸制品等,以取代那些不易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不乱扔或焚烧废旧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