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700000098

第98章 灵枢译注卷六(2)

肠胃的总长度,共计五丈八尺四寸,能容纳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又三分之二合,这就是肠胃能够受纳水与谷物的总数。可是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并不如此,因为当胃中纳满水谷时,肠内是空虚的,等到水谷注满肠中,则胃内又空虚了。肠胃交替地虚和满,所以气机才能上下畅行,五脏功能正常,血脉通利,精神内守。因此,神就是水谷精微之气所化。由于肠胃之内,经常容留谷物二斗,水一斗五升,所以一般健康人,每天都要解大便两次,每次排出的二升半,一天共排出五升,七天内总计为三斗五升,将肠胃所留的水谷完全排尽。因此,正常人如果七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是由于体内的水谷、精气、津液都消耗竭尽的缘故。

海论篇第三十三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者,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荥俞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译文】

黄帝问岐伯道:我听到先生谈过刺法,总是离不开营卫气血。人体中运行营卫气血的十二经脉,在内联属于五脏六腑,在外联络于肢体关节,你能把它们归纳起来,配合于“四海”吗?岐伯曰答说:人体也有四海与十二经水,自然界的经水都流注于海的,海有东、南、西、北之分,所以将此称为“四海”。

黄帝说:人体是与自然界相应的情况是怎样呢?岐伯说:人体有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这四处就是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应的。

黄帝说:这实在是一个很精深的问题,你把人身的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联系在一起,它们是怎样相应的呢?岐伯回答说:必须先明确人身的阴阳、表里及经脉荥、输穴等的分布情况,才可以确定人身的四海。

黄帝说:怎样确定四海及经脉重要穴位的位置呢?岐伯说:胃受纳水谷,故为水谷之海。胃的气血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为气冲穴,在下为足三里穴;冲脉与十二经联系密切,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的气血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为大杼穴,在下为上巨虚和下巨虚;膻中是宗气汇聚的地方,所以称为气海。膻中的气血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部为天柱骨上的痖门穴和天柱骨下的大椎穴,在前面的有人迎穴;脑中充满髓液,所以脑为髓海,脑的气血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部脑盖中央的百会穴,在下为风府穴。

黄帝说:这四海,怎样滋助和损害人体呢?又是怎样促进和耗败生命活动的呢?岐伯说:如人身四海功能正常,生命力就旺盛;若四海功能失常,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减弱。调养四海,就有利于身体健康,不善于调养四海,身体就会遭受损害。

【原文】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岐伯曰:审守其俞,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黄帝曰:善。

【译文】

黄帝说:四海的正常和反常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如人的气海邪气有余,就会出现胸中满闷,呼吸急促,面色红赤的症状;如气海正气不足,就会出现气少而说话无力。如人的血海邪气有余,就会常常感到自己身体庞大,郁闷不舒,但又不知道有什么病。若人的水谷之海邪气有余,就会得腹满的病;如水谷之海正气不足,就会出现饥饿但却不欲进食的症状。如髓海邪气有余,动作就会表现为过于轻快有力,行动无度;髓海正气不足,就会出现头晕眩、耳鸣、目眩、腿酸软无力、目盲,周身懈怠懒动,常欲安卧等症状。

黄帝说:又怎样治疗四海的疾病呢?岐伯说:应诊察四海输注的各个要穴,并调节它们的虚实,但不要违反虚补、实泻的治疗原则,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按照这条原则去治疗,就能使身体康复,否则,就会有死亡的危险。

黄帝说:讲得真对!

五乱篇第三十四

【原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岐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为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是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译文】

黄帝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分别属于五行,又与四时的变化有密切联系,但不知因何失调而引起脉气运行的逆乱?又是什么缘故保证了它的正常运行?岐伯说:五行的内在联系是有一定顺序的,四时气候的变化是有季节之分别的,大凡经脉的运行,与四时五行的规律相适应,就可保持正常的活动,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引起运行的逆乱。

黄帝说:什么才是相互顺应的呢?岐伯说,十二经脉,与十二个月相应。十二个月分为四时,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其气候各不相同。人体营气与卫气,是内外相随,阴阳互相协调的,清气与浊气不致互相干犯,这样就能顺应四时而保持健康。

黄帝说:什么是逆乱的反常情况呢?岐伯说:清之营气本在阴分,浊之卫气本在阳分,营气在脉内顺脉而行,卫气在脉外与脉逆行。如果清浊之气受邪干犯而乱于胸中的,就叫做“大悗”。乱于心,可见心中烦扰,沉默不言,低头静伏而不欲动;乱于肺,可见俯仰不安,喘息喝喝有声,两手按于胸前而呼吸:乱于肠胃,则发为霍乱;乱于手臂与足胫,就会见四肢厥冷;乱于头,就会见厥气上逆,头重眩晕,甚至仆倒。

【原文】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黄帝曰:善。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俞,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俞;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俞。

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译文】

黄帝说:上述五种逆乱的病症,刺治时有一定的原则吗?岐伯说:营卫之气的往来运行,都有一定的规律,能掌握这种规律,实是养生的要点。

黄帝说:很对。请你讲讲治疗的原则。岐伯说:气乱于心,取治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输”穴神门、大陵。气乱于肺,取手太阴经的“荥”穴鱼际和足少阴经的“输”穴太溪。气乱于肠胃,取足太阴、足阳明的经穴太白、陷谷;如果不能见效的,可以取用足三里穴。气乱于头,取天柱、大杼二穴;如果病仍不减,再取足太阳经的“荥”穴通谷与“输”穴束骨。气乱于手臂与足胫,应先刺淤结不通的血脉,以后再取阳明、少阳两经的“荥”穴与“输”穴:凡是气乱在臂,取手少阳、阳明的液门、中渚、二间、三间;气乱在足,取足少阳、阳明的侠溪、临泣、内庭、陷谷。

黄帝说:补泻的手法怎样呢?岐伯说:慢进针,慢出针,以导引逆乱的经气,使其恢复正常,这叫做“导气”。这种补和泻,手法轻巧无形,其总的目的都在调和精气。因为这些病症,并不属于有余的实证和不足的虚证,而仅是气机一时的混乱而致违逆。黄帝说:这些道理的确精辟恰当,论述也很清楚明白!让我把它记录在珍贵的玉版上,命名为“治乱”吧!

胀论篇第三十五

【原文】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秽,四肢烦俛,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府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餐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慎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译文】

黄帝说:寸口脉出现什么样的脉象就表明为胀病呢?岐伯说:脉洪盛坚实而滞涩的,就是胀病。

黄帝说:如何鉴别脏胀和腑脏呢?岐伯说:病在阴分属于脏,病在阳分属于腑。

黄帝说:气机异常可使人患胀病,那么胀病是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在脏腑之内呢?岐伯说:血脉、脏、腑三者都有不正常的气,但并不是胀病产生的部位。

黄帝说:我想了解胀病产生的部位。岐伯说:胀病都在脏腑的外面产生,向内压迫脏腑,向外扩张胸胁,使皮肤发胀,所以叫做胀病。

黄帝说:五脏六腑深居在胸腔、腹腔之内,就像是珍品被深藏在匣柜中一样,并各自按照一定的次序居守,虽然名字不同,但共同居守于一定的领域。我想知道它们的功能不相同的原因。

岐伯说:胸廓、腹廓是脏腑的外卫;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是容纳水谷的仓库;咽喉和小肠,是传送饮食的道路;消化道的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五个窍门,就像闾巷邻里的门户一样,廉泉、玉英,是津液运行的通路。所以说五脏六腑都有固定的位置界限,并且它们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如营气在脉中正常循行,而卫气运行紊乱,就会引起脉胀;如卫气并入脉中,循行于分肉之间,就会引起肤胀。用针刺治疗时就应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且用泻法。若胀的部位离足三里穴较近,针泻一次就可以了;若胀的部位离足三里穴较远,就应针泻三次。不论虚实,胀病初起时都应赶快施行泻法,以治其标。

黄帝说:我想听你讲一下胀病所表现的症状。

岐伯说:五脏中心患胀病的表现为:心烦短气,睡卧不安;肺患胀病表现为:胸中虚满,喘息咳嗽;肝患胀病表现为:胁下胀满疼痛牵引小腹;脾患胀病表现为:呃逆呕吐,四肢闷胀不舒,肢体沉重,不能胜衣,而且睡卧不安;肾患胀病表现为:腹胀满,牵引背部闭闷不畅,腰髀部疼痛。六腑中胃患胀病表现为:腹部胀满,胃脘疼痛,鼻中常常闻到焦臭的气味,不思饮食,大便困难;大肠患胀病表现为:肠中濯濯鸣响而作痛,若冬季再受寒邪侵犯,就会导致完谷不化的飧泄;小肠患胀病表现为:小腹胀满,牵引腰部疼痛;膀胱患胀病表现为:小腹胀满,小便不通;三焦患胀病表现为:气充塞皮肤,轻浮空虚,松弛;胆患胀病表现为:胁下疼痛胀满,口中发苦,经常叹息。以上这些脏腑的胀病,在产生和治疗原则上都有相同的规律,只有明确营卫气血运行逆顺的情况,从而运用恰当的针刺方法,才能治愈疾病。如果患虚证用泻法,患实证用补法,就会使神气不能内守,正气不能安定,真气动摇,易至人夭折。如果患虚证用补法,患实证是泻法,就能使神气内守,经脉、肌腠充实,这样做的人才可以被称为高明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