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说益阳
7126600000017

第17章 拨雾宋元篇(5)

鹅羊池的传说

在如今益阳古城的中心地带,有一处难得一见的水景,这就是鹅羊池。眼下的鹅羊池由三口大小基本相同的池塘组成,呈“一字形”排列,总面积约50亩。因堤畔种柳、池中养荷,“鹅池飘香”一度还成为益阳新十大景观之一。

为什么叫做鹅羊池呢?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一位叫吉藩庄的人从湖北来到益阳,跟随他的,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当时,江汉平原一带生活在蒙古统治者的铁蹄之下,大量田地被圈占成牧场,大批人户杀的杀,逃的逃,十室九空。留下来的,也被严密监视,过着“十户共一刀”的苦难生活。元末席卷江淮的红巾军起义,再也无法让吉藩庄继续生活下去了。在一次义军与鞑子的交战中,还未来得及逃离小镇的吉藩庄妻子,被乱军无辜杀死。望着远处被焚毁的家园,吉藩庄眼含热泪掩埋了亲人后,带着两个孩子,加入了向南流浪的队伍。

自古两湖不分家,但到了元代,洞庭湖南北却拥有不同的社会命运。宋代在长江北岸江汉平原开辟的千里上好良田,元朝蒙古统治者将大量人口驱散后,变成自己广阔无边的牧场。而地势低洼的大湖之南,却被视为不便开发的湿地沼泽,连同千年“王化不至”的蛮族传说,自然在蒙古鞑子视线之外。再说湖南四水切割,千山万壑的丘陵和山地遍布,根本不适合围场打猎,唤不起蒙古贵族梦中马蹄轻扬、狼烟四起的回忆。因此,元朝中期,就有大批人户移民湖南。由于洞庭湖围湖筑垸,开垦出大片可耕之田,吸引大量人口南下益阳,益阳其时还由县升至州。

“我们到湖南那边去吧!”衣着褴褛的难民队伍中有人提议。几年前,读过几年私塾的吉藩庄早就听说家乡皂角树的张家迁到益阳,置了不少田产,知道地广人稀的益阳湖区有的是机会,但是,考虑自己在小镇豆腐坊的生意还好,又是新婚燕尔,一度想外出淘金的想法也就搁了下来。如今,妻死母故,家财尽毁,生计无着,去益阳或许是注定的唯一选择。于是,置身饿殍载道的难民之中,面黄肌瘦的吉藩庄和他的孩子们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益阳。

吉藩庄在益阳生活的第一站是南湖洲。他在洲头搭起了草棚,把两个小孩安顿在窝棚里。白天,在荒芜的沙洲开垦,种上杂粮和蔬菜,晚上,点起豆油灯,教两个年幼的孩子识字、读书。闲时,重操旧业,到附近集市上挑几桌豆腐叫卖,陆陆续续有了一些积蓄。一年过去了,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收获,清苦的生活不仅扎下了根,还赢得了一位当地寡妇的爱情。两个孩子的生活有了更好的照顾,洋溢着全家温暖的笑容,写在大人们疲惫的脸上。

可是好日子并不长。就在吉藩庄组建新家的第二年,洞庭湖一带暴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短短一天工夫,洪水漫过了南湖洲,也包括吉藩庄的那个草屋。除了抢出一些粮食和衣被,别的都被洪水冲走了。幸运的是一家人逃离汹涌的洪涛,平安地活了下来。

家园又被毁了,吉藩庄只好带着家人再一次加入到难民的行列。这一次,他没有远走他乡,而是进了益阳城。他决意在益阳城里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就在发大洪水的前一年,益阳城里遭受了一次大的战火洗劫,人口锐减。而洪水过后,一切显得更加荒凉。益阳县城西面,几乎是一夜之间,大量泥沙堆积在长约数公里的大小沼泽之中,许多枯枝败叶和其他被洪水冲来的垃圾覆盖在沙洲的鹅卵石上,狼藉不堪。

为了寻找生计,他连续在有些破败的益阳城里转了数日。他要发现机会。

当他看到河洲上层层叠叠的沙砾和一堆堆的漂浮物,不禁停下了脚步。他弯腰撩开凌乱而泛黑的垃圾,里面尽是枯枝朽木、破碎衣巾和其他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残物。“多么肥沃的东西啊!”吉藩庄抓起一把捏紧后,搓了搓,又慢慢松开。他轻轻地点了点头,似乎找到了所有的答案。

他想,把荒洲拾掇一番,来年在此放牧牲口是最好不过的了。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一家大小连续在河洲上奋战数月,平整沙砾,运来淤泥覆上,然后在客土上栽树种草,开辟了十余亩土地。同时,就地取材,收集较大的卵石,自己动手垒石建房。不久,一个新家就像模像样地建起来了。第二年,春天不约而至,辛勤耕耘的汗水,终于浇灌出遍地的萋萋青草。于是,在水草丰美的绿洲上,定居下来的吉藩庄饲鹅养羊,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靠辛勤的双手,一家人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几年之后,吉藩庄的河滩上羊群满圈,河汊的水塘中鹅鸭成群。这让人们羡慕不已,不断有人搬来居住。此时,益阳城市西延至此,不出十年光景,大大小小的店铺在资江老岸边开了起来,形成后来以工商业著称的二堡。在此发家的吉藩庄不仅坐拥地主之尊,掘得第一桶金,还在沅江一带买了庄守。他的两个儿子都考取功名,在外获得了一官半职。于是,人们把吉藩庄发迹的这些水塘叫做鹅羊池。

民间传说中的鹅羊池当然是大团圆式的个人传奇,充满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而史书上的鹅羊池又是怎样的呢?

相关档案表明,元朝时,益阳的县邑还囿于城内一片。从河汊纵横的贺家桥往西,基本还是荒芜的淤泥,其间由洪水形成若干个围堰。水体里也少不了鱼虾生长,岸上是年复一年堆高的沙砾。到了明代初年,益阳古城西延,原本蚊蝇滋生的死水塘萌发了生机。陆陆续续一些水体被填埋,从贺家桥数过来,只留下大约七口大的水塘。

清朝以后,鹅羊池的水面逐渐缩小。原先,鹅羊池的西边有一条水道接纳金花湖的来水,活水长流,鹅羊池澄明荡漾,碧荷飘香,一派水乡风光。民国初年,收纳诸水的金花湖改道接城堤后注入马良湖,失去水源的鹅羊池便日渐萎缩。只能靠集纳雨水的池水很不稳定,大凡丰水年份,鹅羊池俨然泽国一片,溢出的水流经金城桥(今称贺家桥),然后注入资江。新中国成立后,对鹅羊池进行了改造,水面缩小,四周用麻石砌衬,池水经大码头旁的泵站就近排入资江。

注释:

【1】蒋作斌:《厚土珍藏》,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94页。

【2】盛定国:《益阳发现的古瓷窑址》,见《益阳市文史资料》(第七辑),第38页。

【3】黄子奇:《益阳建制考》,见《益阳县文史资料》(第十辑),第95页。

【4】黄子奇:《益阳建制考》,见《益阳县文史资料》(第十辑),第95页。