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500000030

第30章 清代名医(著)方(1)

喻昌方

方一清燥救肺肠

【组成】桑叶(经霜者得金气而柔润不凋,取之为君,去枝梗净叶)9克,石膏(煅,禀清肃之气,极清肺热)7.5克,甘草3克,人参2克,胡麻仁(炒研)3克,真阿胶2.4克,麦门冬(去心)3.6克,杏仁(炮,去皮尖,炒黄)2克,枇杷叶3克(刷去毛,蜜涂炙黄)。

【用法】水1碗,煎取,频频2~3次滚热服。

【功效】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来源】《医门法律》。

方二导滞通幽汤

【组成】木香、白术、桑白皮、陈皮各15克,茯苓(去皮)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去渣,温服,空心食前服。

【功效】健脾化湿利水。

【主治】脾湿有余,及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来源】《医门法律》。

方三乌梅木瓜汤

【组成】木瓜、干乌梅(捶破,不去仁)、麦芽(炒)、甘草、草果(去皮)各15克。

【用法】每服12克,水100毫升,姜5片煎。不拘时服用。

【功效】酸甘养阴。

【主治】饮酒过多,积为酷热,里蒸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削,嗜冷物寒浆。

【来源】《医门法律》。

方四解风散

【组成】人参75克,麻黄60克,川芎、独活、细辛、甘草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15克,水30毫升,生姜3片,薄荷少许煎,不拘时服。

【功效】益气活血,祛风散寒。

【主治】风成寒热,头目昏眩,肢体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滞。

【来源】《医门法律》。

方五圣愈汤

【组成】熟地、生地、酒当归各3克,人参、炒黄芪、川芎各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益气养血。

【主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或疮症脓水出多,五心烦热作渴等症。

【来源】《医门法律》。

傅山方

带下

方一易黄汤

【组成】山药(炒)30克,芡实(炒)30克,黄柏(盐水炒)6克,车前子(酒炒)3克,白果(碎)10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燥湿,清热止带。

【主治】脾虚湿热,清稀量多,连绵不断,腰酸体乏,舌淡苔白,脉细缓而沉者。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二完带汤

【组成】白术30克(土炒),山药30克(炒),人参6克,白芍15克(酒炒),车前子9克(酒炒),苍术9克(制),甘草3克,陈皮1.5克,黑芥穗1.5克,柴胡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中健脾,化湿止带。

【主治】白带。症见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三清肝止淋汤

【组成】白芍30克(醋炒),当归30克(酒炒),生地15克(酒炒),阿胶9克(白面炒),粉丹皮9克,黄柏6克,牛膝6克,香附3克(酒炒),红枣10个,小黑豆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肝凉血。

【主治】妇人带下色红,似血非血,淋漓不断,所谓赤带也。

【来源】《傅青主女科》。

乳痈

方一回脉散

【组成】大黄9克,白芷2.4克,乳香1.5克,木香1.5克,没药1.5克,穿山甲1.5克。

【用法】共为末,人参6克煎汤,调药末服。虚人不宜用。

【功效】破气活血消痈。

【主治】乳痈未溃时。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二栝楼散

【组成】栝楼1个,生甘草1.5克,当归9克,乳香1.5克,金银花9克,白芷3克,没药1.5克,青皮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主治】乳痈,乳房臃肿,结核色红,数日后肿痛溃稠脓。

【来源】《傅青主女科》。

月经前后诸症

方一顺经汤

【组成】当归15克(酒洗),大熟地15克(酒蒸),白芍6克(酒炒),丹皮15克,白茯苓9克,沙参9克,黑芥穗9克。

【用法】水煎服,1剂吐血止,2剂经顺,10剂不再发。经前腹疼此方极妙,不可加减。

【功效】补肾调经,引血归经。

【主治】经前腹痛吐血。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二调肝肠

【组成】山药15克(炒),阿胶9克(白面炒),当归9克(酒洗),白芍9克(酒炒),山萸肉9克(蒸熟),巴戟3克(盐水浸),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此方极妙,不可加减。

【功效】补肝养血,调经止痛。

【主治】行经后少腹疼痛。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三清海丸

【组成】大熟地500克(酒蒸),山萸300克(蒸),山药300克(炒),丹皮300克,北五味60克(炒),麦门冬肉300克,白术500克(土炒),白芍500克(酒炒),龙骨60克,地骨皮300克,干桑叶500克,元参500克,沙参300克,石斛300克。

【用法】各研为细末,合一处,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晚每服15克,白开水送服,半载痊愈。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女人有每行人道,经水即来,一如血崩,人以为胞胎有伤,触之以动其血也。

【来源】《傅青主女科》。

堕胎

方一利气泄火汤

【组成】人参9克,白术30克(土炒),甘草3克,熟地15克(酒蒸),当归9克(酒洗),白芍15克(酒炒),芡实9克(炒),黄芩6克(酒炒)。

【用法】水煎。服60剂胎不堕。

【功效】顺气泻火。

【主治】妊娠多怒堕胎。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二引气归血汤

【组成】白芍15克(酒炒),当归15克(酒洗),白术9克(土炒),甘草3克,黑芥穗9克,丹皮9克,姜炭1.5克,香附1.5克(酒炒),麦门冬9克(去心),郁金3克(醋炒)。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调气活血止痛。

【主治】孕妇大怒之后,突然腹疼吐血,因而堕胎,及堕胎之后,腹疼仍未止者。

【来源】《傅青主女科》。

难产

方一送子丹

【组成】生黄芪30克,当归30克(酒洗),麦门冬30克(去心),熟地15克(酒蒸),川芎9克。

【用法】水煎。服2剂而生。

【功效】补益气血。

【主治】血虚难产。妊娠腹疼数日,不能生产。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二降子丹

【组成】当归30克,人参15克,川芎15克,红花3克,川牛膝9克,柞木枝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交骨不开难产。

【来源】《傅青主女科》。

横产

方一催生方1号

【组成】当归9克,紫苏9克。

【用法】长流水煎服,即下。

【主治】横产者,胎儿居母腹,头上足下,产时则头向下,产母若用力逼之,胎转至半横位。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二催生方2号

【组成】益母草240克,童便100毫升。

【用法】益母草浓煎,童便加入调,口服即下。

【主治】横产。

【来源】《傅青主女科》。

产后诸症

方一生化汤

【组成】当归25克,川芎9克,桃仁6克(去皮尖,研),黑姜2克,炙甘草2克。

【用法】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功效】活血化淤,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二趁痛散

【组成】当归3克,甘草2.4克,黄芪2.4克,白术2.4克,独活2.4克,肉桂2.4克,桑寄生3克,牛膝2.4克,薤白5根,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活血,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遍身疼痛。

【来源】《傅青主女科》。方三生津益液汤

【组成】人参30克,麦门冬30克,茯苓30克,大枣3枚,竹叶30克,浮小麦30克,炙草12克,栝楼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生津。

【主治】产后虚弱,口渴气少。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四安心汤

【组成】当归6克,川芎30克,生地15克(炒),丹皮15克(炒),生蒲黄6克,干荷叶1片(引)。

【用法】水煎服。1剂狂定,恶露亦下。

【功效】养血祛淤清热。

【主治】妇人产后2~3日,发热,恶露不行,败血攻心,狂言呼叫,甚欲奔走,拿提不定。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五木香生化汤

【组成】川芎6克,当归18克,陈皮0.9克,黑姜1.2克。

【用法】服时磨木香0.6克在内,煎服。

【功效】活血理气。

【主治】产后怒气逆,胸膈不利,血块又痛。

【来源】《傅青主女科》。

胎死不下

方一疗儿散

【组成】人参30克,当归60克(酒洗),川牛膝15克,乳香6克(去油),鬼臼9克(研水飞)。

【用法】水煎,每日1剂。

【功效】补气补血。

【主治】妇人生产6~7日,胞衣已破,而子不见下,子死腹中难产。

【来源】《傅青主女科》。

方二救母丹

【组成】人参30克,当归60克(酒洗),川芎30克,益母草30克,赤石脂3克,芥穗9克(炒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益气血。

【主治】妇人生产3~4日,儿已到产门,交骨不开,儿不得下,子死而母未亡者。

【来源】《傅青主女科》。

汪昂方

虚证

方一斑龙丸

【组成】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柏子仁、熟地黄各适量。

【用法】研为末,酒化胶为丸。

【功效】补阳。

【主治】虚损,理百病,驻颜益寿。

【来源】《医方集解》。

方二百合固金汤

【组成】生地黄6克,熟地黄9克,麦门冬5克,百合、芍药(炒)当归、贝母、生甘草各3克,元参、桔梗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咽喉燥痛,咳喘气喘,痰中带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来源】《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方三黑地黄丸

【组成】苍术、熟地黄500克,五味子250克,干姜(春冬)30克(秋)21克(夏)15克。

【用法】枣肉丸,米饮或酒下。

【功效】健脾补肾。

【主治】脾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亦治血虚久痔。

【来源】《医方集解》。

方四十四味建中汤

【组成】黄芪(蜜炙)、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蜜炙)、半夏(姜制)、当归(酒洗)、熟地、川芎、麦门冬、肉苁蓉、附子、肉桂、白芍(酒炒)各适量。

【用法】加姜枣煎服。

【功效】益气养血。

【主治】气血不足,虚损劳瘠,短气嗜卧,欲成劳瘵,及阴证发斑,寒甚脉微。

【来源】《医方集解》。

内伤发热

方一人参清肌散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半夏、当归、赤芍药、柴胡、干葛各适量。

【用法】加姜枣煎服。

【功效】益气养阴,清虚热。

【主治】午前潮热,气虚无汗。

【来源】《医方集解》。

方二清骨散

【组成】银柴胡1.5克,胡黄连、秦艽、鳖甲(童便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甘草(炙)1.5克。

【用法】研为散,每服9克。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骨蒸劳热。

【来源】《医方集解》。

遗精

方一金锁固精丸

【组成】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60克,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1日l夜,煅粉)各30克。

【用法】研为细末,莲肉煮粉糊丸,每服9克,空腹时淡盐汤调服。

【功效】固肾涩精。

【主治】肾虚不固。症见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软,腰痛耳鸣,舌头苔白,脉细弱。

【来源】《医方集解》。

方二龟鹿二仙膏

【组成】鹿角5千克,龟板2.5千克,枸杞1千克,人参500克。

【用法】先将鹿角、龟板锯截利净,水浸,桑火熬炼成胶,再交人参,枸杞熬膏和人。每晨酒服9克。

【功效】补肾填精止遗。

【主治】瘦弱少气,梦遗泄精,目视不明,精极之症。

【来源】《医方集解》。

方三茯菟丹

【组成】菟丝子300克,五味子240克,石莲肉、白茯苓各90克,山药180克。

【用法】将菟丝用酒浸,浸过余酒煮山药糊为丸。漏精盐汤下,赤浊灯芯汤下,白浊茯苓汤下,消渴米饮下。

【功效】滋肾益精,健脾泄浊。

【主治】遗精白浊及强白消渴。

【来源】《医方集解》。

痹症

方一扶桑丸

【组成】嫩桑叶(去蒂洗净暴干为末)500克,巨胜子(即黑芝淘净)120克,白蜜500克。

【用法】将芝麻擂碎熬浓汁,和蜜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每服3克。

【功效】除风湿,起羸弱,驻容颜,乌髭发,却病延年。

【主治】肾虚,全身骨节风湿痹痛。

【来源】《医方集解》。

方二上中下通用痛风丸

【组成】黄柏(酒炒)、苍术(泔洗)、南星(姜制)各60克,神曲(炒)、川芎、桃仁(去皮尖捣)、龙胆草(下行)、防己(下行)、白芷各30克,羌活、威灵仙(酒拌上下行)、桂枝(横行)各9克,红花6克。

【用法】和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克。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痛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痰、有血之不同,此为通治。

【来源】《医方集解》。

张璐方

哮喘

方一冷哮丸

【组成】麻黄(泡)、生川乌、细辛、蜀椒、生白矾、皂角(去皮、籽,酥炙)、半夏、胆南星、杏仁、生甘草各30克,紫菀茸、款冬花各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睡前生姜汤送服6克,羸者3克。

【功效】散寒涤痰。

【主治】寒痰湍嗽,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来源】《张氏医通》。

方二芦吸散

【组成】款冬花、川贝母、肉桂、甘草(炙)各9克,鹅管石15克(煅)。

【用法】研细末。以芦根吸少许,噙化含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