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500000003

第3章 汉魏晋名医(著)方(2)

方二十七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30克(15克生用,15克筛末),干姜3克,粳米30克。

【用法】上3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40毫升,内赤石脂末5克,日3服,若1服愈,余勿服。

【功效】涩肠止泻。

【主治】久痢不愈。症见下痢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按喜温,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

方一栀子甘草豉汤

【组成】栀子9克(擘),甘草6克(炙),香豉9克(绵裹)。

【用法】上3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取500毫升,纳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除烦,益气和中。

【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呕吐,舌苔黄腻,少气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二栀子生姜豉汤

【组成】栀子9克(擘),香豉9克(绵裹),生姜(切)15克。

【用法】上3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500毫升,纳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温进2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郁热,和胃止呕。

【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呕吐,舌苔黄腻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三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9克(擘),厚朴12克,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用法】上3味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热除烦,行气泄满。

【主治】热邪壅滞胸腹。症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四白虎汤

【组成】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甘草6克(炙),粳米10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辛寒清热保津。

【主治】里热炽盛,充斥内外。症见壮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滑或洪大。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五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绵裹),甘草6克(炙),粳米10克,人参9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外感表证已解,热盛于里,气津两伤以及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下)》、《伤寒论·辨阳病脉证并治》。

方六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2把,石膏30克,半夏9克(洗),麦门冬18克(去心),人参6克,甘草6克(炙),粳米15克。

【用法】上7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1)热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见呕逆烦渴,口干唇燥,喉干呛咳,心腹烦闷,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

(2)暑热证,气津受伤者。症见身热多汗,虚羸少气,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

【来源】《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方七调胃承气汤

【组成】甘草6克(炙),芒硝15克,大黄12克(清酒洗)。

【用法】上3味药,切后,以水600毫升,煮于物至200毫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恶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者;对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喉痛及疮疡等症,亦可治疗。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

方八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90克,芍药15克,枳实15克(炙),大黄30克(去皮),厚朴30克(炙,去皮),杏仁3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用法】上6味药,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3服,渐加,以知为度。

【功效】润肠泄热。

【主治】胃热肠燥,脾约便结。症见大便秘结,小便多,或腹微满不痛,或便秘10余日,无所苦,脉细涩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九抵当汤

【组成】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30个,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9克(酒洗)。

【用法】上4味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不下,更服。

【功效】攻逐蓄血。

【主治】下焦蓄血所致之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硬而易解,脉沉结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十瓜蒂散

【组成】瓜蒂(熬黄)、赤小豆各等分。

【用法】上2味药,分别捣筛为散剂,再混合。取1.5~3克,以香豉9克,用热汤1400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要少加,得快吐乃止。血虚者,不可与瓜蒂散同服。

【功效】涌吐痰食。

【主治】痰涎宿食。填塞上脘,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胸脘胀满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

方一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9克(洗),甘草(炙),生姜各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13.5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温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9克、干姜6克。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少阳病。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复病脉证并治》。

方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大黄6克,牡蛎(熬)4.5克,大枣6枚(擘)。

【用法】上12味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800毫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和解泻热,坠痰镇惊。

【主治】正虚邪陷,痰热扰神,三焦壅滞所致胸胁满闷,烦躁谵语,惊惕不安,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有一身困重,不能转侧,或眩晕耳鸣,失眠易怒,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进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三柴胡桂枝汤

【组成】桂枝4.5克(去皮),黄芩4.5克,人参4.5克,甘草3克(炙),半夏4.5克(洗),芍药4.5克,大枣6枚(擘),生姜4.5克(切),柴胡12克。

【用法】上9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两解太少。

【主治】表邪未解,初犯少阳。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痛,微呕,胸胁心下微满,头痛,不欲饮食,苔薄白,脉浮弦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四大黄胸汤

【组成】大黄18克(去皮),芒硝15克,甘遂1.5~3克。

【用法】上3味药,以水1200毫升,先煮大黄取400毫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200毫升。得快利,止后服。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热与水结,胸膈阻滞所致胸胁心下疼痛鞭满拒按,甚至从心下至少腹鞭满拒按,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或烦躁,心中懊,口渴,头汗出,短气,或大便秘结,小有潮热或无大热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五三物小白散

【组成】桔梗3份,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1份,贝母3份。

【用法】上3味药,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加水和服。身体强壮者每服700毫克,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痢。不痢,进热粥1杯;痢过不止,进冷粥1杯。

【功效】祛寒泻实,涤痰破结。

【主治】寒邪与痰水相结所致胸胁心下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大便,不发热,不口渴,不烦躁,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脓黏臭痰,舌苔白滑,脉沉迟。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六十枣汤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适量。

【用法】上3味药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300毫升,先煮大枣肥者10枚,取160毫升去滓,纳上药末。强人服1.5~3克,羸人服700~1500毫克,温服之,平日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量,得快下痢后,糜粥自养。

【功效】攻遂水饮。

【主治】饮停胸胁,上下攻窜。症见心下痞胀满,牵引胸胁作痛,咳嗽,呼吸短气,止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或干呕、下痢,舌苔白,脉沉弦。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七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半夏9克(洗),生姜4.5克。

【用法】上6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解少阳,和胃降逆。

【主治】少阳邪热迫肠犯胃所致泄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呕吐,苔黄,脉弦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八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苦寒泄降,辛温通阳。

【主治】下寒上热,寒热相悖。症见呕吐频数,或食入即吐,下痢,或胸膈痞闷,舌淡苔薄黄,脉虚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

方一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甘草6克(炙),附子9克(生,去皮),干姜4.5克,人参3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主治】四逆恶寒脉微而复利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方二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9克(洗),人参9克,生姜18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4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方三甘草桔梗汤

【组成】桔梗3克,或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1味(或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3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温分再服。

【功效】清热利咽。

【主治】风热外袭,咽喉不利。症见咽部轻度红肿疼痛。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四猪肤汤

【组成】猪皮30克。

【用法】上1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加白蜜200毫升,白粉(即米粉)100毫升,熬香,和令相得,温分6服。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

【主治】阴液下泄,虚火上炎所致咽痛,但红肿不甚,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

方一乌梅丸

【组成】乌梅300枚,细辛18克,干姜30克,黄连48克,附子18克(炮,去皮),当归12克,蜀椒12克(出汗),桂枝18克(去皮),人参18克,黄柏18克。

【用法】上10味药,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1晚,去核,蒸熟捣成泥,和其他药与蜜和成丸,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0丸,日3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补虚,安蛔。

【主治】蛔厥。症见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常自吐蛔,手足厥逆,腹痛时作。又主久痢。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方二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6克,黄柏9克,黄连9克,秦皮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不愈,再服2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