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500000009

第9章 宋代名医(著)方(1)

《太平圣惠方》

头痛

方一石膏丸

【组成】石膏90克,甘菊花60克,附子30克,防风60克,枳壳30克,郁李仁3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200~3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及夜临卧时,以温水下20丸。

【功效】清热化痰。

【主治】痰厥头痛,目眩,心膈不利。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通顶散

【组成】硝石0.3克,滑石0.3克。

【用法】上药,于铫子内同炒令黄色,候冷,细研为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瘥。

【功效】清热,开窍。

【主治】头偏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时气头痛不止方

【组成】冬瓜1个。

【用法】冬瓜捣烂,涂于疼痛处,神效。

【功效】利水、化浊。

【主治】时气头痛不止。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偏头痛方

【组成】苦葫芦子8克,郁金1颗。

【用法】捣罗为末,用织子裹药3克,于新汲水内浸过,滴向患处鼻中,得黄水出瘥。

【功效】化浊开窍。

【主治】偏头痛。

【来源】《太平圣惠方》。

宿食

方一桑耳丸

【组成】桑耳30克,巴豆1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用枣肉和丸,如麻子大。食前以温水下2丸。如人行十里,其病当下,每服3丸,病即止。

【主治】留饮宿食不化。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大黄丸

【组成】川大黄、川芒硝、赤茯苓各90克,巴豆0.3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200~3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温水下2丸,以利为度。

【功效】攻积消食。

【主治】暴宿食,留饮不除,腹中为患者。

【来源】《太平圣惠方》。

痢疾

方一丁香丸

【组成】母丁香末0.96克,巴豆(纸裹压去油)49枚,麝香0.3克,砒霜0.3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以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空心以冷水下1丸。禁忌:忌食热物。

【主治】一切痢,久不瘥。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橡实散

【组成】橡实60克,干椿叶(炙)30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前乌梅汤调下3克。

【主治】水谷痢,无问老小,日夜数行。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朱砂丸

【组成】朱砂、淀粉、粉霜、巴豆各0.3克。

【用法】上药同研如面,用水浸蒸饼和丸,如绿豆大。空腹,以冷二宜汤下2丸。禁忌:忌食热物。

【主治】久赤白痢不瘥,日夜度数无恒。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阿胶丸

【组成】阿胶(捣碎炒)60克,乌梅肉(微炒)60克,黄连(去须,微炒)6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用煨蒜研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引下3丸。

【主治】休息痢。

【来源】《太平圣惠方》。

黄疸

方一赤小豆散

【组成】赤小豆0.3克,丁香0.3克,黍米0.3克,瓜蒂0.15克,熏陆香3克,青布(烧灰)15厘米,麝香(细研)3克。

【用法】上药细罗为散,都研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下3克,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即效。

【主治】急黄身如金色。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丁香散

【组成】丁香7粒,瓜蒂7粒,赤小豆7粒。

【用法】捣细罗为散,以鸡蛋清1只相和,用新汲水调,顿服,当吐利,即效。未愈即再服。

【主治】急黄。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急黄烦躁不解方

【组成】生鸡蛋(去黄用白)2只,川朴硝(细研)15克。

【用法】上药相和熟调,攻下退黄。

【功效】养阴清热,攻下退黄。

【主治】急黄及心黄狂走,烦躁不解。

【来源】《太平圣惠方》。

疟疾

方一神验朱砂丸

【组成】光明砂(细研)15克,恒山30克,杏仁(麸炒)10枚。

【用法】捣罗为末,研入朱砂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未发前,以粥饮15丸,欲发时再服。

【功效】截疟。

【主治】心疟。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治疟神验方

【组成】天雄(炮裂,去皮脐)30克,黄丹(炒令紫色)30克,人参(去芦头)3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发日,以粥引下20丸,临睡时,又服20丸,过发时即暖食将息。

【功效】祛邪截疟。

【主治】疟,无问新久,发作无时。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寒疟神效丸

【组成】砒霜(以醋浆水熬和稀糊)30克,朱砂(细研)30克,阿魏3克,香墨1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以砒霜煎和丸,如黍米粒大。每于未发前,以冷醋汤下1~2丸,忌食热物。

【功效】解毒除疟。

【主治】寒疟。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久疟方

【组成】狐粪(末)30克,雄黄30克,阿魏0.3克,黄丹0.3克,朱砂30克,丁香(末)0.3克,麝香0.3克。

【用法】上药均研细,以醋蘸面糊和丸,如鸡头大,以制绯裹1丸,男左女右系臂上,即瘥。

【功效】截疟祛邪。

【主治】久疟。

【来源】《太平圣惠方》。

膨胀(腹胀)

方一水气肿入腹恶饮食方

【组成】大戟(锉碎,微炒)30克,皂荚(炙黄焦,去皮子)30克,乌扇3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腹,以温水下5丸,当下痢一两行,次日再服,以瘥为度。

【功效】峻下逐水。

【主治】水气肿入腹,膨胀,恶饮食。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牵牛子粥

【组成】牵牛子末1克,粳米30~60克,生姜2片。

【用法】先用粳米煮粥,煮沸后放入牵牛子粉末及生姜,煮粥食。禁忌:不可长久服食。另外,孕妇忌服。

【功效】泻水消肿,通便下气,驱虫。

【主治】水肿膨胀,腹水胀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脚气浮肿,小儿驱虫病。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一猪心羹

【组成】猪心(细切)1具,枸杞叶(切)250克,葱白(切)5根。

【用法】上以用水150毫升,煎取汁120毫升,去豉,入猪心等,并作羹食。

【主治】治风邪癫病,忧恚虚悸,及产后中风恍惚。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苦竹叶粥

【组成】苦竹叶50克,粟米160克。

【用法】上药先以水150毫升,煮苦竹叶,取汁90毫升,去渣,用米煮作粥,空腹食之。

【主治】治风邪癫,心烦惊悸。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铁粉散

【组成】铁粉30克,马牙硝30克,光明砂30克,铅霜15克,金箔50片。

【用法】细研为散,不计时候,以生地黄自然汁调服3克。禁忌:忌生血物。

【主治】治疯癫,心神不安,狂走无恒。

【来源】《太平圣惠方》。

血症

方一地榆散

【组成】地榆、白芍、艾叶、小蓟根各30克,阿胶珠9克,生甘草3克。

【用法】共为散,每服9克。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吐血,便血。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羚羊角散

【组成】羚羊角屑、大蓟根各90克,优龙肝150克,白芍120克,地榆60克,熟艾、牛膝、丹皮、生地、柏叶、鸡苏叶各30克,蛴螬5只(切破,慢火炙黄)。

【用法】共为散,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或适量作汤剂。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所致吐血紫红或鲜红,最多,舌质红,脉数,苔黄,亦可用于消化道出血而兼有热象者。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龙骨散

【组成】白龙骨30克,生干地黄30克,干姜(炮裂,锉)45克,曲头棘针0.3克,白矾(烧灰)0.3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1.5克,揩敷齿龈。

【主治】齿龈出血不止。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热病鼻衄方

【组成】赤马通(绞汁)2枚,阿胶(炙,捣末)3片。

【用法】上药2味相和,熟搅令匀。每用少许滴鼻中,仍以新汲水略蘸足即止。

【主治】热病鼻衄,诸药无效者。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五吹鼻散

【组成】绯绵灰9克,乱发灰6克。

【用法】细研,少量吹入鼻中,立效。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鼻久衄不止。

【来源】《太平圣惠方》。

水肿

方一木通散

【组成】木通(锉)45克,泽泻0.9克,苦瓠子45克,猪苓(去黑皮)30克,汉防己0.9克,海蛤(细研)30克。

【用法】为散,每服12克,以水酒各30毫升,入葱白15厘米,煎至35毫升,去渣,食前温服,当下小便数升,肿消大效。

【功效】利水消肿。

【主治】水肿,神验。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水病复发方

【组成】大麻仁(微炒,研如膏)60克,黑豆(炒熟,去皮)90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粥饮下30丸。

【主治】水病瘥后,常服此药,永不复发。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鸭头丸

【组成】葶苈90克,汉防己(杵末)120克。

【用法】葶苈杵6000下令如泥,即下汉防己末,取绿头鸭就臼中戴头沥血,血尽,并鸭去皮毛,安臼中再杵5000下,丸如梧桐子大。患者空腹10丸,稍渴者,5丸频服,5日止。

【功效】泻肺利水平喘。

【主治】水肿以暴肿。

【来源】《太平圣惠方》。

小便不利

方一海蛤散

【组成】海蛤45克,石燕15克,白盐(炒)0.3克,鱼脑中石子15克。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入乳钵中,研令极细。每服,以葱白5根切,甘草6厘米,生用,锉,用水60毫升,煎至35毫升,去渣,调入散子3克,食前顿服,即服。

【功效】清热导下通淋。

【主治】小肠壅热,小便赤涩淋沥,疼痛不通。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小便不通立效方

【组成】灯芯2束,生姜15克,黑铅(锉为末)15克。

【用法】上药用井水70毫升,煎取35毫升,去渣,以葱1根,慢火烧令热,拍破,先安在脐内,后顿服其药。

【功效】利小便。

【主治】小便不通。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小便难腹满闷方

【组成】葱白1.5千克,盐500克。

【用法】上药研烂,炒令热,以帛子裹,分作两包,更互熨脐下,小便立出。

【功效】通阳利水。

【主治】小便难,腹满闷。

【来源】《太平圣惠方》。

虚劳

方一虚劳小便出血方

【组成】生地黄汁40毫升,鹿角胶30克,车前叶汁40毫升。

【用法】煎2味汁,下胶,令消尽,待温3次服。

【功效】凉血滋阴,兼清热利湿。

【主治】虚劳,小便出血。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葱豉粥

【组成】香豉24克,葱白(切)40克,羊髓30克,盐花15克,薄荷20茎。

【用法】上以水200毫升,先煎后4味十余沸,下豉,更煎五七沸,去豉,入米20克,煮为粥。空腹温服之。

【功效】滋肾养阴清热。

【主治】五劳七仡,体热喘急,四肢烦疼。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地黄煎

【组成】生地黄(捣绞取汁)5千克,牛酥500克,白蜜500克。

【用法】先以慢火煎地黄汁减半,纳牛酥更煎,良久,次下蜜,搅令匀,候稀稠得所,于瓷器中盛。每日空心,午时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10毫升。

【功效】滋肾和精。

【主治】精极。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栝楼根丸

【组成】栝楼根、甘草(炙)、杏仁(麸炒微黄)、乌梅肉(微炒)各30克。

【用法】捣罗为末,煮枣肉,入少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以绵裹1丸含咽津,日4~5次服。

【功效】滋阴清热化痰。

【主治】虚劳烦热,口干舌燥,烦渴。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五甘草丸

【组成】甘草(炙)30克,人参(去芦头)30克,生干地黄60克,乌梅肉(微炒)30克。

【用法】捣罗为末,以枣瓢并炼蜜,和捣200~300杵,丸如弹子大。每服,绵裹1丸含咽津,日4~5次服。

【功效】益气养阴润燥。

【主治】虚劳,口干舌燥。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六虚劳精乏方

【组成】车前叶、魏桑叶各适量。

【用法】等分细研,取自然汁。每8毫升服,日2~3次服。

【功效】滋肾固涩,分清泄浊。

【主治】虚劳精乏,小便白浊,及忽出血。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七鹿角胶散

【组成】鹿角胶(捣碎,炒令黄燥)30克,覆盆子30克,车前子30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服6克。

【主治】治虚劳梦泄,立效。

【来源】《太平圣惠方》。

伤寒

方一朴硝膏

【组成】川朴硝(细研)30克,猪胆(用汁)1具。

【用法】相和调为膏,用抹瘢上。勿令动、碰,任疮痂自落。

【功效】祛疮收痂。

【主治】伤寒发豌豆疮初瘥。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二三神丸

【组成】附子(烧令半黑)15克,芫花(醋拌,炒令黄)30克,皂荚(炙焦黄)30克。

【用法】捣罗为末,以豆豉心,宿用汤浸,研绞,取细稀者,用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引下10丸。

【功效】散寒祛风,表里双解。

【主治】伤寒表里不解。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三神验白散

【组成】白附子15克,附子(去皮脐)15克,半夏0.3克,干姜0.3克,天南星0.3克,皂荚子仁0.3克。

【用法】上药,皆生用,捣细罗为散。每服3克,入生姜0.5克,以水60毫升,煎至35毫升,不计时候。和渣热服。

【功效】祛风散寒,温化寒痰。

【主治】伤寒,发汗。

【来源】《太平圣惠方》。

方四浮萍草散

【组成】浮萍草30克,麻黄15克,桂心15克,附子(炮)15克。

【用法】捣细罗为散,每服6克,以水60毫升,入生姜0.5克,煎至35毫升,不计时候,和渣热服。

【功效】祛风散寒。

【主治】伤寒,发汗。

【来源】《太平圣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