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7126600000026

第26章 明清鼎盛篇(9)

郭都贤和绵邈楼

郭都贤是益阳的一位大才子,绵邈楼是地处益阳县邑城内的一栋建筑,二者究竟有什么样的渊源呢?说起来话长。

明朝末年,益阳上乡的桃江泗里河有个叫谭家园(今称谭园村)的地方,此地生活着一户从合水桥迁来的郭姓人家,拥有良田百亩,山林数座,家财厚积,堪称殷实之家。等到钱财丰裕之后,郭家在益阳县邑的西门口买得一方土地,兴建了一处宅第。在乡下长住的一家人终于在益阳城里有了驻足之所。

郭家的房子坐落在西门正街河岸边,北临闹市,南抵古城墙,特别是城墙外有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江中不远处有益阳十景之一的“庆洲渔唱”,栖水而居,闹中取静,确是风水绝佳的安居之地。郭家也着实在房子修建上下足了本钱。据说是拣了资江河里最好的木料,青瓦搭飞檐,建成高三层的木结构楼房。典雅的帽檐门楼,雕梁画栋,朱门镂窗,无论规模、工艺还是用费,都是西门正街一带的样板。

房子建成后,在命名上亦煞费苦心。问遍了名士,翻烂了典籍,最后还是从郦道元《水经注》里得到启发。书中对资水的描述是这样的:“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皆轻舟委浪,谣咏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既然房舍与江渚庆洲隔水相守,江声水景岂不洋溢诗情画意?取名“绵邈楼”可谓名正言顺。于是,这栋俗称郭家楼子或郭家花园的宅第就有了绵邈楼的大名。

绵邈楼建成不久,郭家出了一位叫郭都贤的读书人。明代益阳城里儒学声高,文风昌盛。此时,郭家公子在城里常住,在绵邈楼里耳濡目染感受这种崇文重教的氛围。

一日,私塾先生问小主人:“你可知绵邈楼之绵邈有何含义?”郭都贤年岁不大,但不慌不忙地说:“左思有赋《吴都赋》云:‘岛屿绵邈’,此乃遥远之意。《晋书·天文志》云:‘绵邈年代,文籍靡传’,此处指久远矣。吾家楼名,当取左思之意,先生,你意如何?”先生听了郭都贤旁征博引的回答,点头夸好,一丝惊讶掠过心头。他料想此生才华横溢,将来必定大有出息。果不其然,郭都贤16岁即中秀才,19岁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等到23岁那年就是进士出身了。此后效力于朝廷,官至江西巡抚。

即使政务缠身,郭都贤仍不忘回绵邈楼看看。特别是乱世纷飞,在两湖之间为张献忠之事奔走的他更是如此。在此有他儿时的伙伴,有他逝水华年的忆念。一次,当他和友人周伯孔同登高楼,齐赏江景,不禁诗兴大发,即吟诗一首。诗云:

何处登临好,江城春满楼。

客从湘水渡,花自武陵游。

吹气云如暖,依人鸟故留。

忽惊帆影落,误认棹虚舟。

后来,郭都贤在一年的夏季再度登楼赋诗,作《坐月望江南远山诗》云:

月影光波浑欲迷,遥空一抹破江天。

峨眉敛对银河晚,湘瑟冥疑帝子还。

高引清虚寒逼暑,横拖浓墨画添烟。

因思风雨蒙蒙夜,色相无端也自妍。

由于修建资江防洪大堤的需要,2007年,已经更替了的绵邈楼(原益阳县民政局)被拆除。虽如此,郭都贤的事迹仍在人们的心中传颂。

郭都贤档案

郭都贤,字天门,号些庵,益阳人。天启壬戌进士,授行人。分校顺天乡试,得史可法等六人。历官员外郎,出为四川参议,督江西学政,分守岭北道,巡抚江西。

时张献忠已逼境,贼骑充斥。都贤昼夜缮守御,兵饷无措,乃大会属僚,凡官司一应供给,皆捐以助饷。左良玉屯兵九江,骄蹇观望,都贤恶其淫掠,檄归之,而募士兵为戍。会有尼之者,遂乞病,弃官入庐山。逾年,北京陷,悲愤不食。南都建号,史可法开阃扬州,荐授以官,辞不赴。桂王立肇庆,以兵部尚书召,而都贤已祝发为僧矣。先是洪承畴坐事落职,都贤奏请起用,至是承畴经略西南,以故旧谒都贤於山中,馈以金,不受;奏携其子监军,亦坚辞。都贤见承畴时,故作目眯状,承畴惊问何时得目疾,都贤曰:“始吾识公时,目故有疾。”承畴默然。

都贤笃至性,哀乐过人,严而介,风骨崭然。博学强识,工诗文,书法瘦硬,兼善绘事,写竹尤入妙。僧号顽石,又号些庵。茹苦,无定居。初依熊开元、尹民兴於嘉鱼,住梅熟庵;已,流寓海阳,筑补山堂;前后十九年。归结草庐桃花江。客死江宁(编者注:今湖北省江陵市)承天寺。

有女名纯贞,许字黔国公沐氏,变后,音问梗绝,遂终於家。纯贞能诗,自署曰郭贞女。

都贤所著有《衡岳集》、《些庵集》、《秋声吟》、《西山片石集》、《破草鞋集》、《补山堂集》、《些庵杂著》等书。

——节选自《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