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700000118

第118章 灵枢译注卷十一(2)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译文】

目见赤色的病在心,见白色的病在肺,见青色的病在肝,见黄色的病在脾,见黑色的病在肾,黄色而兼见其他色而不能辩明的,主病在胸中。

诊察目痛,有赤色的络脉从上向下的,属于太阳经的病;从下向上行的,属于阳明经的病;从目外向内行走的,属于少阳经的病。

诊察有寒热往来的病时,如果目中有赤脉从上向下贯瞳子,见一条赤脉的,一年死;见一条半赤脉的,一年半死;见两条赤脉的,两年死;见两条半赤脉的,两年半死;见三条赤脉的,三年死。

诊察龋齿痛时,按压阳明之脉,有病变的部位必单独发热,病在左侧的左侧热,在右侧的右侧热,在上的上热,在下的下热。

诊察络脉时,若皮肤多赤色络脉的多属热证,多青色的多属痛证,多黑色的是久痹,若赤、黑、青皆多而兼见的,为寒热病,身体疼痛。面色微黄,牙齿垢黄,指甲上也现黄色的,是黄疸病。若嗜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有涩象的,不嗜饮食。

患病之人,在手桡骨部位的寸口脉和颈部的人迎脉小大以及浮沉相等的,为难治之病。女子手少阴心脉动甚的,为怀孕的征象。婴儿有病时,其头发都向上竖起的,必定死亡。若耳部络脉色青而隆起的,主抽搐腹痛。大便青绿色有乳瓣,泄下完谷不化,再加之脉小弱,手足寒冷的,其病难治;若泄泻脉大,手足温暖的,易治。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寒暑往复,其规律是阴盛至极则转变为阳。阳盛至极则转变为阴。阴性主寒,阳性主热。所以寒到一定程度就会变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寒。因此说寒能生热,热能生寒。这是阴阳变化的道理。所以,冬天感受了寒邪不即发病,到了春天就发生温热病;春天感受了风邪不即发病,到了夏天就发生泄泻、痢疾病;夏天感受暑邪不即发病,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了湿邪,到了冬天就发生咳嗽病。这就是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导致发病的情况。

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卫,奈何?岐伯曰:固有五卫,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卫,余未知其意。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黄帝曰:刺卫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嗔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黄帝曰:其咳上气穷拙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刺法中有五节的名称,具体针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刺法有五节是,它们是:一叫振埃,二叫发蒙,三叫去爪,四叫彻衣,五叫解惑。(埃,是微尘;振埃,指振落尘埃,蒙,是指眼不明;发蒙,就是开发启蒙的意思。爪,指甲;去爪就是脱去余爪。彻衣,就是脱去衣服。解惑,解除迷惑的意思。——译注)黄帝说:先生所说的五节刺法,我还不知道它的具体含义。岐伯说:所谓振埃的针法,就是用针刺行于四肢及浅表的经脉,来治疗阳病;发蒙的针法,就是用针刺六腑的俞穴,用来治疗六腑的疾病;去爪的针法,就是用针刺关节支络;彻衣的针法,就是普遍针刺在诸阳经的奇穴;解惑的针法,就是了解调和人体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其相互转变,以期相对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黄帝说:节针法中的振埃针法,就是用针刺四肢及浅表的经脉,为的是治疗阳病,我不大明白你所讲的这些话的道理,请你再详细地讲解一下。岐伯说:振埃的针法,就是治疗阳气上逆,阳邪在上面满积于胸中,使胸部胀满,呼吸抬肩,胸中之气上逆,人就气喘嘘嘘,只能坐而不能平卧,害怕尘埃和烟熏,咽喉部噎塞而致使呼吸不畅。讲到振埃的定名,是形容它的疗效显著,比起所说的振落尘埃还要快。

黄帝说:讲得好。那么治疗病人时取什么穴呢?岐伯说:取天容穴(此处指任脉之天突。——译注)。

黄帝说:如果病人咳嗽上气,气机不得伸展,说话困难,而胸部疼痛,在这种情况下又取什么穴呢?岐伯说:取廉泉穴。

黄帝说:针刺这两个穴位时,有规律可循吗?岐伯说:针刺天容穴时,进针不要超过一寸,针刺廉泉穴时,血脉通了就停止针刺。

黄帝说:讲得真好。

【原文】

黄帝曰:刺卫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腑俞,去腑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黄帝曰:善。愿卒闻之。岐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卫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

黄帝曰:刺卫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俞,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益燥,饮食不让美恶。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痕,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译文】

黄帝说:刺节针法中所说的发蒙,我还没有明白它的含义。发蒙针法的作用是治疗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看不见东西这类疾病的,先生说要刺六腑的俞穴,治疗腑病,哪个俞穴有这样的作用呢?我想听听这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你问得妙极了。这是针刺中的大法,也是针法中最高的技术,必须心领神会,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讲到发蒙的定名,就是因为它的疗效比启发蒙聩还要快。

黄帝说:讲得好!请先生详细地讲给我听。岐伯说:这种刺法,时间必须是在中午,针刺患者的听宫穴,使针感传到瞳子,并使其针气的声响传到耳,这就是腑俞的作用。

黄帝说:讲得好!那么什么叫声闻于耳呢?岐伯说:针刺听宫穴时,用手紧紧捏住两个鼻孔,口赶快闭上,同时怒腹鼓气,使气上行于耳目,耳内就会在针刺的同时出现声响。

黄帝说:好!这真是在无形之中,仍能控制针感的传布,不必用眼睛看,就能明显效果,实在是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了。

黄帝说:刺节针法中所说的去爪,先生说是要用针刺关节支络,我想听你讲讲。岐伯说:腰脊是人身较大的关节,下肢和足胫部,是人体行走和站立时的主要器官和支柱。阴茎、睾丸为身体中的枢机,精由此泄,也是津液输出的通路。如果饮食不节制,喜怒过度,引起津液内溢,流取在阴囊内,水道闭而不通,阴囊水肿就会日益增大,使人俯仰、行动均受到限制,甚至不能行走。这是因为有水蓄积在内,上使气机不能畅通,下又不能排出小便,这种病要用铍针放水,以治疗这种外形显露、不能藏匿、衣裳又不能遮蔽的阴囊水肿病,就仿佛是剪去多余的指甲一样,所以叫去爪。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刺节针法中所说的彻衣,先生说一般都刺在诸阳经的奇穴上,没有固定的部位,希望你能详细地讲给我听。岐伯说:这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的病。人体内阴气不足,就会引起内热,阳气有余就会产生外热,内热与外热相互搏结,病人就会感到比怀抱炭火还要热。在外怕靠近绵帛等衣物,不让人接近他的身体,甚至连座席也不敢靠近,由于腠理闭塞,所以不能出汗,热邪也就无法外散,以致舌焦、唇槁、咽喉干燥,急欲饮水。

黄帝说:这种病应取什么穴治疗呢?岐伯说:取天府、大杼两穴,分别刺三次,再刺中膂俞,以排除其热邪,补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两经,使其出汗,等到热退汗液减少时,病就好了,其速度比脱掉衣服还要快。

黄帝说:讲得好!

【原文】

黄帝曰:刺卫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黄帝曰:刺五邪奈何?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费,刺分肉间。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黄帝曰:官针奈何?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才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译文】

黄帝说:刺节针法中说的解惑,先生说要全面了解调和阴阳的方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虚实相互转变,阴阳平衡,那么怎样才能解除迷惑呢?岐伯说:人体得了中风偏枯一类的病,血脉就会出现偏虚,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是指邪气有余,身体左右轻重不相对称,四肢屈伸不灵活,也不能倾斜反侧,辗转俯卧,甚至出现意识模糊,不辨东南西北的症状,且忽轻忽重,反复多变,颠倒无常,比一般神志迷惑的病还要严重。

黄帝说:讲得对。应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泻去体内有余的邪气,补其不足的正气,使阴阳谐调,这样用针,治病奏效就非常明显,就像恍然大悟一样的快捷。

黄帝说:非常好!我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记录下来,藏在灵兰之室,很好地保留起来。

黄帝说:我听先生讲有刺五邪的方法,什么叫五邪呢?岐伯说:将痈邪、实邪、虚邪、热邪、寒邪,合称为五邪。

黄帝说:如何针刺五邪呢?

岐伯说:一般刺五邪的方法,不过五条。痹热病应消祛其热;肿聚不散的,应使其消散;寒痹病应当促进体内的阳热温行血气;体虚邪微者,应当补益阳气;邪盛有余的必须祛除邪气。请让我讲讲具体的方法。

一般刺痈邪时,不要迎着痈邪的锐势妄行泻法,而应当像改变风俗、性情一样,耐心地进行调治,在未化脓时就已经治愈。若已化脓的,就需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疗,让邪气离开盘踞之处,不能让它安留,这样就会使邪毒消散。所以无论阳经还是阴经因经气雍滞而生痈的,都应取其本经之俞穴以泻之。

一般刺大邪,要采用泄法,逐渐泻夺人体内有余的邪气,使邪气日渐虚衰。用砭刺使正气运行的道路开通。刺中病邪,邪气被祛除后,肌肉自然亲附致密,邪气泄去后,真气就会恢复其功能。因为实邪多在三阳经,所以针刺治疗时,以刺三阳经分肉间的穴位为主。

一般刺小邪的原则,是使衰弱的正气日益壮大,补其不足的正气,邪气就不能在人体内为害了。补虚之后,还要观察邪气所在部位,迎着气行的界域,在邪气尚未深入时,泻其邪气。这样,远近各处的真气,就能恢复正常,邪气不得由外入侵,体内的邪气也就会自行耗散,采用刺小邪法治疗时,应针刺分肉间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