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日益重要的环境科学(新编科技大博览·A卷)
7141100000029

第29章 我们的行动(1)

惟一的选择:持续发展中国的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尽管80年代以来,我国在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方面做了艰苦努力,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那些存在已久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依旧面临着威胁民族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多重困境和危机!

怎么办?人口和环境的基本国情和趋势,以及中国人口和各种资源环境要素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冲突表明,为了克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逐步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只有而且必须选择一条非传统的、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继续做出持久而艰苦的努力。这条路就是广为流行的“持续发展”的战略。

展望20世纪未来的几年,我们的形势是严峻的:

人口方面由于基数庞大,每年净增人口将达1500多万,即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到20世纪末总人口仍将达到125亿,而且人口素质在短期内难以明显提高,这无疑将严重阻碍经济的迅速发展。

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由于资金有限、欠账太多,改善环境质量、控制生态破坏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如果环境政策执行得好,估计需要10—20年才能控制环境污染,到二十一世纪才能开始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否则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仍将蔓延。同时,目前臭氧层破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毒化学品越境转移等全球环境问题也对我国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然资源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经济发展需求的增加,我国各种有限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而且存在逐步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对于土地及淡水这些较难增加的资源而言,其负荷将继续加重。

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基本实现代化,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力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我国经济实力相对巨量人口的需求而言,仍然很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的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都处于比较紧张的状况,而且它们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每一方面可以回旋的余地都很小。在这种“硬”约束、“紧”运行的状态下,若要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那么其他领域也将取得相应发展;反之,如果搞“单项突进”则在中国国情下注定会失败,而且在其他方面将造成巨大损失。如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着眼于经济上的“赶超”目标,再加上实行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惜牺牲一部分资源家底和环境质量去追求若干工业指标的增长,结果是工业不仅没上去,环境资源却付出沉重的代价。像这样失调的例子不胜枚举,其教训是惨痛的。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只有比较平衡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兼顾当前与未来的总体利益,才能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这种协调就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我们的方针

20世纪80年代伊始,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环境与发展,联合国大会成立了由当时的西德总理勃兰特、瑞典首相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三个高级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和“共同的未来”三个纲领性文件。文件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为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都必须实施持续发展战略的结论,并提出“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惟一途径。“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优先考虑当代人,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二是在生态环境可以支持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眼前和将来的需要。由于“持续发展”关系到当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经济的持久增长,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繁荣,因此它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被各国政府和各国际组织所接受。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长远发展前景看,建立和实施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十分必要的和及时的,它要求我们否定那种人口放任、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分配不公、教育滞后、闭关锁国、管理落后的发展模式,并特别要求对生态环境给以极大的关心,强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自然资源不断更新、积累、增殖和永续利用。我们的指导思想是:1、保障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既包括吃、穿、用、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也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生存权利;2、迅速发展经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调整,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走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3、把近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基础之间的长期平衡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持续发展目标,我们的方针是: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维护资源基础;

3、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4、不断降低物耗,力争低消耗高产出;

5、引导社会消费,建立适度消费生活体系;

6、促进市场发展和企业活力,改进宏观调控,建立效益持续提高的经济运行体系;

7、建立、健全劳务或劳动力市场,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体系;

8、促进科技开发和生产的结合;

9、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

10、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倡导ISO14000系列标准

随着环境保护宣传的深入,许多人对“绿色食品”、“绿色标志产品”等新名词已不再陌生了。然而你听说过“绿色管理”吗?“绿色管理”的标准是什么?ISO14000系列标准就是“绿色管理”的标准。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文缩写。1996年、1997年该组织先后颁布了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6项标准,它们分别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撑技术通用指南;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指南;ISO14040:生命周期评估一原则和框架。

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因为以前人们只重视产品的“绿化”,现在ISO14000系列标准的提出,表明管理也要“绿”起来。那么ISO14000系列标准是怎么使管理“绿”起来的呢?ISO14000系列标准要求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环境管理体系,对产品“从摇篮到坟墓”,也就是从开发设计、加工制造、使用、报废处理以及再生利用的全过程,或者对组织的活动、服务的全过程,是否符合环境要求,进行计划、监督和周期性的评估,确保在每一个环节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ISO14000系列标准与以往的环境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强调符合法规,它要求组织的任何行为,都要符合国家的环保法规和政策;2.它不是强制性的,企业可以自愿决定是否按照这个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3.强调预防为主,它要求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把污染消灭在萌芽中;4.广泛适用于各种组织,不论工厂、商店,还是研究所、学校、机关,只要它有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愿望,就可以依照ISO14000系列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5.它不是以水、土、气等单一环境要素为对象的,而是以整个环境管理体系为对象;6.强调持续改进,不断完善;7.依据标准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内容都要形成文件,有据可查。

ISO14000系列标准使管理“绿”起来,将对控制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一个绿色世界起到巨大的作用。毫无疑问,它将大大推动环保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ISO14000系列标准把环境管理由单纯依靠政府的强制性管理,转变为企业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企业从原来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开展环境管理。许多企业不仅自己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还要求为它供货的企业也要获得认证,这样就形成了链式效应,带动一批,影响一片。ISO14000系列标准强调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和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多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低污染的绿色工艺,从而促进清洁技术的应用,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ISO14000系列标准要求对员工进行系统的环境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每一个员工都参与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

环境税

环境税是一种全新的税种,它是针对目前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而提出的。

我们知道,生态环境可以容纳或净化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同时又可以提供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物力。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稀缺性日益明显,这种稀缺性就体现了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态环境资源往往被认为是无价的,可以随意无偿占用,结果形成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奇怪现象。所以,环境税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种生态环境补偿费,它把应由资源开发者或消费者承担的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后的补偿,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平衡,它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收益谁付费”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原则。

在国外,很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征收消费税、支付信用基金、征收生态税、征收意外收益税、征收收入税等。在法国,1960年通过了一个法律,国家授权在自然区域和敏感性区域征收一种部门费,用来资助绿色区域或森林区域向公众开放。此外,法国还在1975年执行了另一种税收:向在地面或沙岸采沙石的公司收税,税款主要用于资助恢复采矿后的地表环境等项目。在德国,1989年开始征收“生态税”,有的地区还征收自然保护特别税、植树税、辅助森林保护税等。除了税收外,德国法律也利用收“费”方式来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例如在自然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以及有毒废物的排放和焚烧等方面收费。在美国,对废弃矿征收采矿费,每吨煤征收35美分。这种费用专门用来恢复已报废的矿区的地貌景观。在瑞典,有一套完整健全的税收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大部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如能源税、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硫税等。比利时是第一个征收“绿色税”的欧洲国家,征收绿色税后,消费者转而消费那些对环境危害较小的产品。

我国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征收环境税,但截止到1993年,全国已有17个地方开展了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工作。征收的项目与矿石、土地、旅游、水、森林、草原、药用植物等资源的开发有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征收环境税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的经济手段。但是,它的实施还需要相应的政策来支持,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

绿色壁垒

大家都听说过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为了本国的利益,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税收,以达到减少和阻止商品进口的目的。那么“绿色壁垒”是怎么回事呢?

目前,世界贸易步入了环保时代,环境保护走进了全球贸易的范畴,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在进口商品时竖起了一道“绿色壁垒”。例如,1995年1月1日起,德国全面禁止生产、进口用能产生致癌物的118种染料染色的纺织品、服装、皮革制品和鞋类。规定实行后,我国许多绢纺印染企业的产品被拒之门外。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拒绝进口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的商品,或对其征收高额税收,其目的是保护人类共同的环境。

将贸易和环境挂钩,原本是想通过贸易手段,使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得到切实的执行。但这样做,实际上保护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而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信息灵通,只有他们才会构筑绿色壁垒,而发展中国家资金少、技术落后,其产品要达到较高的环境标准很困难。因此,绿色壁垒往往使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甚至使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我国在1995年,部分产品因不符合发达国家的环境指标和法规遭遇退货或赔偿,损失了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