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700000096

第96章 灵枢译注卷五(4)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体患了周痹病,病邪随血脉上下移动,其疼痛的症状上下左右相应,遍身无处不到,请问这种邪气引起的疼痛,是在血脉之中呢?还是在分肉之间?其形成的机理怎样?疼痛的时候,速度很快,以致来不及下针;当某处疼痛比较集中的时候,还未及下针去治,而疼痛就停止了,这是什么道理?请你讲讲其中的缘由。岐伯回答说:这是众痹,而不是周痹。

黄帝说:就说众痹吧。岐伯回答说:众痹,病邪分布在人体的各处,时发时止,此伏彼起,左侧会影响到右侧,右侧也会影响到左侧,但不能遍及全身,其疼痛容易发作,也容易停止。

黄帝说:说得好。怎样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当疼痛已停止时,仍应针刺原处。以免其重复发作。黄帝说:讲得好。我希望再听你说说周痹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说:周痹,就是邪气在血脉之中,随着血脉或上或下,不能左右流动,邪气流窜到哪里,哪里就发生疼痛的病症。

黄帝说:用什么方法来针治呢?岐伯回答说:疼痛从上部发到下部的,先刺其下部,以阻遏病邪的进一步发展,后刺其上部以解除痛源;疼痛从下部发展到上部的,先刺其上部,以阻遏病邪的进展,后刺其下部以解除痛源。

【原文】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译文】

黄帝说:对。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称做周痹?岐伯回答道:风、寒、湿三气侵入肌肉皮肤之间,将分肉间的津液压迫为涎沫,受寒后凝聚不散,进一步就会排挤分肉使它分裂。肉裂就会发生疼痛,则使精神集中在痛的部位,精神集中的地方就会发热,发热则寒散而疼痛缓解,疼痛缓解后,就会引起厥气上逆,厥逆就容易导致其闭阻之处发生疼痛,周痹就是这样上下移行,反复发作的。

黄帝说:好,我知道这个道理了。此病在内未深入脏腑,在外没有散发到皮肤,而留滞在分肉之间,致使真气不能周流全身,所以叫做周痹。因此,针刺痹症,必须首先按压并沿着足六经的分布部位,观察它的虚实,以及大络的血行有无郁结不通,以及因虚而脉络下陷于内的情况,然后加以调治,并可用熨法温通经络,如有筋脉拘急坚劲的现象,可转用按摩导引之法,以行其气血。

黄帝接着说:是啊,明白了这种病的机理,也就懂得了治疗的方法。九针可使经气顺达,从而治疗十二经脉虚实阴阳的各种病症。

口问篇第二十八

【原文】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荥眉本,一曰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译文】

黄帝闲居无事,屏退左右的人,对岐伯说:九针在医经上所论及的属阴属阳、或逆或从以及手足六经的诸种道理都已经讲完了,我还想听一些口口相传的医学知识。岐伯离开座位,再行礼以后说:您问得好极了啊!这些知识都是先师口传给我的。黄帝说:我希望听听这些口传的内容。岐伯回答说道:大凡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雨寒暑,房劳过度,喜怒不节,饮食不调,居处不适,大惊猝恐等原因。从而导致了血气分离,阴阳衰竭,经络闭塞,脉道不通,阴阳逆乱,卫气滞留,经脉空虚,气血循行紊乱,于是人体就失去正常状态。古代医经上没有记载的,请让我来说明这些方术。

黄帝说:人打呵欠,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答道: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阴气主夜主静,入夜则多睡眠;阳气主升发而向上,阴气主沉降而向下。故阴气聚集于下,阳气开始入于阴分,阳引阴气向上,阴引阳气向下,阴阳上下相引,于是连连呵欠。等到阳气都入于阴分,阴气盛时,就能闭目安眠;若阴气尽而阳气盛,人就醒了。对于这样的病,应该泻足少阴肾经,补足太阳膀胱经。

黄帝问道:人患呃逆证,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说:正常情况下,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精微上注到肺。现在患者原已感受寒邪,又新进饮食,寒邪与食滞都留于胃中,新进的饮食与原有的寒邪两相扰乱,邪正相争,邪气与胃气搏结而同时上逆,再从胃中出,所以发生呃逆。治疗时,应补手太阴肺经,泻足少阴肾经。

黄帝问:人有哀叹,这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说:人是由于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运行快速,阳气运行缓慢,甚至阴气过盛,阳气衰微,所以造成哀叹。治疗时,应补足太阳经,泻足少阴经。

黄帝问:人发冷战抖,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说:由于寒邪侵入皮肤,阴寒之邪偏盛,体表阳气偏虚,所以出现发冷、战抖的症状。治疗时,当采用温补各阳经的方法。

黄帝问:人发生嗳气,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回答说:寒邪侵入胃中,厥逆之气从下向上扩散,再从胃中出,所以出现嗳气。治疗时,应该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黄帝说:人有喷嚏,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说:阳气和利,布满于心胸而上出于鼻,成为喷嚏。治疗时,应补足太阳荥穴通谷,以及眉根部的攒竹穴。

黄帝问:人发生全身无力、疲困懈惰,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说:胃气虚,以致各经脉皆虚;各经脉的虚衰就导致筋脉懈惰无力;筋脉懈惰,若再强力入房,则元气不能恢复,于是出现懈惰无力的证。治疗时,应根据病变发生的重点部位,在分肉间施以补法。

黄帝问:人因哀伤而涕泪俱出,这是什么原因?岐伯答道: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眼睛是许多经脉聚会的地方,也是津液由上而外泄的道路;口鼻是气出入的门户。大凡悲哀忧愁等情志变化,首先激动了心神,心神不安则影响到其他脏腑和波及各经脉,从而使眼及口鼻的液道开经,涕泪就由此而出。人体的液,有渗灌精微物质濡养孔窍的作用,所以上液之道开张就流泪,而哭泣不止则可耗竭精液,不能渗灌精微以濡养空窍,所以目无所见,这叫作“夺精”。治疗时应补足太阳经在项部的天柱穴。

黄帝说:人有叹气,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说:忧愁思虑则心系急迫,心系急迫就约束气道,气道约束就呼吸不利,所以不时做深呼吸以伸展其气。治疗时,应补手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采用留针的方法。

【原文】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译文】

黄帝问:人流涎,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说:饮食入胃,若胃中有热,寄生虫因热而蠕动,会使胃气弛缓,胃缓则舌下廉泉开张而流涎。治疗时,应补足少阴肾经。

黄帝问;人发生耳鸣,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答道:耳部是宗脉聚集的地方,若胃中空虚,水谷精气供给不足,则宗脉必虚,宗脉虚则阳气不升,精微不得上奉,上入耳部的经脉气,血不充而有耗竭的趋势,所以耳中鸣响。治疗时,应在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及位于手大指爪甲角的手太阴肺经少商穴施以补法。

黄帝说:人有时自咬其舌,是什么原因所致?岐伯说:这是由于厥气上逆,影响到各经脉之气分别上逆而致。如少阴脉气上逆,就会咬舌;少阳脉气上逆,就会咬颊部;阳明脉气上逆,就会咬唇。治疗时,应诊视发病部位,确定属于何经,而施以补法。

上述十二种病邪,都是奇邪侵入孔窍造成的。故邪气侵害的部位,都由于正气的不足。凡上气不足,则脑髓不充,症见耳鸣、头倾、目眩;中气不足,症见二便失常、肠中鸣响;下气不足,两足痿弱无力、厥冷、心胸窒闷。治疗时,补足太阳经位于足外踝后部的昆仑穴,并用留针法。

黄帝说:上述各病,怎样治疗?岐伯说:肾主呵欠,故呵欠应取足少阴肾经。肺主呃逆,故呃逆应取手太阴肺经以及足少阴肾经。哀叹是由于阴盛阳衰,所以要补足太阳膀胱经、泻足少阴肾经。发冷战抖,要补各阳经。嗳气,应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喷嚏,当补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穴。肢体懈惰无力,根据发病部位,补分肉间。哭泣涕泪俱出,当补位于项后中行两旁的足太阳经天柱穴。叹气,当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用留针法。流涎,补足少阴肾经。耳鸣,补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以及位于手大指爪甲角部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自咬舌颊等部位,应据发病部位的所属经脉分别施用补法。目眩、头倾,补足外踝后的昆仑穴,用留针法。肢瘘无力而厥冷、心胸窒闷的,刺足大趾本节后二寸处,用留针法,另可用针刺足外踝后的昆仑穴,也用留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