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700000076

第76章 灵枢译注卷一(2)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个原穴,十二原穴的经气出于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全身三百六十五节气味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白了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情况。心肺居于膈上,属阳位,但肺是阳部的阴脏,枚为阳中之少阴。其原穴出于太渊,左右共二穴。心为阳部的阳脏,所以是阳中之太阳,其原穴出于大陵,左右共二穴。肝、脾、肾居于膈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少阳,其原穴出于太冲,左右共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其原穴出于太白,左右共两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其原穴出于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为鸠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也只有一穴。以上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脏六腑的病。凡是腹胀的病都应当取足三阳经,飧泄的病应当取足三阴经。

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塞现象。扎刺的时日虽久但还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时间虽久,却仍是可以涤尽的;绳子打结虽然很久,但仍可以解开;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却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人治疗疾病,就像拔刺、涤洗污点、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热病,应浅刺快刺,就像用手试探沸汤一样。针刺阴塞之病,应深刺留针,就像行人在路上逗留而不愿离开一样。阴分出现阳邪热象,可取足三里穴,准确刺入而不要懈怠,气至邪退便应针,如邪气不退,还可再刺。若病位在上而病本属于内脏,可取阳陵泉;病位在上而病本属于外腑,可取阴陵泉。

本输篇第二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凡是运用针刺的道理,必须通晓十二经络的循行起止点。络脉别出的地方,井、荥、腧、经、合五腧穴留止的部位,六腑与五脏的表里关系,四时对经气出入的影响,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头面、下至足胫的联系。对于这些问题,我想听你讲一讲。

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来说明。肺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少商穴,少商在手大指端外侧,为井穴,属木;流行于鱼际穴,鱼际在手鱼的边缘,为荥穴;灌注于太渊穴,太渊在鱼后一寸的凹陷中,为腧穴;经行于经渠穴,经渠在腕后寸口中有脉动而不停之处,为经穴;汇入于尺泽穴,尺泽在肘中有动脉处,为合穴。这是手太阴经的五腧穴。

心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中冲穴,中冲在中指之端,为井穴,属木;流行于劳宫穴,劳宫在中指本节后手掌中间,为荥穴;灌注于大陵穴,大陵在掌后腕与臂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为俞穴;经行于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当本经有病时,在这一部位上会出现反应,无病时就无反应,为经穴;汇入于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屈肘时才能取得,为合穴。这是手少阴经的五腧穴。

肝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大敦穴,大敦在足大趾尖端及三毛之中,为井穴,属木;流行于行间穴,行间在足大趾次趾之间,为荥穴;灌注于太冲穴,太冲在行间穴上二寸凹陷之中,为俞穴;经行于中封穴,中封在内踝前一寸半凹陷之中,令患者足尖逆而上举,可见有宛宛陷窝,再令患者将足恢复自如,则进针可通,或令患者将足微摇而取得,为经穴;汇入于曲泉穴,曲泉在膝内辅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厥阴经的五俞穴。

【原文】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俞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译文】

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隐白穴,隐白在足大趾端内侧,为井穴,属木;流行于大都穴,大都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太白穴,太白在本节后核骨之下,为俞穴;经行于商丘穴,商丘在内踝之下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阴陵泉穴,阴陵泉在膝内侧辅骨之下的凹陷中,伸足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太阴经的五俞穴。

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涌泉穴,涌泉在足底心,为井穴,属木;流行于然谷穴,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太溪穴,太溪在内踝骨后,跟骨之上凹陷中,跳动不止,为俞穴;经行于复溜穴,复溜在内踝上二寸,为经穴;汇入于阴谷穴,阴谷在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少阴经的五俞穴。

膀胱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至阴穴,至阴在足小趾端外侧,为井穴,属金;流行于通谷穴,通谷在小趾本节之前外侧,为荥穴;灌注于束骨穴,束骨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京骨穴,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穴;经行于昆仑穴,昆仑在足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穴;汇入于委中穴,委中在膝弯中央,为合穴,可以屈而取之。这是足太阳经脉的六俞穴。

胆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窍阴穴,窍阴在足小趾侧的次趾尖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侠溪穴,侠溪在足小趾与四趾之间,为荥穴;流注于临泣穴,临泣由侠溪再向上行一寸半处凹陷中,为腧穴;过于丘墟穴,丘墟在外踝骨前之下凹陷中,为原穴;经行于阳辅穴,阳辅在外踝之上四寸余,辅骨的前方,绝骨的上端,为经穴;汇入于阳陵泉穴,阳陵泉在膝外侧凹陷中,为合穴,伸足取之而得。这是足少阳经的六俞穴。

胃所属的经脉血气,出于厉兑穴,厉兑在足大趾侧的次趾之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内庭穴,内庭在次趾外侧与中趾之间,为荥穴;灌注于陷谷穴,陷谷在中趾的内侧上行二寸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冲阳穴,冲阳在足背上自趾缝向上约五寸的凹陷中,为原穴,摇足而取得之;经行于解溪穴,解溪在冲阳之上一寸半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下陵穴,下陵就是在膝下三寸,腑骨外缘的三里穴,为合穴;再从三里下三寸,是上巨虚穴,大肠属之,自上巨虚再下三寸,为下巨虚穴,小肠属之。由于大肠小肠,在体内连属于胃腑之下,因而在经脉上也有连属足阳明胃脉之处。这是足阳明经的六俞穴。

三焦,上合手少阳经脉,其血气出于关冲穴,关冲在无名指之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液门穴,液门在小指与次指之间,为荥穴;灌注于中渚穴,中渚在无名指本节后之凹陷中,为腧穴;过于阳池穴,阳池在腕上凹陷中,为原穴;经行于支沟穴,支沟在腕后三寸的两骨间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上的凹陷中,为合穴,屈肘取之即得;三焦之气输于下部者,在足太阳经之前,足少阳经之后,出于膝腘窝外缘,名叫委阳,是足太阳经的大络,又是手少阳的经脉。三焦虽属手少阳经,在下则有足少阳、太阳二经为之输给。所以又自足太阳经别出在外踝上五寸处,别入通过腿肚,出于委阳,与足太阳经的正脉相并,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下焦。其气实则为小便不通,气虚则为遗尿;遗尿当用补法,小便不通当用泻法。

小肠,上合手太阳经脉,其血气出于少泽穴,少泽在手小指外侧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前谷穴,前谷在手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后溪穴,后溪在手上外侧小指本节的后方,为腧穴;过于腕骨穴,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穴:经行于阳谷穴,阳谷在腕后锐骨前下方的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小海穴,小海在肘内侧大骨之外,距离骨尖半寸处的凹陷中,伸臂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手太阳经的六俞穴。

大肠,上合手阳明经脉,其血气出于商阳穴,商阳在食指内侧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二间穴,二间在食指本节之前,陷中,称为俞穴;灌注于三间穴,三间在本节之后,为腧穴;过于合谷穴,合谷在大指次指歧骨之间,为原穴;经行于阳溪穴,阳溪在大指本节后,腕上两筋之间的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曲池穴,曲池在肘外侧辅骨的凹陷处,屈臂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手阳明经的六腧穴。

以上所述,就是五脏六腑的俞穴,五脏阴经五五二十五个俞穴,六腑阳经六六三十六个要穴。而六腑的血气,都出行于足三阳经脉,又上合于手。

【原文】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